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拼命三郎的“两丝”绝技 |
范文 | 唐圣平 李文威 “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为了实现制造强国的梦想,特别是在青少年中宣传和弘扬工匠精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组织制作了“大国工匠——工匠精神系列动画宣传片”。 全片共15集,以动漫故事形式讲述了15位工匠式技能人物的先进事迹。 片头 高铁奔行在神州大地上,不仅为人们的出行提供方便,还正在走向世界,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名片;神州飞船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载人航天工程取得新突破;蛟龙潜入深海,采集新的物种和能源;大飞机C919,首飞成功……中国制造,正在以崭新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中国,正在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跨越。 在这些成绩的背后,是一个个闪光的名字,高凤林、胡双钱、周东红、孟剑锋、宁允展、顾秋亮……还有更多的人,在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才智和汗水。 他们,执著专注,坚守匠心;他们,锲而不舍,钻研技术;他们,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他们,锐意创新,托起了中国制造的脊梁。 他们,是劳动者,更是工匠精神的传承者。他们,是从平凡的岗位上脱颖而出的,大国工匠! 人物: 顾秋亮,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水下工程研究开发部职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席装配钳工技师。从事装配钳工工作40余年,顾秋亮一直在平凡的岗位上扮演着“螺丝钉”的角色,先后参与过包含“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内的几十项重大装备的研制、安装及调试工作。深海载人潜水器组装难度最大的就是密封性,精密度要求达到了“丝”级。能实现这个精密度的只有钳工顾秋亮,也因为有着这样的绝活儿,顾秋亮被人称为“顾两丝”。 他是怎样练成“两丝”绝技的呢? 故事: 第一幕:苦练技能 場景:中国船舶重工集团造船厂。 镜头一:下班后,大家都走了,年轻的顾秋亮抱着一块方铁走进车间。 镜头二:同事小王:“哎,顾秋亮,这都下班了,你咋不走,这还抱个方铁来干嘛?” 顾秋亮:“张师傅批评我基本功不扎实,我再不努力啊,师傅都不要我了,我得好好练练。” 镜头三:晚上,职工宿舍,一个同事问小王:“都这么晚了,顾秋亮哪儿去了?” 小王一边刷牙一边说:“人家还在埋头苦练呢。” 同事认可地点了点头,说:“平日里,小顾是倔强了点儿,可这吃苦耐劳再加上这股钻劲用在工作上,算是用对了地方呀!” 镜头四:车间里,顾秋亮一直在锉方铁,墙上的表都指向了半夜12点。 顾秋亮一边起身,把手里的锉刀扔到一旁,旁边已经有坏锉刀了。一边嘴里嘟嘟囔囔:“又用坏了一把锉刀,这也太不经用了。” 第二幕:顾两丝 镜头一:车间里,顾秋亮对身边围着的同事们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干技术活,讲的就是专业。就像人家拿着一碗水跑步,不能让水泼到外面。这件是我纯手工打造的潜水器密封,我估计平面度大概是0.2mm,也就是两丝。” 同事小王,“怎么可能呢?都没有上精密仪器,你咋知道是两丝?”顾秋亮,“除了依靠精密仪器,更重要的是依靠自己的判断。我用眼睛看,用手摸,就能做出精密仪器干的活儿。不相信你测测看。” 镜头二:小王拿着密封件,到精密仪器上进行测量。 小王,“神了,这平面度还真控制在两丝以内。手工打磨做到两丝,能实现这个精密度的,也只有你了。我看,还是叫你‘顾两丝最合适。” 张师傅,“顾两丝,这个名字好。顾秋亮同志肯钻研,花苦工夫练就了手工打磨密封件这一独门技术。每次交给他做的工件啊,全部免检。” 大家纷纷对顾秋亮竖起拇指,车间里响起一片掌声。 镜头三:公司表彰大会上,领导给顾秋亮颁发荣誉证书,领导:“小顾啊,从今天起,单位正式任命你为装配钳工组的组长。” 顾秋亮略显惊讶,对领导说:“领导,这次和我一组的,可都是我的师傅级的前辈们。我当组长,合适吗?” 领导,“技术上能够达到两丝,管理能力也要跟上啊。能不能领导好他们,就看你这顾两丝的水平啦,呵呵!” 顾秋亮严肃的表情,点了点头。 第三幕:拼命三郎 镜头一:顾秋亮在办公室,写写画画,外边寒风吹过,树上叶子纷纷落下。 镜头二:一位同事进来,拿着件厚衣服扔给顾秋亮:“今天变天了,你爱人托人捎给你的衣服。我说你呀,别每天一股脑儿钻研工作啦,也得花点时间陪陪家人啊。” 顾秋亮:“没事,我老婆最懂我,一直支持我努力工作。” 镜头三:同事吐槽:“你呀,现在大家都叫你拼命三郎,我看一点也不假。” 镜头四:工作期间,顾秋亮一边锉,一边用手摸,手指在平滑的物件上磨来磨去,一边思考问题。 镜头五:上班的时候,顾秋亮在打卡。后边的同事小王在等着。 打卡机器一直响:“请重按手指”,“请再按一次”,“请再按一次”,“验证失败”。 后边同事急了:“哎哎,我先来吧,再这么按下去,一会儿我就要迟到了啊。” 另一个同事小王拿着顾秋亮的手指看:“哟呵,顾秋亮,你这手指没有指纹啊,就是平的。” 其他同事也好奇地伸头过来看,顾秋亮不好意思地用另一只手挠了挠头。 同事小王:“看见了吧,真不愧是拼命三郎,干活能把指纹都给磨平了,这是一种什么境界。也只有你能练成‘顾两丝。” 第四幕:蛟龙号 镜头一:领导办公室,领导对顾秋亮说:“为了确保国家863重大专项‘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顺利安装,七〇二所抽调各部门技术过硬的技术骨干参加该项目的总装工作。这次大家一致推选你为组长,由你来全权负责和指挥。要知道,这个项目是当前世界潜深最深的载人潜水器,其研制的难度不亚于航天工程。” 顾秋亮庄重地承诺:“我一定全力以赴。” 镜头二:车间里,顾秋亮和组员们在辛苦努力工作着。 镜头三:顾秋亮给大家讲话:“深海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组装起来难度最大的就是密封性。这几天,我们要克服这些难题,接下来就需要大家辛苦了。” 镜头四:晚上,车间亮着灯。顾秋亮给家里打电话:“我晚上不回去了,直接住厂里,你照顾好女儿。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对我来讲意义实在太重大了,这是国家将潜水员的生命托付给我,是对我的信任。我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电话的另一头,顾秋亮的妻子接电话,点了点头。 挂了电话,妻子去做饭,突然感觉一阵头晕目眩,歪在旁边墙上,女儿赶紧跑过来问:“妈妈,你怎么了?妈妈……” 镜头六:车间里,顾秋亮和设计员一边看图纸,一边讨论。 设计员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使用的钛合金强度高,在上面打孔异常困难,整个结构上单是M6的螺钉就有700多个,得打700多个孔;而且板很薄,螺钉很难吃牢。” 镜头七:顾秋亮皱了皱眉,想了几秒,拿起笔在图纸上画了画。然后对技术员说:“在每個孔的另一面加焊上一个方螺母,这样就能让螺钉牢牢吃住,也不怕后续使用中反复拧进拧出了。” 设计员惊讶地点了点头,说:“好主意啊!顾师傅,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第五幕:蛟龙出海 场景:海上试验平台上。 镜头一:2012年6月,中央电视台和各媒体记者纷纷报道“蛟龙号”出海的消息。 记者对着镜头:“今天是个重要的日子,‘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再次整装出发,向着7000米的极限深度发起挑战。” 镜头二:顾秋亮已经准备好了工作服,准备下海。这时,一位同事跑过来对顾说:“顾师傅,顾师傅,刚才您家人从医院打来电话,说您爱人她……” 镜头三:顾秋亮:“怎么了?把手机给我。” 接过同事递给他的手机,顾秋亮立刻拨打电话。 顾秋亮打完电话。单位领导走过来,问道:“老顾,怎么样?听说你爱人病了?” 顾秋亮,“是的。医院初步诊断,说是恶性肿瘤。” 领导:“那你今天不要下海了。我组织人,赶紧送你去医院。” 领导转身,正要去安排人,送顾秋亮回去。 镜头四:顾秋亮看向现场的蛟龙号,对领导说:“不。这一路走来,我精心呵护着它,伴随它成长,为它整理行装、包扎伤口、精心手术、穿上新装,看它踏上征程。我希望能够亲自护送它,完成它‘成人前的最后一次考验。” 旁边有同事忍不住抹泪。 领导明白他的意思,点了点头。 镜头五:老顾出发了,潜水器一点点地下潜。 镜头六:中央电视台播报:“今天,由中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创造了下潜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也是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 镜头七:顾秋亮一下船,媒体记者赶紧上前,想要采访他。顾秋亮二话不说,坐上领导安排的车子,直奔医院。 镜头八:医院里,妻子躺在病床上。顾秋亮拉着妻子的手。 妻子对顾秋亮说:“现在没事了。后来复查,不是恶性肿瘤。” 顾秋亮和妻子抱在一起,眼泪止不住流了下来。 点评: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潜心于当钳工的顾秋亮在自己的岗位上练就了能啃“硬骨头”的真本事。四十余年里,他不是简单地重复流程,而是一直扮演着“螺丝钉”的角色,不断积累经验,耐心钻研,不断研究解决生产中的难题,练就了“顾两丝”的纯手工打磨绝活。只有潜入海底,才能探寻海之奥秘;唯有潜心钻研,方能造就国之蛟龙。在顾秋亮身上展现出的如钉子一般的钻劲和不怕苦累的拼劲,正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工匠精神。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