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深化改革 特色取胜
范文 王黎黎

崔希亮,吉林省怀德县人。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人文科学名誉博士、韩国启明大学艺术系名誉博士。北京语言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市语言学会会长、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副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先后获得北京市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著有《汉语熟语与中国人文世界》《语言理解与认知》《语言学概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与认知研究》(合著)等18部专著,发表论文60余篇。
北京语言大学是国内唯一一所以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教育、中华文化教育为主要任务的国际型大学。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背景下,北京语言大学如何深化改革,突显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培养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使者?记者就这一主题采访了北京语言大学(以下简称北语)校长崔希亮。
记者: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历史新时期,北语的办学目标是什么?
崔希亮:学校秉承“德行言语,敦睦天下”的校训,半个多世纪以来,已逐步发展成为一所以语言教学与研究为主要特色和优势,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国际型大学。学校的办学目标体现于三个层面:宏观层面是以德行和言语来敦睦天下,就是说以北语人辛勤的耕耘,促进世界和平,这也是学校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中观层面是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学校现有的26个本科专业、28个硕士专业、15个博士专业均遵循中外学生融通教育理念,在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培养方式等全过程贯穿对学生国际视野、多元文化、多种技能的培育;微观层面是通过学校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来服务于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的提升,这些改革包括近两年来陆续开展的大部制改革和学部制改革。
学校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世界一流语言大学”。学校不仅是外语类高校也是以语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人文社科大学,语言教学与研究是学校的特色,更是其优势,学校将通过长期、艰巨的努力,逐步实现在3个层面的办学目标,把北语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语言大学”。成为“世界一流语言大学”的路径在于,从道和术两个方向进行努力,既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又进行应用研究,集中优势师资力量,在语言学领域成为卓尔不群的特色型大学。
记者: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是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重要任务。同时,国内外高等教育形势正在发生深刻而急剧的变化。政势国情都要求高校进一步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北语是如何推进学校行政机关、教科研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
崔希亮:2013年,学校完成了管理体制改革,即大部制改革,旨在实现减员增效。学校将机关原有的20多个部处合并为16个,业务上有联系的单位合署办公,从而节约人力物力、提高办事效率。我们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机关的理念,即“服务学生、服务教师、服务一线、服务校友”。如果说教学、科研、管理、后勤是学校运转的四个轮子,那么哪个轮子不转,学校都会运转不畅。学校还将建立各种制度,保障改革理念一以贯之,严格规范地加以推进。
学校的学术体制改革即学部制改革,正在进行。学部制改革以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术自由、探索教授治学为指导,以理顺学科与办学实体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科建设在学校整体建设中的龙头作用为目标,按照学科门类,将相同或相近的学科组建为一个学部。学部由几个学院合并而成,突出院系的主体地位。学部负责组织院系,配备教学人员,规划学科方向,找准学术发展的着力点,促进院系的自身建设与发展;院系负责专业的建设,制定完善的课程体系,推进教学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目前,学校已经成立了汉语国际教育学部,还将成立外语学部、人文社会科学学部。学部制改革就是要真正实现学术权力下放,加强学术委员会的决策力,鼓励学术创新,促进学术发展和人才培养。学校的重大决策将由学术委员会和教代会来决定。学校强调体制先行,机制后行。体制意味着机构如何调整,机制意味着制度如何建设,并最终形成现代大学制度。
记者:北语素有“小联合国”之称,学校是如何将来自世界各地、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融入这个大家庭的?在探索特色化人才培养的道路上有什么新举措?
崔希亮:学校建校50多年来,留学生数量从成立之初的11名非洲学生发展至现在每年都有来自韩国、日本、美国、欧盟、非洲等百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上万名留学生。“多元文化,共生共存”是学校校园文化的精髓。
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国际公民,具体来说就是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国际公民超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具有天下情怀。国际化人才不仅要有全球视野、国际胸怀,还要有在国际组织工作的经验;复合型人才从语言角度来讲,除了掌握母语和英语,还应懂得另一种外语,如国际通用的西班牙语、日语、法语、阿拉伯语等,复合型人才不仅具有多语言能力还要有过硬的专业基础。学校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成效显著,从外交部到跨国公司,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校学生不仅外语好,而且善于处理国际事务,这得益于中外融合的校园氛围。而这种独特的校园氛围,不仅在于学生来源的国际化,而且在于师资力量的国际化。
学校积极探索中外学生融合的有效途径,包括同堂上课,共同参加社会实践,举办各国艺术节,开展语伴文化等。学校鼓励中外学生参与各类竞赛,吸收留学生融入学生社团,由来自美国、英国、智利、韩国等10多个国家200多名中外学生组成的中外学生艺术团,是中外学生共同参与、共同排练、共同表演的艺术社团,他们屡次在文艺演出中获得好评。此外,学校教师大多具有海外学习、任教的经历,长期濡染于多元文化之中,具有开阔的视野、丰富的文化经验。学校十分重视国际化管理,中外学生归口学生处共同管理,中外学生同等对待、一视同仁,这也促进了中外学生的深层次融合。
中外融合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具有天然的国际性和开放性,将来自不同语言背景、文化背景、宗教背景和生活习惯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共同生活、相互学习。无论来自哪个国家和民族,来自哪种文化和宗教信仰背景,在学校校园里都能感受到共生共存的惬意。
记者:在汉语走出去的新形势下,学校怎样探索有自身特色的学科建设道路?
崔希亮:学校在学科建设上充分发挥特色优势,走精品化道路。学科发展坚持“长高不长胖”的理念:一是错位发展,别人有的学科,我们不一定有;但别人没有的学科,我们可能大力发展。二是找空发展,别人都有的学科但发展较薄弱之处,我们可以着力建设。三是特色发展,不盲目跟风,立足学校实际和特色,建设最好的学科。
学校是全国第一批设立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4所院校之一,是全国最早设有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方向的博士点院校之一。随着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科研体系逐步建立,目前已形成一个强大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科群,学科群具有面向国际、层次完备、多元支撑的特色。学校有50多年语言教学的传统,“第二语言教学”或“第二语言习得”教学与研究,居于国内领先地位,长期引领该学科发展方向。学校不仅坚持基础性学术研究的推进,而且致力于学术成果的推广。北语人努力将理论研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并向世界推广,充分发挥北语的学术引领作用和辐射作用。
中国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文学这两个学科已成为北语的特色学科,在国内各高校中跻身前列。其中,方言研究在国内名列前茅,曹志耘教授带领团队经过7年的实地调研和科学研究,编撰完成三卷本的《汉语方言地图集》,填补了国内这一领域的空白。第二语言教学的语法研究和汉字研究实力雄厚,拥有一大批老中青学者,研究成绩斐然。汉语史研究和理论语言学研究也有较强的实力。日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等专业建设处在上升期,学校将继续加大力量做好。其中,阿拉伯语专业发展势头迅猛,建立了阿拉伯研究中心,旨在加强中国的区域和国别研究,为国家制定发展战略、政策措施提供智力支持、决策咨询、理论探讨和实践分析。此外,信息科学、商科、新闻学、艺术学等门类也在朝着特色发展之路不断前行。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理论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地理语言学、脑科学和语言康复、心理语言学等领域的研究,将培养出一批达到国内甚至世界顶级水平的学者,他们将引领学校学科建设的全面发展。
记者:在当前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中,学校面临哪些机遇,有什么具体举措来继续保持核心地位、谋求自身发展?在推进协同创新方面学校又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崔希亮:面对机遇与挑战,学校以汉语国际教育和弘扬中华文化为立足点,充分发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科群、“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国家重点学科优势,积极研究探索,创新体制机制,整合教学、科研等各方面资源,为汉语国际教育“出理论、出标准、出模式、出教材、出人才、出技术”,继续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在协同创新方面,学校本着“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突出”的要求,立足本校优势,联合多家单位,成立了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和中国周边语言文化协同创新中心。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将各方已有的技术研发、语言研究、文化传播等独特优势资源进行创造性组合,以获得最大的聚合效应。
近年来,汉语教学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急先锋,孔子学院的作用愈加明显。截至2014年3月,全球120个国家和地区已建立440所孔子学院,在646所中小学建立了孔子课堂。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致力于研究如何促进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让中华文化真正走出去这一重大课题。我国周边共有21个国家,跨境语言达30多种。我们面临着各类语言政策、语言资源、信息管理错综复杂的情况。可以说,我国周边安宁与威胁并存,无论是从外交、经贸发展上还是安全需求上;无论是为了睦邻还是戍边,国家周边环境的安宁急需我们有所作为。因此,中国周边语言文化协同创新中心以语言文化为依托,以建设成为国家战略智库、提升国家语言文化软实力为核心目标,重点进行国别语言研究、跨境语言研究以及中国周边语言数据库和中国周边语言安全智库的建设。
记者:未来,学校还将在哪些领域承担其服务社会、服务国家的责任?
崔希亮:学校已经为世界上172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近15万名懂汉语、熟悉中华文化的外国留学生。埃塞俄比亚总统穆拉图就在这里学了汉语。校友中先后有17位曾担任过驻华大使,有30余位现任驻华使馆的公使或参赞,还有的在所在国政府担任重要职务,或者成为国际大企业精英、汉学家和学者等。这些文化交流的使者为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进中外文化交流与沟通作出了贡献。
学校承办了16所孔子学院。学院注重质量建设,坚持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得到了当地教育机构和孔子学院总部的高度评价,多所孔子学院获得全球“先进孔子学院”称号,多人获得了“孔子学院年度先进个人”,学校也多次获得了“先进中方合作院校”的称号。每年,学校派出100多名教师去往世界各地从事汉语教学工作,或是帮助当地大学建立中文系。50年来,学校已向海外派遣汉语教师千余人次。他们的足迹遍布世界五大洲,他们中的许多人以精湛的业务知识、高尚的职业道德、忘我的工作热情,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国教师形象。
学校还积极整合国际国内优质资源,为社会提供智力支持,担负起国家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我们的中国—东盟语言文化中心“充分发挥学校丰富的留学生”资源、丰厚的汉语研究底蕴等优势,展示和推广东盟国家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化和艺术,支持东盟国家在华人员学习中国语言文化,并为在华东盟留学生举办更多交流活动。目前,学校已与世界50多个国家的300多所大学及其他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形成了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富有成效的国际教育格局,通过学生交换学习,培养文化使者,进行公民外交。
微访谈:
记者:您最大的兴趣爱好?
崔希亮:书法。
记者:您心目中理想的校长是什么样的?
崔希亮:有见识、有胆识、有胸怀,既是学者又是教育家。
记者:您经常阅读的一本书是?
崔希亮:林语堂《吾国吾民》。
记者:对您做人处世影响最大的一句话是?
崔希亮: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记者:您最崇敬的教育大家是?
崔希亮:蔡元培。
记者:您了解师生意见和建议的渠道和方法?
崔希亮:有传统的师生面谈、座谈会、调查问卷;也有微信、电子邮件。
记者:您认为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
崔希亮:有大爱,有学问,语言表达能力强,有亲和力,有情趣。
记者:您心目中的好学生的标准是?
崔希亮:善于独立思考,有创造性思维。
[责任编辑:李艺英]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