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如何提高幼师班声乐教学效果 |
范文 | 张燕 摘 要:教好幼师班的声乐课非常重要,但由于学生的年龄和生理特点以及学生入学前的基础不一样,所以要想教好声乐教学课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教学经验和方法,以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幼师班 声乐教学 教学效果 笔者所在学校开设的幼师班学生主要来源于初中毕业生,基本是16岁左右的女学生,从生理条件看已经过了换声阶段,学生的声音基本定型,声乐教学应该是能够进行成人化声音训练的。然而,由于中专学校幼儿师范专业声乐课课时较少,大都是每周一节,不像声乐专业进行声乐训练那样,教师与学生采用一对一的上课形式,而是一个教师同时教几十个学生。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很好的训练,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怎样才能把握尺度,提高声乐课的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注意对学生嗓音类型进行归类,做到心中有数,因材施教 教师给新生上的第一节课,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了解班上每位学生的基本嗓音条件,因此,进行声乐汇报是必不可少的。把嗓音基本相似的同学归为一类,调整座位,以便上课时教师能因材施教,在进行共性训练的同时兼顾个性声音的发展,使教学具有针对性。笔者根据学生的基本素质,将学生分为三类: 白嗓类、嘘嗓类、混声类。 1.白嗓类 按理论讲,学生要学习幼师专业,应该具备一定的嗓音条件,但是受限于中专类学校的具体情况,招收到的学生多数都没有接受过专业声乐训练,喉咙紧,真声多。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把教学重点放在气息的支持与声音的开度上。 2.嘘嗓类 学校处在半山区,一些学生由于平时说话习惯和入学前没有学习声乐理论训练,掌握不好声音的发出,声音老是窝在喉咙里出不来,气息上浮,没有音色。教学中要着重训练真声机能,使声音在气息的支持下,不退让、不躲闪地唱出来。 3.混声类 这类学生入学前由于爱好音乐,接受过专业训练,有较好的训练基础,或是天生就具有混合声状态,这是最好教的一类。在班级集体练声中,她们是最先找到感觉、发音较正确并能带动全班的一类。在教学中可让她们多作示范,以推动全班学生的声音进展。 二、加强中声区训练,规范声音形象 好的歌唱都与中声区的正确声音分不开。中声区是歌唱嗓音发展的基础,鉴于幼师生毕业后的教学曲目是幼儿歌曲,其音域正是成人的中声区,因此更应重视中声区声音训练。而很多女生在未学之前喊叫的白嗓子,一旦与假声结合,声音马上就会虚掉。针对这种情况,用“吸气”或“半打哈欠”的感觉拉下稳定喉头,并有意识找开咽腔,形成发声的基本通道,发出有气息支持、流畅而饱满的声音,使学生建立规范的中声区形象,为声音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注意把握时机,及时开发学生音域 在集体练声中,学生的整体发声基本正确时,正是学生情绪高涨之时。这时学生的歌唱欲望最强,气息很充分,学生在规范的中声区的基础上随音高唱出的母音也会无意中变色。如平静时唱“啊”音,兴奋状态下会变成“欧”或“乌”,而这正是唱高音所需的母音变形。这时教师应及时把练声曲提高几个音,学生就能轻松地唱出来,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扩展学生的音域,锻炼学生的发音机能。以后教师再配以正确的理论指导,反复进行机能训练,使学生变成有意识、有目的、有控制地发出正确的高音,提高教学质量。 四、不定时抽查,尽早纠正问题 由于学生的嗓音条件千差万别,声乐课教学中的共性声音训练难免会使有些学生对正确声音的掌握不够准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抽查学生演唱的形式,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让在座的与其有同样声音毛病的同学得到提示,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教师再给予正确示范进行具体纠正,教学效果会立竿见影,同时也能带动具有同类声音毛病的学生迅速把声音纠正过来,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五、练唱的歌曲要与练声曲相统一 练声的目的是为了唱好歌,而歌曲的选择直接影响声音的进度。练声曲是为了开发学生的声音或纠正学生声音中存在的问题而有针对性选择的,因此,当练声曲的状态基本正确后,就要用练声的感觉去唱歌。这时歌曲的选择尤为重要。如果选择歌曲与练声曲中的母音不同或旋律相差过大,很容易使学生刚刚训练好的声音一下子失掉,起到反作用。例如,练声曲选择的是下行音阶,而练唱歌曲是上行旋律;练声曲是“欧”“乌”母音,而歌曲选择“依”“哀”母音居多,都属选择不当。因此,选择练唱歌曲要与练声曲达到两个统一,即歌词与练声曲母音要统一、歌曲旋律走向要与练声曲旋律统一。 以上是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几点体会,在此与同仁共享,希望得到指正。 (作者单位:南阳市宛西中等专业学校)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