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在研学旅行活动中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范文

    黄彩群

    [摘要]结合学校实际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初中生在地理学科学习中存在兴趣不高、理解困难、学习效果不佳等诸多问题。把地理学习和研学旅行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旅途中接触地理、感受地理,对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有重要作用。文章从课前准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三个方面,说明组织和实施地理研学旅行活动的注意事项、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研学旅行;地理;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f6058(2020)34-0089-03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的校外集体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也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更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结合当地实际实施初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既能促进学生有效地复习、巩固、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又能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教师组织研学旅行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理解地理知识,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据此,笔者在2019年春季做了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一、课前准备

    “凡事预则立。”要组织好一次研学旅行,就要做好前期筹划,制订方案。我们在开学家长会上就对本次研学旅行的方案内容作了介绍,告知学生及家长研学旅行安排在3月21日,地点是会宁县城,方式是徒步,内容主要是参观钟鼓楼、认识祖厉河、考察西岩山、感受新农村。

    1.日期确定

    选择3月21日,为的是让学生记住“春分”这个时令。春分是个重要的节气,此时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昼夜长短几乎相等,其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北半球开始昼长夜短。春分的意义,一是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处于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春分当月气温明显回升,是各种春种作物播种、种植的大忙季节,可谓“春‘分得意,农事繁忙”。

    2.地点选择

    近几年来,会宁县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会宁儿女秉承革命前辈“自强图存,团结胜利”的会师精神,通过“建设旅游文化城市”的发展定位,立足区域实际,将旅游文化产业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建设实施了“三山一河一区一库一街五桥二十六条路”等城市项目,营造了天蓝、水清、山绿、城靓、景明、业兴的城市环境。磅礴大气的钟鼓楼,笔直宽阔的会师大道,古朴典雅的祖厉河汉唐商业街,水波粼粼的滨河风情线,风景如画的新农村……会宁,有着天蓝地净、山清水秀的人居环境,是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特色城市。

    3.物质准备

    让学生准备背包、文具、笔记本、午餐、水、手机、公交费等。

    4.行程安排

    时间安排是早上7:30从学校整队出发,下午6:00返回。路线是实验中学一钟鼓楼一祖厉河一西岩山一鸡儿嘴新农村-3路公交终点站一实验中学。教师要交代安全注意事项。如果学生确因身体原因无法参加的,不要勉强。

    5.学习任务

    每个学生在出发前的两周时间里自主查阅和收集会宁县城相关资料,了解相关的地理知识,为研学旅行作知识准备。为便于管理和评比,班级学生还是和平时一样,以组为单位进行编排,每组组长全面负责本组活动,组内确定讲解人,每到一处,各组需要根据自己的准备情况来一次相关地理知识解说。

    教师根据各组的表现打分统计,最后对各组的表现进行反馈评价。

    二、課程实施

    7:30出发,在出发之前,每组需根据手机“指南针”等软件,记录气温、经纬度、海拔高度三项数据。

    8:00左右来到钟鼓楼,大家实地考察参观。学生此处的学习任务:①通过收集的资料,了解钟鼓楼的历史及意义,并拍照留念;②通过实地查看,说明钟鼓楼建在此处的原因;③根据自己所学,为会宁发展旅游提出建议。

    各小组轮流讲解,教师及时指导并最后总结:钟鼓楼是我国古代城市文明的标志之一。据《会宁县志》记载,会宁城隍庙内曾建有钟鼓楼。此楼是2012年复建,总建筑面积3158平方米,高度32.6米,层数外5内6,按照东钟西鼓的传统布局方式,东悬重达5吨的仿宋铜钟一口,西设直径3.6米的大鼓一面,富丽堂皇,美轮美奂,是新会宁县城的中心点。以钟鼓楼为界,以南是文化区域,包括钟鼓楼文化广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汉唐二十四节气文化商业街、状元文化主题公园、会宁画院等;以东主要是教育新城,有县第二幼儿园、如东小学、实验中学、职业高中等;以北主要是政府机构;以西主要是工业园区。

    10:00到祖厉河汉唐街。学生在此处的学习任务主要有:①观察汉唐街的建筑特点,拍照留念;②观察河流——祖厉河,结合所学知识,给祖厉河治理提出建议;③通过查阅资料,比较祖厉河治理前后的变化影响,感受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认识保护生态的重要性。

    各小组轮流讲解,教师及时指导并最后总结:祖厉河属于黄河干流,为黄河上游一级支流,由祖河、厉河汇集而成,祖厉河由此而得名。源出会宁县南华家岭,北流经会宁县、靖远县人黄河。因流域地层含盐碱较多,水味苦咸,故又称苦水河。河水含沙量较大。会宁县祖厉河城区段所建堤岸全长4.40km,堤防设计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设计流量每秒950立方米。祖厉河治理工程对强化河道综合功能、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促进红色旅游业发展、提升城市品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00到西岩山顶,每组根据手机“指南针”等软件,记录气温、经纬度、海拔高度三项数据,观看农民忙碌播种场面,拍照留念,休息吃午餐。学生在此处的学习任务主要是复习相关知识点;通过手机“指南针”等软件记录海拔高度和气温,根据出发时的记录计算出西岩山的高度和早上中午的温差;通过山谷、山脊、陡崖现场观察,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记忆;结合温度带、干旱地区、降水等知识点,询问在耕作的农民伯伯,了解当地的主要农作物种植情况。

    根据山顶的良田和山体周遭的树木,学生可以就保护农业、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发表自己的观点,思考人类应该如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考察西岩山,各小组自由汇报考察结果,教师根据发言要点记录得分情况。

    在西岩山顶,会宁县城的整体规划一览无遗,教师可顺势讲解一下会宁县城的发展历史和宏伟蓝图,重点强调一下会宁县发展北城的重要意义。该环节作为研学旅行的重点环节,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谈谈县城的巨大变化,以及北城发展给老百姓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比如解决入学难、走路难、房价高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有治理河滩荒芜、河流污染、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生态问题。教师此时要带领学生“指点江山”,把地理课程学习与生活实际、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确会宁发展的重大意义,提升他们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过去的会宁县城三山夹一河,城区发展在空间上严重受限。老城区与城北地区被一片巨大的河滩阻隔,该河滩把县城与对面的大片开阔地带隔断,北城新区的建设面临重重困难。2012年,会宁县委、县政府按照建设“全国红色旅游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定位,请来同济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专家,以城市的标准,不断开拓创新,重新规划会宁县城的建设蓝图,启动新一轮《会宁县城市总体规划( 2013-2030)》的修编工作,提出全力推进“一山一河一区一库八条路”的建设任务。

    一山,是指县城西面的西岩山绿化,把昔日的荒山打造成具有绿色休闲功能的西岩山生态休闲公园;一河,是指对横穿县城而过的祖厉河的治理,该项工程分五期完成建设,把原来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河道建设成美丽的城市景观带和市民休闲带;一区,是指雄伟的北城新区建设;一库,是指城区供水改扩建工程;八条路,是指新建和改扩建总长11.38公里的城区道路。北城区在《会宁县北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北城中心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中,规划面积达380公顷,其中北城中心区规划面积达145公顷,规划人口容量4.15万人,规划定位为会宁县城市副中心,具备行政办公、商业、体育、文化、集会、休闲和居住等多重功能。

    北城新区的建设对扩展城市空间、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缓解老城区压力的重要作用已逐步体现。北城中心区建设于2012年全面启动,目前,新区内已经建成2500多套共12万多平方米保障性住房,道路四通八达,给排水管网、天然气管网、集中供热等市政基础设施和商业服务、行政办公等公共服务设施日益健全。

    十年铸一剑,风雨再兼程。时间见证这里发生的奇迹,犹如凤凰涅槃,会宁的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北城新区,已展示出大气、壮美、整洁、舒适、文明的特征。变化不仅是楼多了、路宽了,更多的变化体现在城镇居民幸福的笑容里……

    祖厉河城区段综合治理工程,可谓是会宁县新一轮城市建设的神来之笔,不仅将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祖厉河滩变成了花团锦簇、蝶飛蜂舞的景观工程和生机涌现的汉唐二十四节气商业街,更是用一条条横跨河滩的宽阔道路将老城区和北城新区完全连接在一起。河滩变成了商业宝地,城市发展空间骤然扩大一倍以上。

    总之,现在的会宁北城区集行政办公、商业、体育、文化、集会、休闲和居住等多重功能于一体,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会宁名片!

    15:00到鸡儿嘴新农村。鸡儿嘴新农村是近几年会宁农村发展变化的缩影,红瓦白墙的整齐的小二层掩映在绿树红花之间,房前屋后是蔬菜大棚和经济作物,还有规模化的养殖厂房等。学生在此处的主要学习任务是感受新农村的变化,并说说当地发展大棚产业、圈养业以及种植苹果等经济作物的原因,为当地农民增收提出自己的建议。各组自由考察,撰写考察结果,拍照留念。

    最后,教师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反馈,给表现优异的小组加分,并奖励每人一个粑粑糖。

    17:30,坐3路公交车返回。

    三、课程评价

    研学旅行对学习地理学科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教师将旅途中的资源作为学习媒介,丰富了教育教学的形式,能帮助学生更直接地感知地理相关知识,更深入地认知区域地理环境,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学生要想提出好的建议,必须学会从多方面考虑,比如政策、市场、劳动力、运输等因素)。更重要的是,研学旅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本次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让学生为能把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感到非常高兴,同时也提高了他们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他们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肖川.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2]李家清.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周侯辰)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3:4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