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美言润心田 良行促实效
范文

    汤艳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传递知识、提升学生理解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工具。思政课承载着引导和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发展的任务,因此思政课教师的语言除了具有学科语言的普遍性质之外,还应有独特的属性,如:丰富的思想底蕴、与时俱进的语言品质、高雅的语言品味等,这样才能实现语言的交流与引导,从而帮助学生了解党的大政方针、知晓快速发展的社会并随之带来的现实问题,关注风云变幻的国际社会背景,养成注重基础性品质的培养,在社会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品行,实现初中思政课帮助学生过健康积极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之核心课程理念。

    【关键词】思政课课堂教学语言? 初中生品行

    话人人会说,但怎么说让人信服,并转化为实际行动以产生预设的效应,是很多职业语言探究的问题。教师作为学生“言传身教”的重要榜样,课堂教学语言的表达显得更为重要。思政课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主要德育课程,肩负的历史使命更有其特殊的地方,因此社会对思政课的课堂教学语言的立场、态度、科学性、艺术性等提出了特别的要求。思政课课堂教学语言不仅要讲授正确的知识、传递积极的情感、还需要表达鲜明的立場,引导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语言真正影响到学生的行为表现。本文将着重从以下三个角度探讨思政课课堂教学语言的重要性。

    一、具备丰富知识底蕴的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三观培养

    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接收信息的渠道得到了极大的拓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知识面也广了很多,初中生的知识获取已经远远超出了所学的书本。此时,教师如果还是停留于自己已学知识而不去持续学习、让自己的知识也更新换代,那样的课堂必定是不受学生待见的课堂,随之而成的课堂实效也显而易见,长此以往师生关系必定也会受到影响,这样思政课的课堂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对于身处人生“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的危害更是可想而知。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出了教师的使命。而教师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主要手段是靠语言为载体来传递信息的。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一定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不但要有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政治学科的基础知识,要有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知识,还要学习信息论、控制论这些新的知识。在课堂上,教师一旦把这些内化的知识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即变为外化的语言,讲课时就不会枯燥,就能左右逢源、信手拈来、胸有成竹,当然这不是在课堂上炫耀自己,而是在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向的前提下进行的。比如在讲《敬畏生命》这个框题时,关于“生命有尽头吗?”这个话题时,教师让学生课前收集了古人关于生命的看法的名人名言在课堂上进行展示。结合学生的分享,老师举出了钱学森的实例,进而提出了一个问题:“生命到底有没有尽头,如果有请说明钱老生命的尽头在哪?如果没有尽头,请说明原因?”一席话,如一石投湖,涟漪四起,学生们的思维从刚刚简单的诵读中被激活了,他们展开了讨论,渐渐地他们发现从长度上看,生命当然有尽头,生老病死原本就是人类繁衍的规律,但是从生命的宽度上看,有限的生命可以被放宽、加深,生命中的价值可以被传承。顺着钱老的案例往下延伸到当代的林俊德院士,通过视频认识这位坚守罗布泊52年,在荒漠里静静绽放的马兰花在生命的最后10小时,感动了中国。同样的生命、不同的质量,区别在于哪里?在于生命的宽度和深度。在学生得到这个结论的基础上,教师顺势接着往下挖“生命中的哪些可以被传承?”这样“爱国、爱岗、敬业、和善、孝顺、正直”等等,社会主流价值观被学生们自己一个一个地说了出来。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进行了简短的课堂小结:“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些都是生命的取舍。生命有尽头,价值永长存。学生满足而欣赏的眼神让整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自然生成,无声中呈现了美言润心田的景象。而这样的延续必定是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以规范的方式做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所认可的行为。

    作为课堂教学重要工具之一的思政课教学语言更应努力展现我们过去绚烂的辉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分析当今时代特征,不断提升自己的觉悟,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激发学生的热爱祖国、积蓄力量、建设祖国的情怀。思政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知识面涉及广泛的语言远远比单调的学科性语言讲述课程的效果要来得精彩。学生也可以从教师的语言中感受知识的魅力和对老师的崇拜,从而对知识充满了渴求和对他人的尊重,这对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同样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智育是包括获得知识和形成世界观两部分,只有在知识转变并发展为信念的时候,才谈得上教育。”才能真正延伸到行为中。

    二、与时俱进的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有利于及时帮助学生认识当代世界

    思政课时代性很浓,特别需要与时俱进。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则存在着与现实相脱节的情况,比如在教学内容上,表现为照搬照抄、惟书惟参、不求实际、应对考试即可。当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则对教育提出了更明确的方向:教学内容要活、不惟书、不惟参,教学过程要活、不拘于预设、重在生成,教学效果要实、不停留于考试成绩、更重视健康人格的培养。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最直接地要求就是教学工具的与时俱进,首要表现为课堂教学语言的与时俱进。课堂上教师的语言,既要包括书本的基本观点的传递,又要联系当前生活,尤其是近期国内外大事;既要讲过去,也要引导学生分析现实、思考未来;既要注重事实的分析,更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教材内容是先编制的、事件是后发生的,教材的滞后是可以理解的。基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原则,准确而及时地把鲜活的现实材料吸纳到教材基本原理的讲解中来是必要的。运用大量的现实材料在阐述原理时既可增加理论性,又增加了书本与现实的联系,使课本内容丰盈,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主动性也被大大激发。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有生命力才有未来,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也是与时俱进的。这一切都决定了思政课课堂教学语言学科要及时汲取新材料、运用新语言。比如说,在先前的《思想政治》教材中,关于“几个文明”的论述,一直以来我们强调“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在十七大之后,又增加了“生态文明”,而当年的教材关于这一块还没有来得及充实,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就需要思想政治课教师用自己的语言及时向学生传达这些细微的变化。

    每年“两会”的召开,也是政治老师最为重要的时刻。2010年3月人代会召开期间,我们正好学习“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借助两会议程,课堂上引导让学生讨论,比较分析两会的性质、两者之间的关系、各自的地位和职权。在这些知识得到梳理之后,我们开始了大胆的设想“假如我是总理,我会在报告中写到这些方面?”正在发生的事让学生整节课情绪高涨、思维不断碰撞出亮闪闪的火花,直到下课铃响还是意犹未尽。新闻是素材、语言是桥梁,兴趣有了,能力提升水到渠成。更重要的是由现实生活素材的运用,让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不再止步于课堂教学,而是开始关注现实生活,从生活中逐步规范自己的行為。

    课堂素材的与时俱进也是课堂教学语言与时俱进的一大表现。在讲授《活出生命的精彩》这一框题时,笔者选用了网红李子柒的素材,从李子柒的出生开始让学生先设想这样开局的生命后面的走向会有哪些可能?学生会有很多种说法,有自强不息改变自己命运的、有任凭命运安排默默无闻的生存着就行的、有自暴自弃沉沦的,带着这么多猜想让后面的课堂充满了悬念。展示了李子柒获得的一长串头衔之后,有学生开始感慨生命的精彩在于过程,不是由开局设定的。接着教师借用李子柒本人的一些语言,如“因为我的生命也被别人照亮过,我也相信被我帮助过的小朋友以后也会照亮其他人”。当这些语言在PPT上出示时,学生已经无需老师提醒或者要求,而是直接发自内心地带有感情地读了出来。这就是语言的魅力,美的语言让学生的情感升华得更自然、让目标达成得更顺畅。

    三、品位高雅的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操

    德育与美育是一对好朋友。拥有高尚德行的人审美不会太差。思政课教学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提高学生的审美,教学立意需要高远,不能低俗。具备高雅的语言品位的教学语言,让师生的心靠得更近,互相理解也就更为顺畅。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以单一的思维为中心的认知过程,而是多种个性心理协调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思政教学语言要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既要传授知识,还要富于理性和情趣。

    思想政治课教师语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可度,相应也会影响到思政课立德树人目标的达成。成功的语言表达,有助于保证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品位高雅的思政课课堂教学语言能给学生学习语言提供示范。“师者,人之模范也。”在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领域,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语言无疑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学习的范型。他们对教师的一词一句一腔一调都非常敏感。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各方面的成长都在起示范作用。特级教师斯霞曾说:“教师的语言应该成为学生的楷模,要使学生学会普通话,说话口齿清楚,咬字正确,声音响亮,语言完整,简短扼要,用词确切,那么,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这些。”事实上,思政课教师品味高雅的课堂教学语言会给学生潜移默化中产生影响,因为“近朱者赤”。

    综上所述,思政课的课堂教学“美言”对于未成年学生“良行”的产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任重而道远的思政课教师培育未成年人正确三观的形成本就是主要德育任务,通过语言的美化又有助于这一任务的达成,既然如此,让我们思政课老师从学会“美言”开始,助力未成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查国英. 浅谈初中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D]. 华东师范大学,2006.

    [2] 白鹤珍.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思想政治课角色的分析——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思考[D]. 西北师范大学,2007.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利港中学)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0:5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