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单元主题设计催生读写粘合度 |
范文 | 施莉 摘 要:本文首先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四上的第三单元为例,阐述了如何根据本单元中文本的单篇价值,来提升学生读写训练的着陆点和着力点。其次,本文还寻找架构单元阅读的新内容和新途径,主题性地开发文本异同之上的内容,催生学生在读写能力方面的提升,促进学生发现单元中的可阅读之点,可写作之道。最后,本文还凭借结构特点,借助修辞和依托动词的使用等托起学生自主阅读、深度学习的桥梁。 关键词:单元主题设计;整合学习内容;读写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11-078-2 所谓单元教学,是指以一个单元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单位,从整体出发,统筹安排,以一篇或两篇带动整个单元教学,把讲读、自读、练习、写作、考查等环节有机地灵活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教学整体。 笔者基于组块理念,基于单元主题设计这一方式,结合苏教版小学语文四上第三单元为例进行读写训练有效探究。 一、比较阅读,发现结构之美 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中,《泉城》《九寨沟》和《田园诗情》是写景散文;《桂花雨》是抒情散文。读写结合中,结合年段特征,结构的呈现也作为一个重点,也就是作为阅读和写作的策略之一,就是发现,这三篇文章都是以总分总的结构呈现景物的。可以说,这也是落实于学生平时写作的一个“通道”,但我们的阅读教学如果止步于此,就显得有点“浪费”文本。我们进行单元主题学习,主要是通过这种“打包”学习,将学习内容有效地进行“捆绑”,灵活地“解散”,有效地组合和有痕地挖掘,找到学生写作的训练点。 1.总起有“因” 教师在核心问题的引导下催生学生的主动学习:“写景的三篇课文中,总起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会发现秘密:《九寨沟》是通过两小节的内容来进行开篇,在这个过程中,它凸显的是九寨沟的地理位置和特点(童话世界);《泉城》是通过一个具体描写的段落进行开篇,语言张弛间,让人调动视觉、听觉和触觉来进行想象,与以往依据简洁的开头不一样,那是因为文本想呈现泉的变化之多之快之美,引发读者对于泉城的丰满形象的建立;《田园诗情》则是以简洁的一句话开篇,但句子中又有所侧重,“荷兰是花之国,水之国,也是牧场之国。”而将自己侧重介绍的牧场之国放在最后,其实是有意为之,有种递进感。总起的不同呈现,也丰富了学生学习构段,在平时的写作中,也能够有选择地进行迁移运用。 2.分说有“法” 平时,学生的写作,遇到写人,总是以典型事件来体现人物特点;遇到叙事,总是选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来写。但是写景散文在呈现的过程中,究竟以怎样的“分说”方式来呈现,请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以思维导图般的“生命树”来开拓学生思维。 这些思维导图可以促进学生建立“提纲式”的学习写作的“模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刚进入四年级,初步接触构段的学生有可以依据的类型。正是因为这样不一样的布局与构思,让学生的资料库丰富起来,那么下次遇到写文,就只要懂得适合哪一种布局就行了。 二、借助修辞,凸显想象之美 在写景散文中,运用想象,可以增强可读性和感染力,特别能够将事物的特点写得生动形象。而本单元的写景散文中,就是将这种想象发挥到极致。 1.丰富修辞种类,拓展写作思维 在低年级,学生已经知道比喻\拟人等基本修辞,而到了中年级,要在修辞的种类上丰富展现,这组课文正好可以进行集中性的学习。 出示:泉池正中有三股比吊桶还粗的清泉,“咕嘟咕嘟”地从泉底往下冒,如同三堆白雪。 学生通过交流后发现,仅仅这句话就有3处修辞:比喻+对比+摹声。在这几种修辞中,你会发现摹声的出现,令我们调动了自己的听觉。学生从新鲜度上就能激发出这种“陌生感”,触发趣味探究。这时候,可以联系本册书中习作4摹声词的写作训练进行结合。就能让例子更鲜活,更有说服力。 2.强化修辞结构,进行句式训练 出示:泉水从地下往上涌,好像一串串珍珠。(句式1) 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句式2) 这两句都是比喻句,但是在描述方式上有不同。前者描述是:事物(怎么样),好像(什么)。后者描述是:事物,好像(什么)(怎么样)。前者强调本体,关注对于事物(本体)的具体描述(情态);后者关注的是事物(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特点。教师出示夜空中明月的图片,请学生进行不同结构的比喻句的练说,以增强学生对于修辞的敏感度。 3.深化修辞效用,展开句群训练 出示: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 这里面含有比喻和排比,这种比喻有时候是通过比拟实现的,但无论怎样,这都能调动起读者的视觉、听觉,甚至是嗅觉和触觉。这时候,出示黄山奇石的图片,将图片进行组合摆放,然后,逐个进行比喻(比拟)的句子训练。每位学生都会用自己的想象来“说话”,有的是将奇特的石头比作灵巧的动物,有的是将奇特的石头比作奇妙的自然。这时候,再根据学生丰富想象下的比喻进行归类,可以是动物类,植物类等。紧接着,根据这些比喻进行句式的统一,可以通过句式1或句式2进行表达。如:这些石头千奇百怪:有的就像垂暮的老人,弯腰驼背在蹒跚前行;有的就像龟行的蜗牛,慢慢悠悠在悠闲散步;有的就像休息的狮子,舒舒服服在轻喘瞌睡……如:这些石头真是大自然的杰作:有的探出脑袋,就像院墙深处中的杏花一枝;有的面带笑容,就像堤岸两侧旁的桃花一丛;有的张开双臂,就像荷塘月色下的荷花一株……在学生交流的时候,相机将语言、句式进行“信息”捕捉,进行“提升”,真实地让学生从文本中看到语言的魅力,最后内化成可以表达的言语素材。 而在依样画葫芦的方式中,可以将方式方法进行深化和转化,提升学生的兴趣度,促发学生天生是想象家的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三、依托动词,彰显形象之美 在本单元的文本中,我们会看到,其实,在动词的运用上也非常有特色。《九寨溝》中描写可能遇到的动物的时候,将动物的特点勾勒得惟妙惟肖。“也许,就在不远处,有一只体态粗壮的金丝猴,正攀吊在一棵大树上,眨巴着一对机灵的小眼睛向你窥视。”而《桂花雨》中是这样描述“缠着母亲”、“铺竹席”、“抱桂花树使劲地摇”等。同样是动词,写景散文中通过连续性动词来展现动物的特点,紧紧围绕某样动物的“招牌”动作进行刻画;而抒情散文中对于人物的刻画,是围绕人物的心情展开的,这些动词能推动抒情散文中“事件”的情节。散文同样可以通过丰富的动词进行人物(动物)的刻画。 四、凭借于“我”,着色抒情之美。 在进行本单元的教学中,进行比较阅读时,除了相似之处的归类之外,还进行了写景散文和抒情散文的不同的比较。写景散文是看到通过带有情感的语言来感受作者情感的张力,例如《田园诗情》:“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只有远处的几座灯塔闪烁着微弱的光芒。”这是让“物”会说话,烙上了感情色彩,从有感情色彩的语言中感受“田园诗情”,指向主题。指导学生在平时的写作中也可以用词语来表情达意。而《桂花雨》中是通过文中的“我”来体现这种感情的,“有我之境,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语)这种抒情散文多是表达对事物的怀念、赞美之情。可以安排一次“借物抒情”式的书面表达:先选定一件在自己生活或者学习,成长路上印象深刻的“物件“,可以是某一盏台灯,也可以是某棵树,甚至是小时候的那把摇椅……只要能够陪伴自己成长,又足以令人怀念的均可入文,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语言“回忆事件”,将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融入到人物形象上去,直接致力于表达情感,突出主题。 单元主题设计,催生读写粘合度。我们在单元学习中看到布局的巧妙,语言的魅力,情感的不同表现形式,风格的各不相同。针对不同体裁,有不同的写作秘诀,通过单元主题设计,更有效地致力于读写训练的融合,催生出更有效的读写训练途径。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