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参麦注射液治疗脓毒症患者的临床研究 |
范文 | 周高生 覃倩 王家辉 瞿星光 张朝辉 摘要:脓毒症是ICU常见的疾病,其发病过程复杂,涉及大量炎症介质的释放、激活,累及全身多个器官、系统有着较高发病率和死亡率。而由我国自主研制的参麦参麦注射液,具有益气固脱,养阴生津,在脓毒性休克的临床治疗上应用上有一定的作用,对脓毒症的预后有一定的疗效,且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参麦注射液具有拮抗内毒素、调节免疫反应、改善凝血功能、改善微循环、减轻炎症反应、保护内皮细胞等一系列的作用[1]。本文通过探讨参麦注射液对脓毒症休克患者的疗效,为其对临床脓毒症休克患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中图分类号】R78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0)06-168-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及病例选择:本研究连续观察2014年7月至2016年3月入住ICU脓毒性休克患者共51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诊断参照2001年12月“国际脓毒症定义会议”的标准及相关的排除标准;所有患者家属均知晓病情并签署针对临床诊治的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按照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制定的《成人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血流动力学监测与支持指南》(2006)进行集束化治疗包括早期充分的容量复苏、抗感染、呼吸循环等对症支持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参麦注射液250ml, 静脉泵入,10ml/h连续应用7天。 1.3 检测指标及方法:符合标准的病例入选后,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或状态、主要诊断等一般资料,同时记录患者治疗后6h、1d、3d、7d后生命体征、血气分析、机械通气天数、ICU住院时间、28死亡率。所有入选患者由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征得家属同意后均行PICCO监测。记录心指数(CI) 、全心射血分数(GEF) 、心功能指数(CFI)。按上述方法收集两组患者治疗6h、1d、3d、7d后上述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统计分析由SPSS17.O(SPSS Inc., Chicago, IL,USA)统计软件包完成,所有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临床资料:51例脓毒症休克患者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26例,男17例,女9例;平均年龄(62.2±17.3)岁,实验组25例,男11例,女14例;平均年龄(61.5±18.6)岁。两组间患者基础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2.2 两组脓毒症患者进行集束化治疗6h后相关指标的变化 ?比较发现两组患者按常规治疗后,患者复苏后指标(心率、血压、乳酸、尿量等)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在复苏治疗6h后,实验组血清乳酸浓度的变化均较对照组下降(P<0.05),而心率的变化、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变化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 2.3 PICCO监测指标的比较 ?在1d观察组心功能指数、心排血指数、心脏腔室射血分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兩组EWEI、在观察的三个时间点未见明显差异(P>0.05); 2.4 两组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28天死亡率的比较 比较发现两组在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28天病死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参麦注射的有效成分为人参皂苷、麦冬皂苷、麦冬黄酮及微量人参多糖和麦冬多糖等化合物, 其药理作用广泛。 本研究发现两组脓毒症患者治疗6h后相关指标的变化发现两组患者按常规治疗后,患者复苏后指标(心率、血压、乳酸、尿量等)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这证明目前公认的集束化治疗方案有效。在复苏治疗6h后,实验组血清乳酸浓度的变化均较对照组下降(P<0.05),这可能与参麦注射液改善患者的微循环密切相关。而两组6h心率的变化、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变化没有明显差异(P>0.05);血流动力学状态受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机体的容量状态、血管反应性、初始心功能状态等,而参麦注射液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在早期其它主要措施充足的作用下才可能发挥作用。 本研究PICCO监测发现在1d观察组心功能指数、心排血指数、心脏腔室射血分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EWEI在观察的三个时间点未见明显差异(P>0.05)。这说明参麦注射液的确可以改善脓毒症休克患者心功能。 本实验还发现参麦对两组患者在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28天死亡率方面并未体现出优势。可能与患者感染细菌种类、感染时间、患者肺部损伤及代偿情况、个体反应性以及患者对干预的敏感性等众多因素相关;而对于28天死亡率:脓毒症病人心功能障碍所致的“脓毒症心肌病”是一个可逆的过程,而临床常见死亡病例病因多样;参麦并不能对其全面发挥作用,这是目前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 因此,参麦注射液可能改善脓毒症休克患者的灌注及心功能,因此参麦注射液对治疗脓毒症休克患者疗效可能有一定程度的作用。由于脓毒症休克发病过程复杂及个体的差异性,对药物的反应性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如何降低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死亡率仍然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Can Ince. The microcirculation is the motor of sepsis. Critical Care,2005,9(4): 13-1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