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
范文 | 王平判 摘要:辅导员——这一特殊代名词,在高校的学生工作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行为管理、素质教育、成才指导等方面都起着范式引导的作用。本文以贵州大学为例,拟从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与专业化界定、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现状及瓶颈、路径选择等方面开展研究,以进一步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展开简单探微。 关键词:辅导员队伍建设职业化专业化 辅导员“专业化”的实质就是依托专门的机构及终身专业训练体系,对辅导员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培养,使辅导员掌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全面有效地履行辅导员职责的过程。辅导员“职业化”是指辅导员明晰的角色定位。辅导员工作是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集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为一体的工作,是一种专门的职业。它与教学科研岗位一样,有明确的职业要求。 从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关系上看,职业化是专业化的前提和基础。辅导员首先成为一种稳定的、可长期从事的职业,才谈得上专业化的问题。而专业化的过程也有助于辅导员职业的形成。特别是在高校,知識性、专业性是获得广泛认同的重要因素,专业和学科的支撑也使辅导员成为公认职业的一个重要条件。 1 贵州大学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现状及瓶颈分析 贵州大学创建于1902年,历经贵州大学堂、省立贵州大学、国立贵州大学等时期。1950年10月定名为贵州大学。1951年11月,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校名。2004年8月,贵州大学与贵州工业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贵州大学,同年12月,成为贵州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的省部共建大学。2005年9月被批准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在贵州大学的发展历程中,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15万余名各类人才,尤其是为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贵州大学现有辅导员200余名,主要包括专职、兼职和研究生接力计划。 1.1 现状 贵州大学在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具体做法是:坚持“高进、严管、精育、优出”八字方针,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 严格选拔,改善队伍结构。学校严把入口关,从源头上保证质量。在辅导员的选拔工作中,明确规定选拔对象应具备硕士研究生学历、共产党员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背景三个必要条件。目前,贵州大学专职辅导员与学生的配备比例已达到1:193。 着力培养,坚持“养用结合”。学校积极推动辅导员队伍由“实践型”向“实践研究型”转变。一是搭建培训平台。坚持通过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工作交流等形式,大力提高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二是搭建进修平台。学校出台《贵州大学关于资助专职学工人员提高学历、学位的办法》,划拨专项经费,对攻读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在职硕士、博士研究生的给予经费资助,鼓励辅导员提高学历、学位。三是搭建交流平台。选派辅导员到省外考察学习或挂职锻炼,成立贵州省首家辅导员协会,定期举办“辅导员沙龙”,促进辅导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四是搭建科研平台。学校设立思政研究专项基金,每年专题立项30项左右,以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科研能力。 严格管理,确保工作质量。一是制订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学校先后颁布并实施了学生思政工作实施细则、辅导员工作条例等,进一步建立健全了辅导员选拔、考核、使用、待遇、奖励等方面的制度,提供全面制度保障。二是建立和完善考评体系。学校将辅导员的工作量化,实行全程监督、多方考评、动态管理,以准确评价辅导员的工作绩效。 保障发展,实现事业留人。学校制订了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办法,将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的岗位单列。学校规定,专职辅导员可承担思修、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对工作实绩突出的辅导员作为党政干部后备力量加以重点培养。此外,学校还高度重视辅导员的福利待遇,规定每位辅导员除享受按职务和职称的统一岗位津贴外,还享受生均每年40元的辅导员津贴,入住公寓的辅导员每月发放200元的特殊津贴。 1.2 瓶颈 第一,学校辅导员队伍的数量、知识结构、专业方向等不能适应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 第二,职业认同感不够是辅导员队伍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第三,繁琐的事务性工作影响思想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 第四,待遇低、地位低影响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 2 贵州大学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要切实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在学校好的做法基础上,笔者认为要加强贵州大学辅导员队伍的系统化建设并取得成效,应从加强以下几个方面。 2.1 创条件搭平台,培养职业化的“职业人” 辅导员队伍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作用举足轻重,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成效,辅导员可以称得上是一门职业,作为高校教育管理的特殊“职业人”,我们可以理解为起码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有一套系统化的的“职业人”标准,有专门的“职业人”培训模式,有长效可行的“职业人”发展联动机制。为此,学校应努力为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创设条件,搭建平台。 首先,构建贵州大学辅导员工作标准化体系。建立贵州大学辅导员职业规则、职业标准,出台方向性措施。学校从辅导员工作的内容框架、方式方法、工作空间及范畴、质量标准、绩效考评、样板塑造等多个维度着手进行职业规范和制度设计,推行辅导员入住公寓、课堂旁听、走访谈心、成才导演、案例活现、多向沟通等“N项制度”,推行学生满意率评价、同行评价、教师评议、领导评价、岗位技能测试、与工作述职的“立体考核”体例,使辅导员走出繁忙的学生工作事物,由“事务型”辅导员向“引领型”辅导员转化。 其次,探究贵州大学专门化、特色化的职业培训模式。专门的职业培训是提升从业者职业素养、满足特定岗位需求的必要手段。建立贵州大学“1+N”的辅导员培训理念。所谓“1+N”理念,“1”——学历学位,“N”——多资质的岗位能手,努力将辅导员培养成为具有如心理咨询师证、职业规划师证、就业导师证等等的“职业人”。始终坚持“理论+技能、过程+结果、方法+态度、情感因素+价值取向、传统+创新”的多维并进的培训原则,探索构建上岗培训、沙龙交流、专题培训、高级研修与名校研修、挂职学习、岗位互动等多层次培训体系。继续利用贵州省辅导员培训基地建在我校的优势,对学校200余名专职辅导员进行多角度、全方位轮训;以贵州大学辅导员协会为载体,在举办“辅导员沙龙”初见成效的基础上,开展多形式的提升活动;充分利用贵州大学与浙江大学等名校“帮扶对子”的契机,营造“学先进,赶先进”的氛围,加强交流学习,推动进步;选拔有激情富理想的年轻辅导员到名校“交叉挂职”锻炼,开阔视野,提升能力。 再次,完善贵州大学辅导员职业发展机制。要实现辅导员工作的长期、稳定、可持续,必须要有一个立足长远的职业发展机制作保障。学校应深化辅导员职业发展路径,积极落实国家政策,明确辅导员双重身份,双轨晋升,实施辅导员行政待遇“双轨制”模式,启动职称评聘,实现岗位单列、序列单列、评议单列,增强职业吸引力和向心力,激活辅导员从业热情,使其工作有劲头、事业有奔头,把工作当作自己一生的事业去规划发展。为辅导员提供条件、创设平台,把能力强、业务精的辅导员优先提拔到党政管理岗位,优先推荐到国家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实现学校学工队伍的健康循环和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2.2 搭建辅导员科研平台,培养专业化的“理性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过程及成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辅导员工作的主要范畴,具有极强复杂性、持久性和系统性。辅导员只有加强科学研究,才能确保时刻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才能确保从学术层面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化水平。工作中我们始终瞄准专业化目标,坚持辅导员队伍“既讲文化也讲能力,既有文化也有能力”的原则,创设一流的科研环境、孵化一流的科研精英、打造一流的科研团队,培养辅导员成为专业化的“理性人”。 首先,创建贵州大学辅导员开放式学术平台。学校以名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为依托,搭建以“思政课题”为枢纽,以每名辅导员为点,以不同研究范畴为线,网状多向的学术科研平台,坚持高起点汇聚,实现辅导员与学术大师零距离对话,参与到“贵州大学文科讲坛”、“文科振兴计划”活动中去,以学术活动作为提升辅导员科研水平的学术创新源和资源集散地,为辅导员开展科学研究提供强有力支持。全面统筹辅导员队伍科研立项、学术交流、成果展示、科研团队建设等各项工作,通过做项目、发论文、辅导员学术论坛等方式,建设辅导员科学研究的主要阵地和长效机制。继续加大学校思政课题立项的量度与力度,在现有10万元/年的辅导员队伍专项科研申报经费的基础上,多渠道多层面向辅导员倾斜科研申报项目与政策支持,打造一支既能干工作也能做学问的特色辅导员队伍。 其次,创建贵州大学“学术名师—辅导员”特色科研带动平台。可以说,辅导员队伍要真正实现向研究型转变,必须建设一个既与工作紧密结合又能实施“学术科研传帮带”的专门化科研平台,为其提供系统的、有针对性的、长期稳定的科研助力。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鼓励辅导员“硕博连读”提升学历,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提升他们的科研与学术水准;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通过“学术名师带动工程”,也就是让广大辅导员参与到与自身学科背景相同的教授、专家的科研项目和重大課题中去,激发他们参与科研的激情,提升他们做学问的水准。当然,这肯定需要学校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和专家、教授的悉心传帮带。 2.3 构建贵州大学辅导员工作、科研平台间的联动机制,促进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素养协调发展 把辅导员培养成为职业化的“职业人”和专业化的“理性人”,这两个目标不是相互割裂、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我们始终坚持工作与科研并重,探索构建工作、科研平台间的联动机制,用工作带动科研,用科研促进工作,实现二者间的双向互动与良性循环。 第一,坚持研究性工作。坚持研究带动和指导工作,把研究当作辅导员工作的前提基础和理论依据,把研究贯穿于工作的始终,学校把全体辅导员按照学科背景、专业领域进行分组,在实际工作中,有针对性地研究探索不同专业、不同发展阶段学生群体的思想行为特征与特色学生工作模式。学校可以开展“对象性+层次性+主题性+阶段性”的分层分阶段教育模式。比如:启动“贵州大学100名辅导员振兴计划”、“贵大学生思想状况调研蓝皮书”、“辅导员干部培训雏鹰计划”等项目,加强对辅导员参与科研的引领。 第二,坚持实证性研究。学校把学生典型案例分析作为开展实证研究的有效手段,配发案例记录手册,要求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注意收集整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对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研究与剖析,每名辅导员每学期至少上交2-3个典型案例。学校每年定期召开辅导员工作案例主题论坛,共同透视、把脉学生成长发展中的思想问题、共同分享研究心得,探讨工作对策。汇集涵盖学生理想信念、学习择业、心理健康、恋爱交友、网络生活等多个方面的典型案例集,形成《贵大校园文化实证研究》、《贵州大学辅导员工作个体典型案例实证研究》、《贵大辅导员一线工作实证研究》等阶段性研究成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