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从“毛顺灯楼”到万寿宫灯
范文

    林硕

    每逢元宵佳节,火树银花不夜天,分外熱闹。然而,许多人存在一个误区:认为正月十五的声声爆竹、灯影婆娑是为了庆祝春节的圆满结束,实则不然。“元宵节”的正式称谓是“上元节”,和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十月十五的“下元节”合称“三元”。只是由于上元之期与春节相隔仅半月,兼有赏花灯、吃元宵、打灯谜等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故而在百姓心中拥有特殊地位,人气也直线飙升,逐渐将中元、下元两节远远地甩在了后面。由是可知,元宵节并非春节的附属,而是与新春、端午、中秋并列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其起源可以上溯至汉代。

一、元宵花灯的早期演变:从“祭祀太一”到“宣和彩山”

    西汉初年,高后吕雉把持朝政,违背汉高祖刘邦生前所立“非刘氏不得王”[1]的“白马之盟”(《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滥封其侄吕禄、吕产、吕台等人为王。吕雉薨逝后,吕氏兄弟自知得位不正,密谋叛乱。刘邦的长孙——齐王刘襄在朱虚侯刘章、陈平、周勃、灌婴等人协助下,一举铲除诸吕。荡平诸吕之日,恰逢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鞭炮齐鸣、普天同庆。洎汉武帝执政,选择正月“上辛日”(每年的首个辛日。笔者注,下同)之夜,亲临甘泉宫泰峙祭祀至上天神——太一,祈求风调雨顺,国祚绵延。整场夜祀活动自前日昏时开场,至次日天明方才告终,场地四周灯火通明,犹如白昼一般。待到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刘彻颁布《太初历》,进一步确立了正月十五(元夕)的特殊地位。在欧阳询等人编纂的《艺文类聚·岁时》中,将西汉“太一祭祀”作为元宵灯会的起源,认为后人在此日“夜游观灯,是其遗迹”[2]。

    时至唐代,随着经济的稳步发展,元宵花灯的规模也日益提升,达到了“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的火爆程度。每当元宵花灯点燃,不分士庶皆有三日假期,全城不再“宵禁”,谓之“放夜”。彼时,在皇宫、王府门前会高挂各类影灯(走马灯),百姓之家亦如是,时人谓之“千影万影”。一时间,车马骈阗、游人如织,争赏盛世灯影,饱览荧煌如画。天子为了取得最佳的赏灯效果,通常会携嫔妃、皇子们端坐“五凤楼”之上,是为“御楼观灯”。根据唐代郑处诲所撰《明皇杂录》的记述:唐玄宗尤爱元宵赏灯。每逢正月望夜(望日即十五日),李隆基都会命人在东都洛阳的上阳宫“大陈影灯”,架设庭燎,自禁门至于庭殿皆设蜡炬,连属不绝,[3]“洞照宫室,荧煌如昼时”[4],其中尤以“毛顺灯楼”最为夺目。此楼出自能工巧匠毛顺之手,结创缯彩为灯楼三十余间,“高一百五十尺,悬以珠玉”[5],上有“龙凤虎豹腾跃之状”,“微风一至,锵然成韵”,鬼斧神工。在小说《长安十二时辰》中,出现了毛顺营建“太上玄元灯楼”的情节,便是滥觞于此。唐代元宵花灯之盛,由是可见一斑。

    待到北宋时期,元宵灯期较唐代更长,花灯亦更加精致。乾德五年(967),宋太祖赵匡胤鉴于“朝廷无事,区宇乂安,方当年谷之丰登,宜纵士民之行乐”,决定“开封府更放十七、十八两夜灯”[6],燃灯遂由三日扩展到五日(《宋朝燕翼诒谋录·国朝故事三元张灯》)。不过,五日灯期依然难以满足“千古画帝”宋徽宗赵佶。在《大宋宣和遗事》中,描述了北宋末年,汴京城内举办了一次史上历时最长的元宵盛典——宣和五年灯会(1123)。灯期“从腊月初一日直点灯到宣和六年正月十五日夜”,长达四十五天,可谓空前绝后,实为至罕。至于从腊月开始放灯的原因,“盖恐正月十五日阴雨,有妨行乐”,美其名曰“预赏元宵”[7]。宋徽宗在“借调”腊月的同时,还命能工巧匠在景龙门前搭起一座巨大的“宣和彩山”。此山“高一十六丈,阔三百六十五步。中间有两条鳌柱,长二十四丈,两下用金龙缠柱,每一个龙口里点一盏灯,谓之双龙衔照。中间有一个牌,长三丈六尺,阔二丈四尺”,上有赵佶亲书的“宣和彩山,与民同乐”八个瘦金体大字。

二、奢靡的宫廷晏享:《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的“鳌山灯棚”

    

    如果说“毛顺灯楼”“宣和彩山”是集唐、宋两代元宵花灯之大成,那么明成祖朱棣命工匠仿制的“鳌山灯棚”,则代表着明代彩灯制作技艺的最高水准。纵览明代诸帝,对元宵观灯最为热爱者,非朱棣莫属。这位“五出漠北”的马上天子,不仅在永乐七年(1409)“赐百官上元节假十日”[8](《明史·成祖本纪》),更于永乐十年(1412)在南京皇宫午门广场举办了规模宏大的元宵灯会,搭设“鳌山灯棚”,乐享盛世。

    那么,究竟明代的鳌山灯棚是何样式呢?我们可以从庋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找到答案。该图卷由宫廷画师所绘,展现了朱棣的玄孙——成化皇帝朱见深在紫禁城中欢度元宵的场景。当是时,匠人在宫中用松柏建起了一座庞大的灯山:自上而下分为四排,其上挂有不同形制、图案的彩灯,共34盏;加上悬于灯山左右两侧及门洞处的7盏,整座灯棚所用彩灯凡41盏。在第一、二排之间,穿插挂有吕洞宾、汉钟离、何仙姑等“上洞八仙”,而第二、三排之间则悬吊着苏飞、左吴、田由等“淮南八公”。这十六位仙人犹如驾云而至,向皇帝恭贺佳节如意。

    至于“鳌山”之名,则与民间传说有关,出自《列子》卷五《汤问》:上古时代,在渤海以东亿万里处有一深不可测的沟壑,名曰“归墟”,其上漂浮着“岱舆”“员峤”“方壶”“瀛洲”和“蓬莱”五座仙山。山中不但有金玉殿宇、珍禽异兽,更生长着各类花朵、果实,食之便可长生不老。然而,五座神山却属无根之土,随波漂移,甚是危险。为排除隐患,玉帝命大禹率15只巨鳌前去固定山体。大禹遂将巨鳌分三班,每班五只,分别把五座山负在背上,六万年更换一班。[9]因此,百姓眼中的“鳌山”寄托着世人对于海外仙山的无限向往。

    然而,搭建如此庞然大物颇费公帑。在《明史·朱衡传》中,对隆庆朝制作“鳌山灯棚”的花销有明确记录:“计费三万余两”。彼时的“三万余两”即使对皇家而言,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有鉴于此,纵然皇帝想要搭建鳌山,往往会遇到来自臣僚的百般劝谏,不能如愿。

    

    不过,对于生活在宫廷中的孩童而言,无论是公主、皇子,还是陪侍在侧的小宦官,元宵之夜是否有“鳌山灯棚”无关紧要,各式灯笼才是他们的心头好。在《明宪宗元宵行乐图》的另一个场景中,描绘了孩子提灯游玩的画面,分外喜庆且寓意美好。他们手持的灯笼样式繁多、制作考究。譬如,骏马灯寓意“马到成功”,宝象灯寓意“太平有象”,仙鹤灯寓意“松鹤延年”,玉兔灯寓意“大展宏图”,螃蟹灯寓意“富甲天下”,三足金蟾灯则寓意“蟾宫折桂”,正所谓“万盏明灯,象马人鱼异样”,竞相争奇,夺人眼球。

    

三、从繁复到消弭:清宫之内的“天灯”与“万寿灯”

    明清易鼎之后,鉴于元宵花灯(尤其是鳌山灯棚)极易引发火警[10],紫禁城内不再举办大型灯会,但仍保有明代以来在乾清宫搭设天灯、万寿灯的传统[11]。至乾隆五十四年(1789),除乾清宫外,宁寿宫皇极殿的丹陛上下也架设起万寿灯与天灯,使宫廷的元宵之夜更添生趣,正所谓“上元月朗当头夜,万寿灯燃第一枝”。

    可是,这些巨型宫灯究竟从哪一天开始“上灯”点燃,又在哪一天“出灯”降下呢?按照《国朝宫史·典礼》的记载:每岁腊月二十四,由总馆内务府大臣率员役从乾清门举灯杆进宫,会同太监们共同安放,缚架悬灯,甚是热闹[12]。通过传世的宫廷档案可知,两灯的制作工艺极其繁复,故需宫中营造司、造办处会同苏州织造三者协作,分别打造灯杆、金属构件以及灯联。天灯灯杆选用楠木,以云龙纹作为装饰,顶部为一座六角重檐亭,其下是龙头、龙尾灯托,配合悬挂宫灯。万寿灯也系楠木打造,雕刻云龙纹,只是顶部的六角重檐亭较天灯略小,另有两丈五尺、径七寸的杉木戗八根,云龙挑头云戗仙人、蹲龙各八件,灯联宝盖和旌头八个,可谓巧夺天工。

    

    虽然,二者均在腊月廿四架设灯杆,可放灯之期不尽相同(《国朝宫史》卷八)。天灯自前年腊月二十四至新年二月初三日,每晚均点燃,而万寿灯自设立之日起,仅在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一、正月十四、正月十五以及正月十六这六天点亮,算是弥补了宫中缺失元宵灯棚的遗憾。当然,即使在不点灯的日子里,万寿灯的挑头之上也不会空空如也。因为自树杆之日起,十八幅“万寿宝联”便会高悬其上。灯联为苏绣,每幅用金线绣有二十字。两幅灯联为一组,内容对仗工丽。譬如:“万国庆咸宁,爰偕乐升平,午夜铜壶歌管,声连紫陌”“一人宏敛锡,政同赓保定,千秋金鉴冈陵,象叶彤墀”。上述华美的辞藻承袭自明代宫廷,祈求岁岁五谷丰穰、国泰民安;清代因袭之,未易其句。

    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宁寿宫内天灯与万寿灯的灯杆长度,虽然是仿照乾清宫天灯杆、万寿灯杆所作,但较原物略短。究其原因在于:宁寿宫系乾隆皇帝营建的颐养天年之地,也就是禅位之后的养老所在。尽管其庭院格局与乾清宫相仿,但“月台、丹陛两边院落比乾清宫较窄”。如果将乾清宫天灯、万寿灯的尺寸等照搬,则空间局促,未免给人以“不成观瞻”之感,故灯杆比原物稍有缩短。

    “天灯”“万寿灯”的规模与制作费用虽不及“鳌山灯棚”,却也开销不菲,仅仅人工成本就需要八千六百余两银子,工料尚不计算在内,就连定期修缮费用也在一千六百两左右。因此,自道光二十年(1840)以降便不再架设,以示节俭。直到2019年,故宫博物院举办《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展览,研究人员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以及《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正月观灯》《乾隆帝元宵行乐图轴》等画作,方才成功复制出万寿灯与天灯,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

    从唐代的“毛顺灯楼”、宋代的“宣和彩山”,到明代的“鳌山灯棚”,再到清代的“天灯”“万寿灯”,都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闹元宵”“赏花灯”的文化缩影。古往今来,无论民间还是宫廷,关于元宵赏灯的故事层出不穷,以至于随手翻看古典小说,涉及“闹花灯”的篇章比比皆是。譬如,《红楼梦》开篇即有小英莲去观元宵社火花灯,被拐子抱走,孤苦飘零,唯叹“云天雾海路途难”;而《水浒传》的高潮之一“李逵元夜闹东京”,起因便是宋江携众人来至汴梁,欲亲眼目睹“东风夜放花千树”。在《薛刚反唐》中,主人公在车水马龙的元宵灯会误伤太子,惹得圣驾跌落五凤楼,这才引出“三扫铁丘坟”“灭武兴大唐”等后续;在《隋唐演义》里,秦琼、柴绍等五人同样是留恋花灯美景,偶遇强抢民女的宇文成惠,击杀奸贼,这才上演了“五雄闹花灯”的大戏。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足见正月十五的元宵花灯已经成为我们重要的民族文化基因,流淌在血液之中。

    

    注释及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卷五十七[M].清乾隆武英殿刻本.1736—1795(乾隆年间):9.

    [2]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四[M].南宋绍兴刻本.1131—1162(绍兴年间):3.

    [3]郑处诲.明皇杂录:逸文[M].清道光金山钱氏刻本.1844(道光二十四年):7.

    [4]李昉,等.太平广记:卷七十七[M].明嘉靖谈恺刻本. 1566(嘉靖四十五年):3.

    [5]韓鄂.岁华纪丽:卷一[M].沈士龙,胡震亨,校.明万历秘册汇函本.1573—1620(万历年间):10.

    [6]王栐.宋朝燕翼诒谋录:卷三[M].南宋咸淳百川学海本.1273(咸淳九年):4.

    [7]佚名.大宋宣和遗事:前集[M].清嘉庆道光间士礼居黄氏丛书本.1800-1824(嘉庆五年—道光四年):50.

    [8]张廷玉,等.明史:卷六[M].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1736—1795(乾隆年间):7.

    [9]列御寇.列子:卷五[M].张湛,注.明正统道藏抄本.1436—1449(正统年间):16.

    [10]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九[M].清道光姚氏刻本.1827(道光七年):7.

    [11]庆桂,等.国朝宫史续编:卷四十六[M].清嘉庆内府钞本.1806(嘉庆十一年):1-3.

    [12]鄂尔泰,张廷玉,等.国朝宫史:卷八[M].清嘉庆内府钞本.1806(嘉庆十一年):12-16.

    作者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0: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