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价值 |
范文 | 张冉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标的改革,素质教育得到广泛的关注,新的教学模式被引进了课堂。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一直占据课堂的主导地位,进行灌输式的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强调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因此,教师应关注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落实因材施教,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 因材施教 教育价值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国初中素质教学得到了全面推广,其根本目的是全面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尊重学生的想法和意愿,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形成以学生为主的个性化教学方式。初中道德与法治意在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素质,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运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能够让每位学生各有所长,使每位学生都得到一定的发展。 一、初中道德与发展课程实现因材施教的意义 因材施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对学生进行差别教学,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实现因材施教,首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热情。在教学中,学生有很强的自我存在意识,希望能够得到教师的关注,他们会因为喜欢某个教师而喜欢上教师所教的学科,所以,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特点,抓住学生的心理,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使学生逐渐对学习产生兴趣。 其次,因材施教符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初中生正处于从儿童时期到青少年时期的转变,他们渴望独立但却不能完全摆脱依赖的心理。这种心理下,学生会出现很多问题,如不懂装懂,因为要面子不向教师请教问题等,针对这种情况,因材施教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根据每位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能力和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存在感,使学生感觉到教师的重视,以此来提高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意识。 另外,因材施教能够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质量。由于素质教育得到了大力的推广,因材施教成为了初中教育的主要教学手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实现因材施教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升整个教育领域的教学质量。教育是教与学的过程,想要提高教学的效率,不仅要注重教师的指导作用,更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初中道德与发展课程实现因材施教的策略 1.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到因材施教 每个班级的学生都存在个体上的差异,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深入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以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水平为依据进行分层教学,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让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进一步认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意义,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例如在《责任与角色同在》的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知道责任的含义、来源,懂的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会负有不同的责任,知道要对自己负责,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培养学生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人心存感激的意识。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在教学时要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实际案例分析等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 分层设计学习问题,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师生在进行基础知识的交流探讨后,教师会以提问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些问题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进步。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设置阶梯式的学习目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按步骤完成学习任务。如在学习《基本经济制度》时,可以这样设置问题:(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它是由什么决定的?(2)从哪里能体现出公有制主体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有什么意义?(3)结合实例,说明我国主要有哪些经济成分?它们各处于什么地位?发挥了什么作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讨论不同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进行分类指导,保证学生选择学习目标的合理性,让学生思考和讨论中能够获得真正的价值体验,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3. 联系实际情况,增强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本知识,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但由于道德与法治课比较枯燥、难以理解,教师需要联系实际,通过分析生活案例中的道德和法治问题,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培养学生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社会生活离不開规则》的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分析校门口交通混乱的现象,引发学生思考秩序混乱带来的问题,从反面揭示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的道理,让学生理解社会秩序的意义。用学生熟悉的社会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剖析,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在教学时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适当的调整教学内容,以此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增加学生道德和法治的意识。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的教学中,为了能促进全体学生能力的提升,增强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要实现因材施教,对班级学生进行分层教学,逐渐缩小学生间的差异,促使学生共同进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明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价值[J].课程教育研究,2018(42):73. [2]扎桑.初中教育中的学生差异与因材施教[J].西藏科技,2014(11):26-27+34.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阴中学开明分校)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