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初中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 |
范文 | 杨琼 摘 要:诗歌是中华文化之经典,诗歌教学是初中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内容。提高初中生的古诗鉴赏能力,不仅是新课标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要求,也是培养适合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因此,一名初中语文老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优化初中诗歌教学手段,提升初中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歌鉴赏;能力提升 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学科,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是语文学科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也是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必然步骤。而初中阶段是学生各项能力培养的黄金阶段,在这一阶段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是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都无法推卸的责任。因此,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优化初中古诗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古诗学习过程中深化对诗歌之美的感悟。那么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该如何优化古诗教学、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呢?下面我将结合我的教学实际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引诗入画,体悟诗歌画面美 诗歌是凝练的语言,在短小精悍的诗歌语言中蕴含着独特丰富的内容。而在中国古典文化中往往是讲求诗情画意的。因此,在古代精简凝练的诗歌语言中往往蕴含着独特的画面美。所以,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妨将古诗教学与图画结合起来,用图画的直观性来冲淡古诗的含蓄性,引诗入画,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例如: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诗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就是以引诗入画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画面美的。 首先,我问学生:“同学们,在这首诗歌中作者都运用了哪些意象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学生一一列举道。“那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我一边说一边利用多媒体电子教学设备展示一幅色彩明丽的油画插图和一幅点线勾勒的水墨插图,然后继续问学生:“你们觉得这两幅图哪幅图片更加符合诗歌的内容呢?”接着,学生以自由讨论的方式回答了上述问题,最终在图画的欣赏中感悟了诗歌的画面美。 在这一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以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将绘画与诗歌结合起来,将抽象、复杂的诗歌欣赏变成了简单、直观的绘画欣赏,降低了诗歌鉴赏难度,深化了学生对诗歌画面美的感悟,提高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计白当黑,感受诗歌意蕴美 计白当黑是中国古典绘画手法,通俗来讲叫作留白。以留白的手法构建图画能够更加突出绘画对象的整体神韵,达到虚实相生、自成奇妙的绘画效果。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妨将“计白当黑”这一绘画手法引入到古诗教学过程中来,以减少教师的课堂干预,突出学生的课堂干预,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填补诗歌内容,感受古诗的意蕴美。 例如:在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就是以计白当黑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蕴美的。 首先,我将学生分成了人数适宜的知识学习小组。然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如下问题进行探究: (1)作者创作该词的目的是什么? (2)朗讀该词,找出本词的“词眼”,并说明理由。 (3)在词的最后,作者为什么生出“可怜白发生”的感慨? 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独立自主、和谐轻松的探究氛围中完成了对诗歌内容的探究,填补了诗歌情感空白,深化了学生对诗歌意蕴美的感悟。 在这一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以小组合作教学的方式展开诗歌教学,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深化了学生对诗歌意蕴美的感悟。 三、朗诵教学,感悟诗歌语言美 《诗·大序》曰:“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语之不足故咏歌之。”诗歌的最初形式是配乐朗诵的歌词。虽然在漫长的诗歌发展过程中,诗歌已经从音乐中脱离出来,但是它的音乐性并未因此改变。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就不能忽视学生对诗歌语言美的感悟。 例如:在《观刈麦》一诗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就是以朗诵教学的方式深化学生对诗歌语言美的感悟的。 首先,我为学生播放了《观刈麦》一诗的名家朗诵音频。然后,我让学生以欣赏诗歌朗诵的方式,学习诗歌朗诵技巧,记忆诗歌朗读过程中的重音、停顿、延迟、语调、手势等。随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倾听,相互指导。最后,以诗歌朗诵大赛的方式验收学生的课堂讨论成果。 在这一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以朗诵教学的方式深化了学生对诗歌语言美的感悟,在朗诵实践中深化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在朗诵实践中感受了诗歌的平仄韵律。 总之,提升初中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是初中语文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必由之路,也是素质教育课程标准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落实的必然选择。作为一名初中语文老师,我们应坚持生本主义教学理念,以智慧和汗水构建体验式诗歌教学课堂,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方红.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8):231-232. [2]刘海燕.浅析情景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8(17):55-5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