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议高中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
范文 | 季红花 【内容摘要】高中古诗文教学如果仅仅注重课内知识的教授,学生难以感受到古代诗文天空的浩渺,感触不到其间的精彩纷呈。此时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传统文化渗透,才能不断拓展学生古诗文阅读的视野,增加累积的同时学会融会贯通,进而品尝到其中的丝丝甜味。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文教学 传统文化 苏教版必修教材中的诗词本身就是古代作品中浓缩的精华,是优秀文学艺术的典范。但是,高中古诗文教学不能以本为本,教师要有传统文化渗透的意识,只要执教者能细心挖掘,手中教材所能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无处不在。 一、传统文化概念的界定 这里所说的“传统文化”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这个概念内涵极为丰富,包括国学经典、诗词曲赋、书法绘画等多个方面。高中古诗文可以涉及到的传统文化的面非常广泛,常见的例如:国学经典、“优秀文学艺术(手法)、优良传统美德、优秀个人品质、优秀民族精神、独特的思维和智慧”、宗教信仰、民俗礼仪、衣冠服饰、历法纪年、法律刑罚、官职升降等。 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 1.优秀文学艺术 《史记》选读篇目中《项羽本纪》就极好的体现了司马迁塑造人物的高超艺术手法——运用尖锐的冲突、生动的细节、个性化的语言、精彩的议论、烘托、对照、描写、夸张以及互见互补等等,把历史人物项羽刻画得丰满传神,史学见解、文学功底让人叹服! 2.优良传统美德 必修五中《陈情表》和初中篇目的《出师表》代表了我国古人最传统的两大情感——至忠和至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密码,是优良美德。《离骚》中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也成了最打动人心的部分。 3.优秀个人品质(民族精神) 优秀的文学艺《史记》选读篇目中项羽一往无前、永不言败的战斗精神,拒绝苟且偷生的英雄骨气;《渔父》中屈原的不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忍辱负重的治学勇气;《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太白的飘逸洒脱、铮铮傲骨;《唐诗宋词选读》中《从军行》里大唐书生毅然投笔从戎、渴望杀敌立功、扩大疆土的大唐民族气魄,这些都是蕴藏在作品里值得挖掘和传承的优秀个人品质、优秀民族精神! 4.独特的思维和智慧 必修四《季氏將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体现了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更蕴含了我国古代圣贤孔孟独到的政治理念、思维和智慧。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坚定推行“礼”和“仁”;孟子则针对梁惠王“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论说。必修三《始得西山宴游记》表现了柳宗元“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追求,这也是我国古人独到思维、智慧的渗透。 5.宗教信仰等 必修一《赤壁赋》和《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中《后赤壁赋》里以苏轼为代表,体现了我国古代文人在儒学世界里遭遇“入世”困惑而前往佛道两教寻求“出世”精神解脱,进而能够融合儒释道于一身的特殊现象,这也是我国古人宗教信仰的最好体现;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就涉及到古人重阳节登高作赋、插戴菊花、喝菊花酒的民俗习惯。《项羽本纪》中“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后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滑稽列传》里优孟用讽谏的方法建议楚庄王对他的爱马“请以人君礼葬之”。这些就是我国古代民俗礼仪的涉及。 二、实施文化渗透的途径 “渗透”不是“灌输”,不是“填鸭”,是合理巧妙地滋养进去。学生不是机器。高中阶段的学习压力繁重,古诗文在教材中的比重也最大,如何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将弘扬传统文化落到实处,这是每一个执教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渗透”法是可行的路径。 古诗文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极为丰富,执教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该如何进行有效“渗透”呢?具体途径有哪些?颜昌容在其硕士论文里也谈到具体途径有:营造文化氛围、品读语言、引用古诗文、查阅资料、阅读名篇名著、借助影视媒体、开展专题学习等。该论文还探讨了教学过程中“渗透”的多向性,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组成的“横向渗透”和课前、课中、课后组成的“纵向渗透”。 笔者认为教学过程中的文化的“渗透”可以分为直接关联和间接关联两大类。 例如,《赤壁赋》里由“壬戌之秋”来介绍我国古代历法纪年——天干地支就属于“直接关联”,这种渗透是最容易把握的。 “间接关联”主要是指运用发散思维,使用思维导图这个工具,这能够有效激发师生联想。以《唐诗宋词选读》中《青玉案·元夕》的传统文化渗透为例: 正月十五在古代又称作什么节日?当天晚上人们有哪些习俗?与之相关的名句、谚语、有趣的故事又有哪些? 古诗文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落实到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当涉及到“间接渗透”,需要发散思维的时候,思维导图在任何一个环节里都可以发挥作用。它是一个有用的工具而已。 此外,归纳演绎、对比式的比较阅读、汇报交流、小组讨论等都是“渗透”的可行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当每一个执教者手捧教科书,与孩子们一起学习时,可以有更多的热情和耐心倾注于挖掘课堂设置的每一个环节。力求在合适的古诗文里,合适的课堂环节中,“渗透”合适的传统文化,让泱泱中华文明“润物细无声”。 (作者单位: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