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综合实践活动育人功能的探索与实践
范文 沙国禅
【内容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课程目标、内容建构、实施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都呈现突出的德育价值,实现着促进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功能;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充分彰显课程的育人功能是教师的共同追求,是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育人目标的关键。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育人功能 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该课程的课程目标、内容建构、实施方法、评价方式等都呈现突出的德育价值,具备在活动中有效、高效实施德育的课程优势。
“道德的根本是实践的”,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它注重的是学生通过实践体验,进一步获得感悟,获得能力发展和情感升华,形成良好的态度和价值观,在实践中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有机融合。在与他人和世界的对话与交流、对社会和自然的认识与融合、对自我和发展的反思与重建中,获得逐步的发展以及自身价值的逐步体现,感受知、情、意、行的系列过程变化,实现道德品质的提升和行为习惯的矫正,使抽象的道德规范与价值内化为真实的道德情感、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
一、道德牵引与自主探究相结合
在传统的德育方法上,道德教育的主体不是人而是既定的道德规范和抽象的道德概念。许多学者认为,道德伦理规范的灌输无济于学生道德水准的提高,真正的道德途径是实践。
学科课程和德育课程有一个共同的育人使命。对于渗透在各学科课程中的道德规范,教师要适时的进行道德牵引,并引导学生自主体验。如思想品德教材中“环境保护”内容,语文课本中《都市精灵》等课文“学会尊重和保护自然”的目标。教育者首先应该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有效情境,指导学生理解环保的基本要求,并通过生活中典型案例对学生进行道德牵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做出适当的、稳定的自我认识和判断。然后指导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自主探究,以“我身边的环境问题”为研究主题,开展调查研究,了解环境问题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再到环境较差的小区、被污染的小河边去实地考察和体验,进行原因分析,做一次“保护环境”的活动策划,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和措施,在自己身体力行时向社会有关部门建议。
用亲身体验来检验道德认识,促使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再认识,对已有的道德认知重新建构,最后付诸实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学生感到规范与自己息息相关,才愿意去思考,反省自己的行为,从而加以改进。
牵引过程中要注重施以正面影响,树立榜样示范的作用。要融入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环保道德、职业道德等多方面的现代意识。
二、传统活动与项目研究相结合
传统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依托“项目研究”的形式来开展传统的育人活动,既拓宽了学校育人的空间,又增加了育人的实效性。
当今不少学生受社会多元价值观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出现情感淡化、道德沦丧、责任缺失等现象。如何让学生建立起责任意识,光靠课堂上“责任认知”的牵引,是远远不够的。学校要把“培养学生奉献、友爱、互助精神,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作为德育实践的重点,开展志愿服务系列活动。如在“九九重阳”传统的日子里,开展“服务身边的老人”项目研究。学生自主选择项目内容,走到敬老院、福利院,走进社区、乡村,就身边的老人生活状况展开调查研究,从“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等方面进行项目设计,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有的做爱心拐杖、有的剪开心窗花,有的讲解安全健康常识,有的自编节目来表演。在照料老人生活起居,与老人进行心灵交流等服务中提升关爱老人、关爱社会弱势群体的责任意识。他们的“自觉服务”的道德情感在志愿服务实践中得到矫正和提升,促进内在品德建构,表现出道德自为能力。
“中小学生形成道德自为能力作为中小学德育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终极目标,有利于引导和促进儿童青少年品德的健康发展和有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有利于激发和培育儿童青少年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助人利他、奉献社会的良好品格。”①
三、日常规范与践行内化相结合
2004年教育部修订的《中学生行为规范》,涵盖了对中学生方方面面的道德行为要求。如何让这些规范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行为,这是德育的根本任务。
然而传统的德育过程无视学生主体,对温室里长大的90后生活环境等方面认识不足,导致不少学校里“尊师爱生”的好学生在公共汽车上抢座位、“诚实”的学生考试作弊;口上记得“交通靠右行”,公路行走横冲直撞,无视交通红绿灯。
综合实践活动不仅应该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更要培养个体的道德行为。如在日常安全行为养成上,开展“安全自护我能行”的践行活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从交通安全入手,调查本地区的交通状况,了解交通事故的发生情况和原因,以及中学生如何遵守交通规则、遇到交通事故时该如何处理等内容,并在日常出行中践行交通规则;然后把研究范围扩大到食品安全、用电用气安全、集体活动安全、自然灾害安全等多方面,从了解相关的知识到研究现状、原因、危害到防范对策,探索安全自护的策略。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运用方法,内化为自身的安全意识、防范意识以及防范能力。
“生活是道德的基础、是道德的根,只有根植于生活之上,道德才能可教、能教,学生对道德问题的认识才会觉得真实、亲切,才能懂得道德意义的存在。”②
四、情感矫正与深度体验相结合
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哈钦斯在《学习社会》中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国家的繁荣”,也不仅仅是为了获得谋取职业的能力,而应该使每一个个人的自我能力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并使个人的人格臻于完美。
由于学生在认知、情感、人格、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家庭教育的影响,导致个体的情感必然是一个参差不齐、良莠不分的结果。这就要在育人过程中注重让学生进行深度体验,矫正不良的情感。
如现在中小学生手头上过多的零花钱并没有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帮助,相反,造成了不少学生成了问题青少年。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消费问题,学校加强理财教育实践,在“理财教育实践”主题统领下,学生根据自身的行为特点,从“认识财富”、“合理使用零花钱”、“当家理财”“购买打折商品”、“学习简单的投资理财”③等方面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实践主题,开展理财实践活动。
在“合理使用零花钱”主题实践中,学生每周制订消费计划,填写消费记录,进行消费合理性的讨论,同伴之间相互监督,在深度体验中来矫正消费中的不良现象;在“今天我当家”的实践中,学生从一日三餐、衣食住行和简单投资理财,到和父母一起打工赚钱等多样化的道德场境中进行深度体验,他们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在碰撞中,生成了道德情感,矫正了比吃、吃穿、比阔气、追求奢侈、贪图享乐的消费心理,逐渐构建起科学的良性的消费价值体系,懂得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创造新生活,并以文明的方式享受新生活。
“因此,教育者要把着力激发学生道德需要、情感体验和实践感悟作为促进学生德性生成的核心,积极开展德育创新活动,着力探讨有利于、有助于激发和促进儿童青少年德性内生的有效德育的形式、载体、途径和模式。”④
【注释】
①④ 李季. 德性内生:论儿童品德的自我建构[J]. 中小学德育,2012,01:19-22.
② 黄书光. 价值观念变迁中的中国德育改革[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317.
③ 张仕进、任明广. 初中理财实践活动[M].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昭阳湖初级中学)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4:4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