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实例应用
范文

    邹秀玲

    摘要: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实例应用,可以实现高效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设计教学问题,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创建情景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形成。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导学法;学习兴趣;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 ? ?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2-025-2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法,可以培养学生探究意识与学习意识,有利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学习需求,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以此提高教學质量。本文就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实例应用进行分析。

    一、理设计教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法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内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促进教学活动开展。问题导学法,就是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并掌握。应用该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应重视问题的设计,问题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关键,教师应合理设计,根据学生学需求,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学习方法。教师设计问题时,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合理设计问题。教学问题,应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可以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由于学生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不同,以此,教师应保证问题的层次性,使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提升,以此拉近学生差异,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发展。第二,教学问题中应体现教学难点内容,使学生在解题中,找到问题答案,以此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此外,教师应保证问题针对性,可以弥补传统教学中不足,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第三,利用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学习,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情景的应用,可以辅助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实现数学教学的目的。

    例如,学习《平行线的性质》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将问题导学法应用在课前,在课前将问题告诉学生,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本,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完成学习认为。在课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以下任务:通过自主探索平行线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掌握平行线的三个性质以及综合运用平行线性质、判定等知识解题。区分和判定以及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方法。基于此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预习教材内容。在学生预习过程中,可以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内容,但是对于平行线的性质、判定方法的运用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就学生自主学习中存在问题进行针对性教学,使学生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法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教学中存在问题,培养学生探究能力。问题导学法应用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提高教学效果。如何发挥该教学方法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值得教师思考。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教师应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思考,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与自信心,为后续教学活动开展奠定基础。

    例如,学习《一次函数》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关于以此函数的应用题,如,已知某公司在甲、乙两地分别有机器16台和12台。现在要运输到A、B两地,其中A地15台,B地13台。从甲地运一台到A要500元,到B要400元;从乙运一台到A要300元,到乙要600元。如何怎么运输才能是最节省费用的方法呢?

    基于此,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利用学习过的内容进行探究,并确定解题思路。当学生经过分析后,会得到以下方程:设从A地运往甲地x台运着一批机器费用为y元。假设,甲往A地运了x台,那么甲往B地运了(16-x)台。同时A地还需要(15-x)台,所以甲往甲运了(15-x)台,那么甲向B运了12-(15-x)=x-3台。则可以得到:y=500x+400(16-x)+300(15-x)+600(x-3)y=400x+9100的方程。但是有的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解题过程并不清晰。为了加深学生对该问题的了解,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引入其中,引导学生将一次函数内容应用实际问题中,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生活情景,提高教学效率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通过生活问题情景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理解。传统教学中,学生只能对学习内容死记硬背,无法真正理解教学内容。而生活化情景的应用,则可以改变这一学习情况,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中,并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以此推动教学活动开展。

    例如,学习《轴对称图形》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就教材内容,为学生设计生活情景,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视频,将故宫,天坛等建筑物展示出来,并对学生问道:这些建筑物有什么特点吗?学生:是对称图形。教师:在我们生活中有没有对称图形呢?学生:课桌、显示屏、电视机。教师:没错,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对称图形,但是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时轴对称图形吗?学生:关于中心对称的图形。教师笑而不语,这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使学生掌握什么时轴对称图形,如何画出轴对称图形。通过生活问题情景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中质量,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提升。

    四、针对性问题设计,提高教学有效果

    应用问题导学法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应保证问题针对性,避免出现学生盲目学习的情况[5]。第一,结合教学要求设计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学习目标。例如,学习《反比例函数》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确定问题。该内容的教学目标为: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是函数关系,进而识别反比例函数,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教师可以根据此实际问题,如,什么是反比例函数?举例说明。如何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函数方程式?如何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问题?基于此,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第二,立足学生学习情况制定问题。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合理设计问题,如有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教师可以为此设计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自信,进而提高学习热情。有的学生则是基础较好,教师可以设计较难的问题,鼓励学生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通过逻辑推理,找到解决问题方法,以此推动教学活动开展。课堂教学中,应灵活使用问题导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例如,学习“不等式”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课堂学习情况,为学生布置课后学习任务,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学习中不足,巩固课堂学习内容。如,已知X,Y,Z为三个非负有理数,且满足3X+2Y+Z=5,X+Y-Z=2,若a=2X+Y-Z,则a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是多少?然后让学生进行计算,确定问题答案。通过问题的应用,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驱动学生数学学习。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问题探究法的应用,采用不同教学手段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中,并在学习中体会学习乐趣,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教师问题的引导,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与探究能力,促进数学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孝娟,张伟.学生主动提问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培养途径[J].中国农村教育,2019(12):86.

    [2]姜瑞华.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提问能力的有效途径探讨[J].学周刊,2019(14):47.

    [3]李梦圆,赵泽峰.“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活用数形结合思想[J].才智,2019(11):174.

    [4]孙艳芬.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提问能力的有效途径[J].课程教育研究,2.

    [5]苏世明.新时期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14):152-153.

    (作者单位:福州市长乐区感恩中学,福建 福州 350200)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4: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