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高校应用型学科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范文

    杜亚丽

    [摘 要] 近年来,缺乏工程实践能力成为应用型大学生培养质量问题的关注点,而缺乏工程实践能力的青年教师队伍成为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不管从应用型学科的特点,还是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以及对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提高应用型学科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都是非常必要的。然而青年教师来源构成较为单一、青年教师实践动力不足以及在职青年教师实践途径缺乏等原因使得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较为缺乏。本文在借鉴国外应用型学科在教师引进、在职教师提升、以及政策支持方面的经验,提出了三维一体的提升机制,从政策导向、人才引进与培养以及制度保证层面提出了相应的途径与措施。

    [关键词] 应用型学科;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11-0068-03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如何提升高校教育质量一直是教学之本。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大学生的培养质量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其中,大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已成为影响学生就业、社会适应和创造性的重要因素。如何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尤其是应用型学科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是困扰高校工作者的一大难题,也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认为,要提高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应该从源头上抓起,即培养一支具有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尤其是青年教师队伍。

    教师实践能力由三个部分构成,即教学实践能力+科研实践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然而目前,教师关注的重点更多在前两项,而对工程实践能力却关注度不足。教师工程实践能力薄弱,直接导致了培养的大学生实践能力尤其是工程实践能力普遍低下,高校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基于此,本文对高校应用型学科的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培養的必要性、现状以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切实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途径与措施。

    一 高校应用型学科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应用型学科发展特点的要求

    从学科特征来讲,应用型学科是指学科中应用于实践的分支,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特征是以应用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培养目标是具有一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其中工程实践能力是尤为重要的一个能力,该能力来源自实践活动,它体现出了在特定情景下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素质和能力。如果该能力缺失,则应用型学科的教育质量难以保证。因此,既有深厚理论功底又具备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就成为应用型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高校培养人才的一个主要目的是服务于社会,而社会上对人才的需求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教育部也明文规定,本科生四年间实践教学时间不少于一年,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应用能力,这必然对培养人才的教师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有所要求。除此之外,我国高校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将逐步开展扩大专业性研究生的培养,这对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

    (三)青年教师培养的要求

    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和发展力量,代表着高校未来的发展方向。而目前青年教师一直接受的是传统的学校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尤其是近年来的博士毕业生,这一问题更加严重。青年教师缺乏中间的工程实践环节,必将削弱高校应用型学科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的职能。因此,培养高校应用型学科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对提高应用型学科的教育质量,完善高等教育的培养任务,促进产教协同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高校应用型学科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缺失的现状及原因

    如前所述,尽管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育部明文规定,本科生实践教学时间不得少于一年,一般也都有大量的实验、教学实习、认知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然而,很多学校却面临着师资匮乏,教师不足,不能完全胜任所讲授课程以及缺乏对实践能力的认证等等问题。究其原因,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青年教师构成来源较为单一

    目前高校青年教师的主要来自于学术性大学,引进的主要指标也是看其科研能力,因此多数青年教师都是从校门到校门,尽管这些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理论基础,学历也都较高,但是这些教师普遍缺乏专业实践能力,而当他们走上教学岗位,多数会依赖于既有教材,讲授路径也是从理论到理论,更有甚者,照本宣科,导致实践性学科的教学效果较差。

    (二)青年教师实践动力不足

    首先,对于青年教师而言,压力主要来自于考核和晋升,而目前高校的考核晋升机制也主要以科研能力为主,这使得青年教师为了考核和晋升,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放在科研工作上。其次,实践教学能力考核难以定量化,考核标准较为模糊,而相对而言,科研能力考核量化较容易实现(如论文级别、篇数等),这使得实践类课程教师缺乏考核的约束和促进的动力。再次,即使有些高校对于讲授实践类课程的教师在晋升时予以加分,但是对于教师是否具有足够的实践能力,能否胜任所讲授课程等方面考虑不足,结果使得该项指标缺乏权威性。综合以上三方面,青年教师对提高实践能力动力严重不足。

    (三)在职青年教师实践途径缺乏

    目前高校给予在职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的途径主要有企业调研、挂职锻炼、培训、实习等等,但是这些途径一方面没有严格的保证,教师所付出的时间和经济支出没有政策上的支持,这与各层级大力支持高校教师国内外高校进修、访学的差别显而易见;另外一方面,由于没有很好的对接和考核机制,使得通过这些途径的能力提升,大多数会流于形式,效果欠佳。

    三 国外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经验

    (一)教师引进方面

    国外应用型学科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往往要求任职资格更高,管理更加严格。以美国为例,教师除了具有教师资格证书,还必须具有实践经验才能取得应用型院校教师资格,要求对讲授的课程要有一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及最新经验,或者在合适的技术领域有五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验,并且具有担当顾问和单独判读与研究的能力。德国对于实训类教师的要求也很高,除了对获取教师资格的高要求外,对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也非常严格,要求博士生毕业后必须在企业工作五年,才能应聘成为应用类学科的教师。加拿大的应用型院校对教师实践能力的看重体现在其师资主要由具有工程师资格的人员组成。澳大利亚也同样要求讲授实践类课程的教师要有3~5年从事本行业工作的实践经验,除此之外还从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中选聘、培养师资。可见,国外对于应用型学科教师的引进方面,对于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求甚高,多数都要求具有多年的本专业实践经验,而我国教师来源多是应届硕士生、博士生,与之相比,差距巨大。

    (二)在职教师提升方面

    国外除了在教师引进方面,对实践能力要求甚高,对于在职的教师也同样有一定的要求。例如,加拿大为了防止在职教师的技术知识老化,要求教师每三年必须返回到业界实践,或定期为业界解决实际技术问题,从事应用方面的技术研究和开发等。在德国,政府制定了继续教育法规,要求在职的教师要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进修。美国,对于在职教师的培养,是鼓励教师利用假期接受培训、参加研修会及进修,并到企业中实习实践。可见,国外对于应用型学科的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方面,对于实践能力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并且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和保证。

    (三)政策支持方面

    国外由于教学体系与我国的不同,对于应用型学校以及学科的划分,比我国更加明确,因而政策上也更加明晰。例如,在加拿大,应用型院校的教师考核更加看重教师的技术开发与技术应用能力,而非学术性大学看重的理论性的科研成果。在英国,尽管应用型院校的教师除了教学工作之外,也要开展一定的科研工作,但是他们更加重视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估或考核。对于从行业内聘请来的教师,国外高校往往支付的薪酬更加高,比如澳大利亚、德国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国外高校对于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应用型教师的支持。

    四 提高高校应用型学科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途径与措施

    提升应用型学科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是一个需要多方面协调的系统工作。借鉴国外应用型教师的培养机制,本文设计了一个三维一体的提升机制(图1),由政策导向和人才培养以及制度保证三方共同作用,来提高应用型学科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

    图1 高校应用型学科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机制

    (一)政策导向层面

    1 正视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

    如前所述,目前国内高校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直接导致了教师队伍对于工程实践能力的忽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资深教师往往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而青年教师则严重缺乏,这与近些年来高校的科研导向密不可分。只注重科研能力,而忽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直接导致所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的缺乏,更将会导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缺乏,进而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危害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发展。同时,由于过分强调科研能力的导向,会导致高校系统内教学与科研的失衡,这对于应用型学科将是致命的打击。因此,政策导向方面应该同时注重科研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达到互相促进,协调提升。

    2 积极促进高等教育体系分类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分类,对于改变既有对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忽视的传统观念极为不利,正是在这种分类体制下,各高校、各学科为了提升地位、排名,导致了越来越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因此,应该尽快建立起高等教育分类体系,引导高校以及学科的科学定位,改变现有唯学术论的高校发展观念,使应用型学科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正确的指导,促使应用型学科科学发展,服务社会。

    (二)人才引进与培养方面

    1 改变单一的人才引进模式

    一方面,对于青年教师的引进,除了必要的理论能力和教学技能外,可以借鉴国外人才引进的模式,考虑增加工程实践能力的考核。例如,要求在相关行业工作2年以上或具有相关专业的工作经验等。这与目前许多学术性高校对青年教师要求有博士后工作站的研究经历类似,对于增加青年教师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应该加强从实业界到高校的人才流动。目前我国高校中对于从实业界引进人才这一途径还存在诸多障碍,这也间接导致了高校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缺乏的现状。对于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应该与引进硕士、博士一样有成熟的引入流程。除此之外,还可以聘请他们作为兼职类教师,讲授相关专业类课程。

    2 重视在职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

    首先,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其实践能力。目前常见的校企联合培养、企业调研、社会实践等模式效果不尽理想,一方面,这些模式多流于形式,青年教师往往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而走形式;另一方面,青年教师难以给企业带来实际效益,企业也没有促进这些模式的动力。因此,在广开渠道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培养效果,切实达到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例如,可以采用由企业进行考核的形式,来评判培养的效果。

    其次,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培养青年教师。例如,可以考虑成立“以老带新”的团队,由资深的老师带领青年教师进行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不仅对于青年教师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整体团队实力的提升也大有裨益。

    另外,一些学校也采用聘请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兼职”教授来补充高校内部工程实践能力不足的现状,可以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以“以外带内”的培养模式来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兼职”教授的作用。

    总之,人才引进与在职青年教师的培养两者是互相促进的关系,一方面保证引进的人才具有较高的工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对在职的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也要采用多種方式进行持续的提高,这两方面要共同发展才能保证教师队伍具有较高水平的工程实践能力。

    (三)制度保证层面

    1 激励机制

    据调查,青年教师缺乏提高实践能力的原因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教师考核和职称晋升制度方面的偏颇。因此,在教师考核和职称评审方面,应该充分重视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与水平的评价,例如,在职称评审时,可以加大对横向课题实践效果的考核权重,或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作为必要的考核指标,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参与过一定时间的企业实践等。

    2 保障机制

    由于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时间较长,效果显现不明显,因此需要制定较为合理的考核机制和保证机制,加大对提升工程实践能力的奖励,给予时间上和经济上的支持。例如,可以在课程安排上给予一定的配合与照顾,使青年教师可以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此期间,给予一定补助,使得教师具有经济上的保障。

    3 约束机制

    为了避免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带来的寻租行为,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必须同时辅以约束机制来保证制度层面良好的运行。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对教师实践能力水平的考核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例如,可以采取学校、企业、已毕业学生综合评价的考核体系,对教师的实践能力给予客观的评价等。

    制度层面的保障要完善统一,公平合理。以上三种机制缺一不可,只有共同发挥作用,才能达到真正的制度上的保障,使青年教师既有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动力,又具有一定的保障和约束。

    总之,提高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是提高应用型学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学校和青年教师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各高校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为青年教师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积极创造便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徐国财,张晓梅,吉小利,等. 教师实践能力的特征及其培养[J].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

    [2]潘懋元, 吴玫. 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 复旦教育论坛, 2003(3).

    [3]惠晓丽,吉莉,徐鹏. 高等工科院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问题研究[J]. 教育科学, 2010(6).

    [4]姚吉祥,汪本强. 国外院校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成功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10(5).

    [5]戚万学,王夫艳. 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内涵与特征[J]. 教育研究, 2012(2).

    [6]黄锐. 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探究[J]. 教育研究, 2014(11).

    [7]何万国,漆新贵. 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及其培养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 2010(10).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