标题 |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内新生儿感染护理措施分析 |
范文 | 公艳 【摘 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内新生儿感染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18年4月-2019年3月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43例发生感染的新生儿临床资料,总结其护理措施,分析护理效果。结果经综合护理后,43例发生感染的新生儿感染症状得到控制,未发生死亡情况。结论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内感染因素诸多,应加强综合护理,以控制新生儿感染症状,改善患儿预后。 【关键词】新生儿感染;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护理措施 感染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内最常见危害之一,其病情发展迅速,极易导致新生儿死亡,威胁其生命安全[1]。随着医院对感染的深入研究,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管理愈发受重视,部分学者认为,加强病房管理与护理对控制感染、改善患儿预后至关重要。但目前临床对具体管理与护理报道方案较少,鉴于此,本研究回顾性收集我院2018年4月-2019年3月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43例发生感染的新生儿护理措施,旨在总结、分析护理措施及效果,为临床管理与护理提供参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收集我院2018年4月-2019年3月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43例发生感染的新生儿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19例,日龄为1-25d,平均(13.46±4.51)d。本研究翻阅临床资料经患儿家属同意。纳入条件:经实验室检查证实存在感染发生;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条件:合并自身感染性疾病;先天性畸形;严重心肺功能不全。 1.2 方法 根据既往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找出新生儿监护病房内新生儿发生感染的常见原因,并依据常见感染原因制定综合护理方案,如医护人员与环境管理、常规护理、脐部护理、皮肤护理、口腔与眼部护理等。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 医护人员与环境管理对进入重症监护病房的医护人员行严格着装要求,进入病房时需使用专用拖鞋,穿专用工作服,佩戴口罩、手套等物品,严禁佩戴装饰物,禁止合并呼吸道感染、化脓疾病的人员进入;各项操作需严格按照无菌流程进行,并于外出时换好服装及鞋子,勿将重症病房服装带出;配备一名消毒人员,对病房内门窗、病历夹、床、台面等进行消毒,1次/d;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病房空气新鲜、阳光重读,并合理控制病房湿度,防止细菌滋生;对日常医疗垃圾进行分配分类,并做好相应标记,便于处理的同时,防止交叉感染。 1.2.2 常规护理管理好患儿日常用品,做到一人一用,切勿发生用混情况,并做好常规物品消毒工作,其中奶具消毒尤为重要,使用后需严格按照洗-刷-冲-消毒-高压灭菌流程进行消毒;对患儿进行穿刺或其他入侵性操作期间,动作需轻柔缓慢,预防黏膜损伤,并对使用器械及穿刺区进行消毒管理,防止感染发生;插管导芯需经高压灭菌后方可使用,且呼吸机管道每周至少需更换2次,并做好消毒工作。 1.2.3 脐部护理对患儿脐部做好清洁工作,每天对其脐部进行擦洗,并对肚脐根部进行消毒,同时保持脐部干燥,防止感染;此外,需密切观察患儿脐部情况,若出现红肿、出血、分泌物异常等情况,需及时告知医师处理。 1.2.4 皮膚护理每日为患儿洗澡,提高其皮肤清洁度,并严密观察其皮肤情况,重点观察皮肤褶皱处,若出现破损、红疹或脓点等情况,则需立即告知医师;定时为患儿更换尿布及异物,并于其臀部涂抹护臀霜,预防臀红发生;间隔2h左右需为患儿更换1次体位,防止过度压迫骨突处,并根据情况使用减压垫,预防压伤皮肤;每间隔4h左右需为患儿更换1次血氧饱和度探头。 1.2.5 口腔与眼部护理检查患儿口腔黏膜损伤及感染情况,重点观察长期应用抗菌药患儿;若患儿口腔内出现鹅口疮,则于喂奶间隙涂抹制霉菌素;观察患儿眼部分泌物情况,如分泌物形状、颜色等,并结合实际情况,滴注眼药水。 2 结果 经综合护理干预后,43例发生感染的新生儿感染症状得到控制,未发生死亡情况。 3 讨论 随着围产技术的提高,早产儿及低体重儿的存活率不断提高,但与健康足月新生儿相比较,其部分机体功能未发育成熟,免疫力较为低下,且皮肤与肠道黏膜屏障较为薄弱,同时因长期住院接受各项检查、静脉营养支持等治疗,进而易发生感染情况,威胁其生命安全[2-3]。有研究表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内新生儿感染发生率约为25%左右,且感染是导致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实施有效护理对控制感染症状,改善患儿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内43例发生感染的新生儿临床资料及护理措施,结果发现经综合护理干预后,43例发生感染的新生儿感染症状得到控制,未发生死亡情况。分析原因在于,综合护理内容包括医护人员与环境管理、常规护理、脐部护理、皮肤护理、口腔与眼部护理等5项,其中医护人员与环境管理中对医护人员进行严格要求,要求其进入病房内使用专用服装,防止外部病菌进入,且于病房内配置专业消毒人员,定期对操作物品进行消毒,进而防止细菌增殖,降低感染发生率[4]。而于常规护理中,对患儿日常用品进行严格消毒,并对医用器械及穿刺区进行消毒,进而从根源杜绝细菌侵袭,预防感染。同时针对患儿脐部、皮肤、口腔及眼部等部位做好管理与消毒,进而改善感染症状,扼制感染发展,改善患儿预后[5]。 综上所述,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内感染因素诸多,应加强综合护理,以控制新生儿感染症状,改善患儿预后。 参考文献 林华峰,孙红艳.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患儿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6,26(8):1203-1204+1210. 许莉,王仁媛,陈贝贝,等.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控措施[J].中华全科医学,2018,16(8):1314-1317. 吴金凤,余一峰,程桂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与预防对策[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6,33(4):367-368+371. 傅响玲,李丽玲,胡晓静,等.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高频接触物体表面细菌污染情况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6,31(19):8-10. 张亚昱,霍梦月,宋丹,等.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实施效果评价[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9,42(6):537-54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