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院外延续性护理管理在早产儿护理保健中的应用 |
范文 | 殷倩倩 王静 【摘 要】目的:具体分析院外延续性护理管理在早产儿护理保健中的应用效果,确定了院外延续性护理管理的推广价值后,更好的提升护理服务水平。方法:将2018年3月-2019年3月在我院出生的100例早产儿定为主要的观察对象,科学分组的同时与家属说明实验意义、研究方向、护理保健的重要性,对比两组早产儿的护理效果,统计护理管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院外延续性护理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院内护理的对照组;研究组护理管理满意度高达(95.82%),对照组护理管理满意度仅有(77.70%),上述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院外延续性的护理管理,可以优化早产儿的护理保健效果。这种护理方式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引起了医务人员、各位家长的高度重视,对于医院良好形象的树立而言大有助益,也能促进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尽请期待吧! 【关键词】院外延续性护理管理;早产儿;护理保健;应用效果;分析 引言:早产儿指的是胎龄在37周以前出生的活产婴儿,他们的体重一般在2500g以下,而且头围小于33cm。早产儿的器官功能、适应能力等都非常差,因此需要特殊形式的护理保健,才可以保证生命安全。此外,早产儿容易患有慢性疾病、贫血及严重的溶血病,通过加强护理保健,从而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显得十分必要。本次的实验活动主要分析了院外延续性护理管理在早产儿护理保健中的应用效果,希望其他的护理人员组织实践工作的时候尽最大努力解决护理问题,最终体现出管理工作的存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8年3月-2019年3月在我院出生的100例早产儿定为主要的观察对象,按照规则科学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确保每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男婴31例,女婴19例,胎龄≤37周,平均(35.21±1.22)周;研究组男婴36例,女婴14例,胎龄≤37周,平均(36.08±1.54)周。 1.1.1 纳入标准: 早产时体质量<2500g的婴儿;监护人精神状况良好,身体健康,积极配合护理保健;所有人员均为自愿参与调查活动[1]。 1.1.2 排除标准: 排除有精神障碍和语言功能障碍的监护人;家族病史的早产儿;初步观察后是先天性畸形的婴儿。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的50例早产儿以常规的院内护理为主,防护常见疾病,规定时间内监测他们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研究组的50例早产儿采用院外延续性护理管理,具体内容总结如下: 1.2.1 及时为早产儿建立电子档案,院内护理尽心尽责,必要时采用心理疏导措施,消除家属们紧张、焦虑、不安等不良的情绪[2]。 1.2.2 派出专业能力强、高素质的门诊護士,每月一次或者两月一次完成家庭随访任务。为不同家庭中的早产儿监护人,提供预防接种、疾病筛查、喂养指导等方面专业知识的宣传教育。耐心解答家属疑问,优化延续性护理工作计划的实施效果。做好护理记录,确保每一项数据都有参考的价值。 1.2.3 关注早产儿心理方面的保健需求,问卷调查了解家庭服务的满意情况,从而补充管理内容,调整护理管理方向。 1.3 效果观察 对比两组早产儿的护理效果,问卷调查的方式统计监护人护理管理工作的满意程度。 1.4 统计分析 使用专业统计软件SPSS 21.0做好各项数据的整理,数据信息的分析,表格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并且用进行检验,p<0.05就代表对比结果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早产儿护理效果的评分情况,可见下表: 2.2 两组早产儿监护人(家属)护理管理工作满意度的统计结果,可见下表: 3 讨论 早产儿的护理保健备受关注,通过加强院外延续性的护理管理,进一步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同时构建起和谐的护患关系,将为诊疗服务计划的具体执行奠定下良好的基础。另外,护理人员必须了解早产儿的健康状况,做好各项疾病的预防工作,与家属以及监护人交代清楚护理要点、注意事项等,是提高护理管理满意度的关键所在[3]。院外延续性护理管理还要优化理论知识,继续完善管理制度,这样一来,更容易促进现代医疗卫生事业长远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林燕,李国凯,葛品超.德尔菲法构建高危早产儿院外延续性护理干预模式[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8,12(10):77-78. 单雪,王丽,谢仙萍.以医院为基础的院外早产儿延续性护理方案的构建[J].全科护理,2018,24(17):90-91. 许诗琨,夏江临,郭胤等.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评价模式在早产儿延续性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9,02(01):319-31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