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改革构想 |
范文 | 陈海刚 摘 要:根据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构建高职体育课程的基本内容,是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然而,目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尚未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的风格与特色。所以,笔者从高职体育课程内容组合设计、职业相关体育必修课内容设计和课程内容实现三方面提出了一些构想,试图为高职体育课程改革提供思路,希望能够借此为高职体育课程改革出谋划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体育 课程内容 改革设计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能够直接在服务、生产、管理、技术和第一线运作的高级应用型、高级技术型、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高技能人才。因此,高职毕业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竞技类运动项目,教学内容简单重复机械,缺乏健身类教学内容,与社会体育严重脱节,与学生的身心特点脱节。 为了让高职学生能顺利地掌握高职体育专业技能,应该多开设能够迅速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体育专业项目,以使学生拥有适应高强度工作所必需的身体机能和健康体魄,从而增强学生在未来就业后在工作中的适应能力。体育专业迅速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途径是:根据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工作特点选择和设计具有职业针对性的体育教学内容,从而使高职学生具备提升适应未来职业工作需要的能力。 一、高职体育课程内容组合设计 高职体育课程内容分为下列几大类:基础体育必修课程、职业相关体育必修课程、职业相关体育选修课程。 基础体育必修课程包括下列五个方面的内容:体育态度、体育知识、体能发展、体育心理发展、运动技能,通过基础体育必修课程的教学,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和身心健康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础体育必修课程内容选择上力求体现“身体活动”这一职业课程的基本特征。鉴于高职学生毕业后需要从事高强度的工作活动,基础体育必修课程必须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类别,设置与其相适应的体育必修课程。 职业相关体育选修课程的设计,应该建立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多样化发展的基础之上,力求扩大高职学生的体育视野,提高高职学生自己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能力。 笔者学院与国内大多高职院校一样,教育模式为三年制。依据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体育课程开设的规定,笔者学院体育课程开设内容和时间安排设计为: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开设基础体育必修课程,28课时,采取自由选课形式,运动项目技能课程内容;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开设基础体育必修课程,32课时,自由选课形式,运动项目技能课程内容;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开设职业相关体育必修课程,32课时,按专业限定选课形式,职业身体训练课程内容;第二学年第二学期开设体育选修课程,32课时,自由选课形式,专项运动技能课程内容。 二、精心设计高职体育课程职业相关必修课内容 目前,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开设针对职业特点实用身体训练的体育教学内容在我国高职院校还极少,现行高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大多与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高职教育目标不一致。结合高职毕业生的未来职业特点,笔者学院对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专业特点加以整合,开设了身体运动技能课程、技能操作课程、身体体能素质训练与身体形态训练等课程,加强了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如针对笔者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学生,职业岗位要求学生身体灵活、动作准确性高和反应速度快等特点,体育课教学应多开设乒乓球、田径投掷和器械健身等。 三、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的基本构想 布卢姆等人认为:学生的学习领域分为情感学习领域、动作技能学习领域、认知学习领域三个方面。依据高校体育课授课内容的特色及布卢姆的学习分类法,高职体育课程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认知内容、锻炼内容、技能内容。依据高职体育课程设计的主要思路,技能内容和认知内容是高职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锻炼教学内容是实现高职体育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手段。 从整体上贯彻和把握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是高职体育课程教学计划设计的基本要求。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技能内容模块学习与认知内容模块学习的有机结合,将锻炼教学内容穿插于教学过程中。高职体育教学的难点具体表现在锻炼教学内容上,设计时应选择适合高职学生职业体能训练的有效途径,力避简单模仿,力求动作技能的迁移,使高职学生在应有的运动技能与体育技能知识储备之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发展和提高身体锻炼技能。如在篮球步法的学习训练过程中,加大下肢力量的训练强度,安排较多的强化训练时间。如此,既可以增强学生的下肢力量,又能培养学生的坚毅品格。 (作者单位:江西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