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挖掘教材内涵 推进有效教学 |
范文 | 宋佩娟 新课程,新教材观,倡导“用教材教”。教材不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课堂教学也不再拘泥于教教材,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很多的公开课,在学生对教材内容尚不清楚情况下,引入大量课外材料,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教材,甚至将其边缘化——即教师用课件讲课,学生看课件学习,一节课下来,学生用不着翻书、看书,这样的做法,我想也是值得商榷的。 我认为这是对课改理念和教材观的误解,是对“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句话的片面理解。这样的课堂教学所导致的结果是,历史学习中应有的对课本的静读——读进去;应有的思维训练——读出来;对课本知识内在逻辑应有的分析,或浮于“水面”或沉于“水底”。在各式各样的教学活动漩涡中,教材所承载的教学目标被架空了。所以,我认为应该根据课程标准,创造性、灵活地去利用教材——即全方位开发教材,多层次研究教材、挖掘教材,追问所教、所学历史知识的意义。下面就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谈一些自己的粗浅的想法和实践,希望能抛砖引玉。 一、立足教材、活化教材,把教材作为一个载体,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 教材的正文大字部分受文字的限制,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等的叙述、评论等都非常简略。因其简略,不免造成在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等方面的阐述不够完整、历史人物的介绍支离破碎、历史结论的得出也很是生硬。怎么解决?其中有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充分利用教材的所有配置和资源。包括单元导语、课前提示、知识链接、资料卡片、自我测评、阅读与思考等内容。 如必修一专题二《伟大的抗日战争》,教材对侵华日军罪行所下的结论是:“(日军)对中国人民犯下滔天罪行。”这是一个被高度抽象了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要理解这样一个内涵深刻、外延丰富的抽象的历史结论,较好的方法就是将抽象问题具体化,而教材就是通过提供一些具体的图片、表格、现象、事例来说明、论证这一结论的。如本节教材中有地图“侵华日军细菌与毒气部队分布图”、有“日本报纸刊登的日军在南京展开杀人比赛的报道”、第36页的知识链接中还有日本局部侵华大事记、另外还有教材正文的相关叙述。 我是先引导学生从各种材料中去观察、去解读和去获取有效信息,知道了日军侵华的主要罪行。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些基本史实进行归类梳理,最后建构出这样一个知识结构: 日军侵华的主要罪行有: ①野蛮的军事侵略(如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等); ②残酷的暴行(如南京大屠杀、日本关东军七三一部队、细菌战、毒气战、日军对解放区军民的残酷的扫荡等); ③疯狂的经济掠夺; ④推行奴化教育; ⑤扶植傀儡政权奴役中国人民。 通过这样一个过程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又提升了学生归纳能力,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也有助于提高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的能力。 二、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史观,体现历史学科价值 培養学生正确史观,不仅是历史课程的目标,而且还体现了历史课程的性质,是非常重要的。 如必修二专题二《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在讲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目内容时,很多教师也引入了教材第31页郑观应《盛世危言》中的一段材料: 洋布、洋纱、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卷七 然后是这样问学生的: 1.请问材料提到的大量的“洋货”为什么会“涌入”中国? (列强凭借从不平等条约中获得的政治经济特权。) 2.那么,不平等条约是怎么来的? (列强的侵华战争所致。) 所以最后,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我们要反抗列强的侵略。 当然,这个结论的得出有一定的道理。但我认为这样的问题设计没有抓住要害。 在本教学片断中,如果我们在刚才第一、二个问题的基础上再加入这么几个问题: 3.西方列强使用什么生产方式生产这些“洋货”的? (机器生产) 4.“洋货”究竟是什么样的商品? (工业产品) 5.与中国传统手工业品相比,“洋货”有什么优点? (物美价廉) 6.“洋货”只能靠特权才能涌入? (洋货价廉物美、技术先进的优势,注定了它比传统手工业品更有市场竞争力,涌入中国市场是迟早的事。) 7.那我们要想改变这种现象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 通过这样的一系列问题的设计,我认为就可以抓住教材的本质和学生思维的兴奋点,也才能使学生真正地走进史料和理解历史,深刻揭示历史发展的实质了。而且这样的问题设计也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而他们的思维也在探寻的欲望中逐步深入。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也在行云流水中自然形成,不留一丝一毫的痕迹。 让学生认识到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相遇时作出正确选择的重要性!中国近代的不断失败,恰恰就是因为我们当时统治者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而导致的。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正确理解“用教材教”,如何充分挖掘教材内涵,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不断实践和深入思考。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奉化中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