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以问题为出发点的初中生地理能力引导策略 |
范文 | 王琴 对于核心素养的强调,日益激发教育理论界和一线教师的研讨热情,在初中地理教法探讨路径中,以问题为出发点的能力引导策略应当占有一席之地,该策略是基于常规课堂教学过程,增加问题指引的分量,让问题成为处理教学任务特别是处理重难点内容的核心。现提出问题导向法的基本内涵,以及使用价值,并在此基础上,以“地形与地势”部分知识为例,提出以问题为出发点的初中生地理能力引导具体策略。 一、问题导学的内涵 问题导学,即以问题为出发点的能力引导,主要指的是把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先行呈现出来,让学生主动思考完成,在该模式之下,导学任务成为重要教学载体,全面融入本节课的基本内容,且一般按从易到难的顺序安排自主学习与协作探究任务,从而为学生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服务。应该说,以问题为出发点的能力引导模式下,问题的处理与能力的取得处在同一平面上,将共同成为课堂的最终根本,问题主要包括两个类别,其一是教师基于课程要求设计的问题,以供学生自主学习,其二是学生在课堂上随机生成的问题,以供教师选择应用,无论哪类问题,皆可以成为问题导学的有价值材料。 二、问题导学在初中地理课堂上的价值 按照心理学的观点,若课堂处在某种状态,而学习者希望进入到另一种状态,那么导致状态转换的障碍便可成为问题,同样按照心理学的观点,解决问题的过程便自然会以转换学习心理状态为目标,也就是说,初中地理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或者直接利用学生随机产生的问题,能够让学生极为直观地了解自身目前需要完成的任务,从而在目标的带动下更加集中精力学习。 处在初中时期的学生由于心理年龄特点决定,独立意识往往都比较强,此时他们的自我概念正在形成,乐于表现自我并获取他人认可,再加之情感敏锐、思维活跃,所以在课堂上以问题引导的形式完成教学,能够让学生通过问题处理过程证明自我价值、发挥自我优势,而这同时正是学生心理兴趣激发的必然渠道。 在初中地理课堂上,学生利用教师的有效组织与引导,能够最终将问题解决掉,这样既能够说明学生可以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同时也说明在处理问题时,学生已经取得的知识能够被有效利用,表现出学生学有所得的成果,这对于学生产生成就感是显而易见的有效做法,有助于其以问题为出发点,主动思考地理学科中的相关问题。 地理教师利用设置或者简单或者复杂的问题,将学生带入到处理问题的生活情境中去,学生可以据此在教师的帮助下由浅入深地思考问题,从而将自身的发散思维潜能挖掘出来,在不同视角关注同一问题,最终让地理核心素养以及地理综合思维得到有效培养。 三、问题导学在初中地理课堂上的应用策略 首先,初中地理教师可以创设基本情境,以便让地理问题自然生成,而不是过于突兀地摆在学生面前,以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在核心素养理念关照之下,学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养成处理真实情境下问题的综合能力,从这个角度上讲,教师要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给学生提供与问题相适应的情境,让问题和生活在情境中发生关联,或者使学生在情境中主动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也就是说,越是具有创新性的有效问题,越容易让学生迅速进入到新课学习状态,激发自身求知欲望,点燃综合思维的火花,促进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展。当教师讲解到“地形与地势”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以河流流向、河流功能作为基本情境,为了保证学生进入情境的真实体验感,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长江图片,以及基于长江图片背景的经典诗歌作品,如李白的“碧水东流至此回”,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等,要求学生以实际生活为支撑,回答教师所提出的地理问题,或者自主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地理问题。比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在这些诗歌作品中,大江都是东去、东流呢?河流流向哪个方向,同它所处的海拔高度有何关联?从而让学生主动思考本次课程重点内容。除此以外,因为河流还可在通航、发电方面贡献力量,所以教师可以提出基于情境的问题:一名水利工程师需要在大河上选择一处合适的地点建设水电站,你觉得他选择在哪里比较合适?学生将在虚拟场景下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某公司需要把10万吨商品由长江下游的上海运至上游的重庆,如果你来管理这项工作,该选择怎样的运输形式,可能遇到的困难是什么?学生同样可以在情境下思考与解决问题,前一个问题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河流发电知识,后一个问题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河流通航知识,二者均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有效举措。 其次,教师要提出从易至难的进阶型问题,促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发展,众所周知,教学应当避免使学生陷入到死记硬背的局面,使其在理解的状态下养成学科综合思维能力。但是由于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水平尚处在相对稚嫩的状态,所以教师应当在利用问题导学时,把核心知识通过从易至难的不同问题设计,让学生产生充分的心理准备,在进阶问题的铺垫下,做到学习心理层层推进,自觉建立形成不同问题间的联系,为知识网络的完善服务。比如在进行“地形与地势”部分知识教学时,中国地势的特征是重点和难点所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主制作中国的地势模型图,并回答几个相关的进阶型问题。问题一是在读模型图后,明确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该问题基础性较强,学生若是认真参与到自制立体化模型图任务中来,便能够非常直观地感受相关信息,并使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被及时提取出来。在此之后,教师提出难度稍增的问题:对北纬36°N剖面线进行描绘,根据描绘结果说明我国地势具体的高低起伏情况,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完成绘图任务,发现我国地势由西到东逐渐走低的三级阶梯变化趋势。下一个问题则可以更进一步,使学生依然在模型图中动手操作,绘制出三级阶梯大致分界线,学生能够基于地势高低变化,完成此项任务,且依照地图分析得出几级阶梯的分界山脉名称,还有各级阶梯的重要地形名称。总的说来,这几个引导问题层层推进,所面对的知识内容逐渐深入,使学生分别完成读图、绘线、画图、说明、描绘、分析等不同层次的要求,让本部分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知识顺利解决,突破了学生的思维限制。当然,在此过程中,同样并非所有问题皆可提前预设,有些问题是随着课堂上教师与学生良性互动所即时产生的,教师要将其中有价值的问题纳入到进阶问题体系中去,让学生共同寻求此类问题的解决办法。 最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完成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活动,用于帮助学生以理解知识指导实际地理问题,增强其地理实践能力。应该说,地理实践能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其中涉及到的野外考察、模拟实验、地理研修等诸多内容,都应当让学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按照美国教育专家杜威的观点:使学生做什么要比使学生学什么更为关键,这是由于在做的时候,学生一定会思考。为此,初中地理教师可以设计与教学内容相符的小组活动,使活动在相应问题的指引下,要求学生分工协作,促使其通过此方式掌握本节课知识要点,同时体会到团结协作的乐趣与必要性。比如在教学至“地形与地势”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设计“边做边想”活动,将本班学生划分为4-6人的小组,让各组学生读中国地形图,并协作制作中国地形的立体模型,且回答相应的问题,问题一:如果一层纸板表示200米,那么请计算不同地形区需要多少层纸板。学生在读中国地形图之后,可以基本判读不同地形区的海拔高度,并计算本题结果。问题二:请把纸板黏于与要求相对应的地形区位置之中。问題三:把已经黏好纸板的地形区重新转贴至空白地图相应位置,完成最终的立体地形模型图。这种融问题于实践的问题探究活动,学生在共同参与之下完成,既使本节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得到顺利突破,又使学生感受到实验过程产生的愉悦感。在本例中,每名学生均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在小组内分工合作的任务推动下,或者计算纸板层数,或者剪裁纸板,或者粘贴纸板,都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最终共同完成作品。教师要注意的问题是:当问题探究活动基本完成之后,教师要把学生重新拉回到对教材的知识探索状态中去,避免思维散而不收的问题发生。 由于时代在持续进步,更为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教育理论终将与教学发生关联,出于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综合能力的考虑,这方面的研究还需要继续与时代发展同步,以便让课堂变得更加高效。 编辑/傅戈E-mail:[email protected]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