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初中数学微课贵在小中见大 |
范文 | 成亮 【内容摘要】微课作为基于现代教学手段的新兴事物,在初中数学中有着较大的发挥作用的空间。微课热下需要的冷思考是:微课如何不成为课堂教学环节的简单重现。这就需要建立“小中见大”的思想,即基于课堂教学环节的重现,结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适当地加进相应的内容,使微课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 【关键词】微课 ?小中见大 ?初中数学 微课是近两年来在我国基础教育界出现的一个热门概念,其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视频拍摄设备,将课堂上的一个小环节拍摄下来作为教育资源,或者另寻途径制作一个关于某知识点的讲解视频,置于某个范围(班级或学校)的范围之内,供学生点播,以求学生在重复中得到巩固知识的效果。显然,微课以“微”而影响深远。 微即小的意思。在笔者的实践与理解当中,微课要想真正发挥作用,关键还是应当在微小之上做文章。要确保小而不缺,就必须建立小中见大的思想。笔者结合初中数学教学的有关实践,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小中见大,应当成为微课制作的指导思想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渐渐生成一个问题:微课要想真正发挥作用,是不是简单地录制一个课堂教学的片段就行了?之所以产生这个问题,是因为笔者发现,有时候即使再精心设计一个教学环节并录制下来,学生在课后重复观看的时候,仍然会感觉有所欠缺。隔一段时间后再去看录制的这段教学视频,自己也会发现其中缺少了点什么。 经过仔细思考之后,笔者认为,微课不应当是简单的教学环节的录制,而应当在教学环节录制的基础上再进行完善,要让学生在观看微课时有一个明白前因与后果的过程,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是完整的。 教“二次函数”(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第6课时)的时候,一般有这样的教学流程: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运用新知,拓展训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显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是新知教学的关键。教材是基于篱笆围地的实例,让学生分析并解决“篱笆围成矩形的最大面积”这一问题而展开的,为了让学生准确地确定三个问题,即建立函数关系、利用已知的函数知识求出最大面积、准确地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笔者在教学中几番努力,较好地完成了这一教学环节。考虑到学生在掌握本知识的过程中可能存在困难,将本环节的教学过程用摄像机录制了下来,并上传到班级的QQ群,以供学生课后观看。 后来发现,部分课堂上未能及时掌握的学生并没有能够在微课观看的过程中有明显的收益。这是学生没有认真看?还是微课本身有问题?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普遍反应的一个问题就是:观看视频时,由于忘记了问题是如何提出的,也不知道明确的结论,看起来有点没头没尾的感觉。学生的这一认识让笔者意识到,微课需小(太长了看起来显然不便),但又不能太小,必要的环节还是必须有的——这就是小中见大的思想关键。 二、初数微课,“小中见大”的实践与思考 有了以上的认识,笔者再结合组内其他教师的教学观点,逐步生成了一个认识。即微课应当以课堂上录制的某个教学环节为核心,但同时要加上必要的开头与结尾,中间也应当辅以适当的文字甚至是视频说明,才能让学生在观看微课的过程中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让知识系统的构建变得更加顺利。 事实上,笔者在对上面提到的“二次函数”的微课视频进行了加工之后,效果就变得非常明显。笔者的做法是这样的:首先,在该教学环节之前加了一个片头。片头的内容是:二次函数作为生活中的重要模型,对解决实际问题有什么帮助呢?然后又加了一个片尾,内容是:二次函数在你的心目中是一个数学知识,还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工具? 这样的添加,让微课“小”中有了“大”,具体说来有这样的几层含义:一是通过片头,学生知道了自己在看视频时有了一个前置性的认识,他们知道自己重复这段学习过程是为了通过二次函数这个工具去解决一定情况下的实际问题;二是通过片尾,可以让自己建立起来的关于二次函数的认识更为清晰,将二次函数从知识上升为数学模型,原本就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当这一知识成为解决问题的一个工具时,学生的认识就会从掌握知识转向掌握工具。 三、辩证思考,“小中见大”与“面面俱到”辨析 在笔者实践与努力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问题常常困扰着笔者,那就是“小中见大”与“面面俱到”如何泾渭分明。因为在笔者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如果将微课的完整性过于延伸,则微课有可能不成其为微课,其身材也会在不断“丰富”中变得臃肿,这就失去了微课的本义,学生也不会认真观看——要知道微课之所以能够在课后吸引学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其微小。 思考后笔者认为,微课的制作既是技术性的,也是理念性的,对于一个教学内容,制作理念应当确定为:基于这个具体的知识,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应当容纳进哪些内容,又应当放弃哪些内容。只有建立了这样的认识,以这样的思路去指导微课制作,才有可能出现适合自己所教学生的微课资源。从这个角度讲,微课不是一个拿来主义的内容。当然,如果是学生存在共性问题的知识点,那微课的适用范围可能更广一些,而这与笔者所强调的“小中见大”而又不必“面面俱到”的思路并不矛盾。 【参考文献】 [1] 沈威、曹广福. 数学微课理解的表象分析及其内容展现的“自我表露法”,《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015(7).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东陈初中)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