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教学、科研、服务社会 一个都不能少 |
范文 | 高瑞静 秦红岭,中国人民大学毕业,民盟盟员,现为北京建筑大学文法学院教授,北京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全国优秀教师。 “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在一线教学岗位上任劳任怨工作了23年的秦红岭教授,对自己一直这样要求——做教师,尽职尽责,努力做一名对得起自己良心的好教师;做科研,匠心独运,将学术研究的主要方向定位在既能结合自己所学的伦理学专业,又能体现建筑类高校学科特色的建筑伦理学方向;做公益,深入社会、敢言善言,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服务大众,积极关注民生、反映群众呼声。 认真治学,做对得起自己良心的好教师 每当被问到“您教什么课程?”时,秦红岭总是觉得不太好回答,她讲授的六门课程跨多个学科,其中每学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量达300学时。 有人问:“这样上课您一定很累吧?”她说:“有那么多人把宝贵的时间交给你,听你讲课,每次想到这些,我都觉得这是一件很珍贵的事情。”对于教师这个职业,她的言语中有的只是喜爱和珍惜,完全找不到疲惫和厌倦的感觉。 对于教学,秦红岭说得最多的就是“教师是个良心活”“讲课是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她坚持学习,使自己始终处于学科领域的最前沿,注重改进教学方法,尽力做到把握好教学环节中的每一关,尤其重视备课与课堂讲授两个环节。在所讲授的每一门课程中,都有精心设计的教案、详尽的讲义与配合图片与音视频的PPT课件。为了避免教案内容的滞后性,随时对教案进行调整,不断充实新的内容,枯燥的政治理论课被她讲得有声有色。在课上学生们钦佩她的学识和才华,在课下又将她作为可以倾诉的朋友。土木学院一位学生在给她的邮件中说:“是您,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责任和道德—作为教师的师德”。 作为校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负责人,她带头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探索实践教学新方法,编写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学生手册》,提出并推行“四个一工程”,即号召学生做一定时间的志愿服务、看一本修身养性的经典好书并撰写读书报告、旁听一次法院庭审(或开展一次公民法律意识调查)、认真参加一次德育主题报告会,形成了富有学校特色的、实践效果良好的教学体系。 秦红岭还紧密结合北京建筑大学的学科优势,积极建设适合高校教学选用的社会影响力大、受众面广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通过精心选题和设计课程,倾力打造了“建筑与伦理”视频公开课,该课程被教育部评为第六批“精品视频公开课”。 秦红岭于平凡的教学岗位上成就了教书育人的一个个春华秋实。2008年获北京高校第二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2013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201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创新科研,做建筑伦理领域的开拓者 建筑学和伦理学,在这两个看似“互不搭界”的学科之间,秦红岭教授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科研之路,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2012年以来,秦红岭出版专著两部、编著两部和译著一部;在《伦理学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篇;主持完成两项省部级科研项目;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建筑伦理的体系建构与实践研究》。 她的专著《建筑的伦理意蕴:建筑伦理学引论》是国内建筑伦理学的开山之作,产生了较大影响,获第十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专著《城市规划:一种伦理学批判》作为国内第一本尝试用伦理学的观点系统探讨城市规划中伦理问题的著作,对现代城市规划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很有见地的伦理反思。 秦红岭作为北京市级“建筑伦理学学术创新团队”带头人,带动了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伦理方面科研整体水平的提高,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和开创性的研究方向,不仅在北京市属高校同行中,而且在全国高校同行中,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她主编并出版的《建筑伦理与城市文化》第一辑、第二辑、第三辑,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大学教师不是纯粹的教书匠,他还应该是一名研究者。”秦红岭这样认为,也这样实践着。 热心公益、服务社会,做称职的人大代表 秦红岭以她一贯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从事学校的各项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工作,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作为一名没有任何行政职务的普通教师,秦红岭担任了学校第六届、第七届教代会副主席和女教授协会会长,积极发挥教代会代表及专门工作委员会的作用。她还积极参加民盟北京市委组织的“女教授进社区”公益活动,到石景山苹果园街道、海淀马连洼街道和昌平妇联进行婚姻家庭继承法方面的宣讲活动,受到社区群众欢迎。她的博客也时时体现出对社会现象、民生问题的反思,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如《令人担忧的“中国式奢侈”》《限制修建高档别墅—以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名义》。 2012年底,秦红岭当选北京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高度的责任意识是人大代表履职的核心美德。”她把这份职责当成是人民赋予自己的神圣使命,十分珍惜代表资格,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参政议政,2013年、2014年在北京市人大会上共提出建议11项,与有关部门配合落实建议案。2013年末,她看到《燕郊乘客挤公交爬窗上车》的报道后,就考虑是否在北京到燕郊之间多增设公交车次、定制公交?2014年初,她提出的“大望桥至燕郊间应增加公交车次”的建议,经媒体报道后,获得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她还曾接到不知名的群众打来的感谢电话。在她看来,做好社会服务,也是大学教师职能的延展。“作为一名教师,我常跟学生讲,尽其所能服务社会,因此自己更应该做表率”。 (作者单位:北京建筑大学党委统战部) [责任编辑:张 雯]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