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俄罗斯实施博洛尼亚进程的背景、举措与启发 |
范文 | 张庆晓 贺静霞 周石其 摘要: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高等教育因受政治混乱、经济下滑等因素的影响,遭受重创。进入21世纪后,俄罗斯在充分考虑国内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下积极推进博洛尼亚进程意图融入欧洲,提升高等教育竞争力。俄罗斯在大力推进博洛尼亚进程的过程中,出现了人才流失、副博士学位竞争力下降、失去自身教育特色等争议性问题。在改革过程中,俄罗斯政府注重转变政府职能,掌握市场张力,激发大学办学活力;确立大学法人地位,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坚持全球化兼本土化的发展战略;重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升其世界高等教育的话语权;重视教育出口与境外教育机构的建立。我国应充分借鉴俄罗斯实施博洛尼亚进程的策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动力,减少改革的阻力。 关键词:俄罗斯;博洛尼亚进程;高等教育;教育改革 高等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和科研水平直接决定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决定着国家在世界的排名。苏联高等教育曾在世界高等教育占有重要一极,但缺乏与社会主义阵营以外的其他国家的教育交流。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高等教育竞争力和世界声誉急剧下滑,光芒不再。21世纪以来,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俄罗斯积极参与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在加入博洛尼亚进程后,俄罗斯与欧洲国家签订了多方条约,尽管这些举措被部分俄罗斯专家认为是教育的“欧化”,但并不妨碍其取得的巨大成绩。从现实来看,欧洲高等教育标准是被世界普遍接受的教育标准,很多发达、发展中国家(美国、日本、中国)也适应了该标准。俄罗斯与欧洲国家文化同源、地理相近,但也有本国鲜明的教育特色,作为博洛尼亚进程的参与国,其高等教育改革深受博洛尼亚进程的影响,鉴于此,有必要对其进行认真分析。一、俄罗斯加入博洛尼亚进程的背景透视 一国的教育变革必然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按照一般的逻辑思维,这一环境是高等教育自身的内部环境。然而,仅仅考虑内部环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高等教育改革放在更广阔的背景去思考。因此,高等教育改革的發生、发展以及结束,不仅是由高等教育领域自身因素决定的,也是由政治变革、经济改革、文化发展乃至更广泛的社会全面转型中的一些因素决定的。对俄罗斯来说,加入博洛尼亚进程的推动力主要来自于政治、经济、文化的诉求。 (一)政治动因 教育合作是外交政策的一种形式,良好的教育形象可以重塑国家整体形象。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被外界普遍看低,其地位、作用和影响大不如从前。1999年12月31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宣布辞职,并任命普京为新总统。普京执政后,将融欧作为政府经营的重心,并主动参与欧洲一体化进程和多边合作进程。2000年普京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到:“当然,俄罗斯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国家,但我们是西欧文化的一部分。这实际上就是我们的价值所在。无论我们的人生活在哪里,在远东,或是在南方,我们都是欧洲人。”[1]同年,俄罗斯在《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中再次明确,改善俄罗斯与欧洲关系是其外交主导方向。[2]苏联解体后,欧洲国家普遍认为俄罗斯的安全稳定对欧洲有重要影响,并且俄罗斯的经济、军事实力不足以威胁欧洲的安全,但由于俄罗斯的文化基因、民族传统与西欧社会有所差异,担心俄罗斯会对欧洲的既定秩序产生冲击,破坏已有的权力结构。面对欧洲国家的担心和质疑,当时的俄外长伊万诺夫则特别指出,“对俄罗斯来说,需要既能够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又能够开启对话与合作西方关系的模式”[3]。教育是俄罗斯和欧洲国家展开合作的最好选择,因为教育具有超越国家意识形态的属性。双方虽然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上存在一定的理念分歧,但政治领域的互信和合作可以借助于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来拓宽思路,避免陷入极端化的国家间的歧视。 (二)经济动因 刺激国内经济的发展是俄加入博洛尼亚进程的直接驱动力,因此,俄罗斯要大力发展国内经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引入欧洲的资金、技术势在必行。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社会弥漫着所谓的“自由之风”,并在经济领域采用极端的“休克疗法”推行市场经济,使得经济运行混乱无序,尽管其采用的能源输出战略使得经济有了较大幅度的回升,但依然无法回到苏联时代的经济水平,也无法满足欧盟对其经济发展水平和模式的要求。因此,俄罗斯希望借助欧盟成熟的经济运行模式和机制来发展本国经济,促进经济发展,进而达到与欧盟乃至世界经济体系融合的目的。2001年,俄罗斯与欧盟明确,双方到2010年建成“欧洲统一经济空间”。2002年,欧盟承认俄罗斯在欧盟市场的贸易国地位,同年,教育服务出口被俄罗斯政府列为优先发展大纲之一。之后,俄罗斯与欧盟在经贸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俄罗斯70%的外贸收入源自于对欧盟的产品输出,37%的对外贸易总额与欧盟有联系。[4]借助博洛尼亚进程,俄罗斯与欧洲国家的人才交流更为频繁,而广泛的人才交流有助于增加欧盟对俄罗斯的信任与理解,进而扩大在经贸领域的合作。博洛尼亚进程有助于扩大俄罗斯发展的空间,也为教育发展提供各种资源,满足教育服务持续增长的需要和稳定劳动力市场,同时也可以改善俄罗斯单一的能源输出的贸易结构,构建多元贸易体系。所以,俄罗斯要想融入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入博洛尼亚进程是必经步骤。 (三)文化因素 21世纪之前,无论是沙俄还是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都对文化领域进行了暴风骤雨式的变革。彼得一世的“西欧之行”使其认识到工业社会的发达与农奴制度的落后,他认为沙俄必须变革才能取得进一步的发展,由此揭开了俄国政治、经济、文化“全盘西化”的改革序幕。在教育领域,彼得一世主张打破教会对学校事业的垄断,教育与宗教分离,建立世俗教育制度。沙皇俄国的欧化改革扩大了平民的受教育机会,民众的文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建立了与欧洲较为接近的政治体制和思维方式。叶利钦政府一改苏联时期绝对否定欧洲、敌视西方的政策,极力推崇欧美的自由主义价值观,建立市场经济,倡导自由竞争,在国家情感上寻求欧洲的归属感,这种自由主义思想并没有拯救俄罗斯,但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民众对欧洲文化的认同。普京执政后,提出了建立以俄罗斯传统文化为根基、融入西方文化精髓的“俄罗斯新思想”。俄罗斯加入博洛尼亚进程正是“俄罗斯新思想”的印证。从文化角度看,俄罗斯加入博洛尼亚进程后,一方面可以向欧盟各国输出俄罗斯的科学、文化和价值观,参与重要地区和全球的教育发展进程,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因意识形态不同而造成的民族分歧,推进不同民族间多元文化的认同,最后可以为俄罗斯培养具备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复合型人才。 二、俄罗斯实施博洛尼亚进程的举措 (一)博洛尼亚进程的目标 《博洛尼亚宣言》是欧洲29国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的标志,主张优化高校教育资源,增强高校之间的兼容性,提高欧洲高校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其主要目标为:(1)建立高等教育可供比较的学士—硕士二级学位体系;(2)确立欧洲学分转换体系(ECTS);(3)落实“文凭补充文件”机制;(4)清除交流障碍,促进师生的流动性;(5)加强欧洲国家高等教育方面的欧洲整体取向;(6)建立欧洲高等区域内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二)俄罗斯实施博洛尼亚进程的举措 1.创新发展,推行双轨学位制度 在学位制度改革方面,俄罗斯结合国情走出了一条“融会贯通”之路。根据博洛尼亚进程的要求,俄罗斯借鉴国外经验建立了学士—硕士二级学位体系,以便与欧洲高等教育接轨。同时,苏联时期的5年制文凭专家培养模式在俄罗斯的市场依然很大,俄教育专家普遍认为医学、军事、信息安全、法律等专业仅四年的学习时间难以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5],因此该培养模式也得以保留,至此形成了独特的现阶段学士—硕士和文凭专家两个子体系并行的状况。此外,由于欧洲国家的三年制本科学位学习年限和俄罗斯中等技术学校学习年限相同,俄罗斯教育部于2009年提出“实用本科”的概念以区分两个学历。“实用本科”的核心是知识与技能的融合。政府希望借此来提升毕业生的操作技能,不用参加雇主的培训而直接进入工作岗位,间接减轻了企业的负担。目前俄罗斯各区域大学都在推进此项工作。按照博洛尼亚进程的要求,俄罗斯在大学毕业证书后面附有“文凭补充文件”(Diploma Supplement),对毕业院校基本状况、教育程度、文凭性质、学习内容以及学生学业状况进行说明。 2.务实发展,建立欧洲标准的学分转换体系 欧洲学分转换体系是一种有助于设计、描述和实施学习项目以及授予高等教育文凭资格的工具,也是技术最复杂、最难以推进的内容。该体系规定,一学年全日制学习任务量为60个学分,30个学分是一个学期的学习任务量,而20个学分相当于三学期制中的一个学期的学习任务量。完成三学年全日制正式学习项目并取得文凭资格,一般需要180个学分。俄罗斯为落实学分制改革,结合自身情况,坚持务实理念,通过法律政策的制定对学分制改造进行引导与调控,先后制定了《关于高校大学生对考核内容掌握情况组织工作》、《高校使用学分制组织教学过程的示范章程》、《关于教学过程使用学分制实验的组织工作》等文件。学分转换所追求的是“合理认可”而非精确等值,认可意味着学生在本校所获得的学分只要被另外的学分授予机构承认即可,因此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俄罗斯又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有所调整。其规定如下:学生一周的学习量为15个学分,一周的实践合计为15学分,每学科期末成绩合计1学分,毕业会考的工作量一周为15学分,1学分为36个学时(1学时=45分钟)。俄罗斯的学分制改革是迈向世界高等教育服务市场的重要一步,该体系也为其提供了具体的思路和方法,加速其融入欧洲高等教育的步伐。 3.积极发展,加强师生流动 师生流动是博洛尼亚进程的重要目标,也是打造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的方式。俄罗斯积极参与欧盟坦普斯(Tempus)计划,在课程研发、大学有效管理方面进行合作,推动科技发展。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高等教育经费日益缩减,为解决交流资金短缺问题,俄罗斯参与了伊拉斯谟(Erasmus)奖学金项目,这个项目是针对欧洲和俄罗斯大学的教学和科研项目,截止到2015年,俄罗斯共计有12124名学生和老师获得资助。[6]德国制定了专门针对俄罗斯师生的DAAD(德意志学术交流基金)奖学金计划,并对申请人的专业领域、年龄及学术水平进行了规定。如2017-2018年奖学金计划中的“伊万古勃金”奖学金的申请者必须是年龄在40岁以下的俄罗斯国立古勃金石油天然气大学的研究生、青年学者或博士生。“门捷列夫”奖学金的申请者必须是来自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的研究生、教师、科学家。此外,俄罗斯坚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留学生政策和教学计划,改善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并不断完善国外文凭认可、留学生录取方面的规定。[7]如2017年,俄罗斯政府宣布实施“俄罗斯奖学金计划”,该计划为国外优秀本科毕业生进入俄罗斯攻读硕士学位扫清了障碍,学生可以选择俄境内的500所大學,包括俄罗斯最好的大学。三、俄罗斯实施博洛尼亚进程对我国的启示 在历史上,我国高等教育受苏联模式影响很大,之后和俄罗斯共同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经济领域的变革也带来了高等教育领域的革新。在方向上,我国和俄罗斯高等教育均在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以国际化增强高等教育竞争力。尽管俄罗斯在转型中,国家体制与意识形态方面走的是与中国不同的道路,但是历史渊源和现实经济转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研究俄罗斯高等教育国际化途径的“博洛尼亚进程”将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有所启发与借鉴。 (一)转变政府职能,掌握市场张力,激发高校办学活力 苏联解体后,叶利钦政府试图将西方的以市场为导向的高等教育组织模式迅速移植到俄罗斯高等教育领域,导致高等教育领域出现较为混乱的局面,教育质量下滑、教育公平缺位、大学传统精神失落等,市场力量大行其道。普京执政后,为顺利推进博洛尼亚进程,避免高等教育市场被欧盟高等教育冲击,俄罗斯着手重塑国家权威,重新强调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作用,同时提升政府对市场的管控能力,使市场发挥应有合理的作用。在普京时代,政府被界定为高等教育的服务者、管理者,是宏观调控的主体,而不是直接的提供者,主要通过政策制定、绩效拨款和质量保障的方式对教育产生影响。随着俄罗斯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资助的日益减少,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日益多样化,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学生家长和社会都成为高等教育经费的筹集者。2015年,俄罗斯高等教育预算内资金与预算外资金所占比分别为63%和37%。俄罗斯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引发了高等教育的震动,以往的以政府垄断、主体单一的高等教育供给模式被打破,形成了多元主体办学模式,尤其以私立部门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出现为特征。2015年,俄罗斯非国立高校402所,占高校总数950所的423%。[8]国立高校与非国立高校相互融合,相互竞争,极大地提升了高等教育系统的内部竞争。各高校必须凭借自身的学术声誉、办学条件、人力资源及毕业生竞争力来招生和获得办学资源。总之,政府、高校与市场的“组合拳”使俄罗斯高等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竞争力,也满足了博洛尼亚进程的要求。 (二)确立大学法人地位,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社会的全面转型,俄罗斯大学与政府之间的从属与依附关系发生了变化。在政府与大学的二者连续体上,出现了从政府向大学一边滑动的权力移位。从整个路向选择来看,俄罗斯政府开始放松对大学的管制,重构大学与政府的关系,赋予大学以独立法人地位,并在学术、行政与财政方面给予高校更多的自治权。俄罗斯制定了相关政策法规来保障高校办学自主权。1992年的《俄罗斯联邦教育法》第32章第1款规定:“教育机构在法律、条例、章程范围内独立实施教育过程、选拔和配备干部以及开展学术研究、财务、经营及其他方面的工作。”1996年,俄罗斯又颁布了《联邦高等和大学后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了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和学术自由,推动了俄罗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2003年,俄罗斯政府颁布了《大学法》,该法案是俄罗斯历史上首次针对高等教育活动专门制定的法律,是俄罗斯高等教育发展的里程碑。该法案指出大学具有独立性与开放性的特征。[9]在独立性方面,法案强调大学内部治理注重民主参与,由不同组织的代表委员会处理行政事务;大学教师的聘任、职称评定等由学术委员会负责,体现专家治校;大学学位的授予、证书的样式确定以及颁发都由大学独立完成。在开放性方面,鼓励高校积极参与社会发展,打破高校封闭的状态,为社会智力资源的发展与再生产提供创造力。 (三)坚持全球视野兼顾本土特色的发展战略 俄罗斯高等教育在适应博洛尼亚进程以及国际化的标准和要求之外,也采取措施,保留并推广其高等教育传统与特色。首先,俄按照博洛尼亚进程的要求对学分、学位等进行了改革,实行毕业证书附件制度,积极开展教育国际化。其次,俄通过五年计划的教育专用法案来协调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教育问题,力争实现欧洲教育模式与本国特色的融合发展。同时强调,俄罗斯的高等教育体制、人才培养结构必须以俄罗斯劳动力市场需求为依据,与“俄罗斯工业与企业工人联盟”保持积极的合作关系,听取该联盟对高等教育的建议。最后,为了提升俄罗斯的世界地位,扩大俄语的影响力,俄罗斯通过语言五年计划来增强国家的“软实力”,目前已开始实施《2016—2020年“俄语”联邦专项计划》。俄语教学与科研中心的普希金语言学院负责俄语的推广,通过建设开放性的俄语知识及俄罗斯文化网,向俄语学习者提供支持,并在全球范围内合作共建普希金俄语学院,共同建立推广俄语和俄罗斯文化的中小学校。目前,世界30多个国家都设有普希金俄语学院。在俄语专项政策的支持下,参加俄罗斯科学与文化中心以及俄罗斯独联体事务联邦署举办的俄语学习班学习的外国公民人数明显增长,从2002年的6518人增长到2016年的16万人,人数最多的时间是2012年的2万人。 (四)重视世界一流大学在世界高等教育的话语权 俄罗斯高等教育在世界的影响力远不如苏联时代,表现为俄罗斯顶尖大学的世界位次不高。为了提升俄罗斯大学在大学排行榜的位次,俄在2006的《优先发展规划》框架中提出推行“联邦大学”“研究型大学”的专项计划,目标是到2020年有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百强大学排行。2013年,为了进一步强化大学的国际竞争意识,俄罗斯启动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5-100计划”,投入超过605亿卢布,目标是到2020年有5所大学进入大学排行榜(QS、THE、ARWU)前100名。最后,共计有21所大学来自俄罗斯的13个联邦获得了此计划的专项资助。项目实施5年后,QS2019世界大学排行榜中莫斯科国立大学位居第90位,前300名高校中共计有5所俄罗斯高校。在重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首先俄罗斯高校组建国际专业委员会,实行专家治校,成员的国际性与专业性高度一致,如圣彼得堡国立信息技术、机械与光学大学成立的15人国际委员会,仅2人来自本校 (校长和副校长),其余均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以及欧洲各国高校和专业组织。其次,根据各校的使命、特色和宗旨,选择合适的目標,进行理性追赶,而不是盲目赶超,每个项目学校选择了4~6所适合本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参照榜样来比对和借鉴。如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根据国际学生比例、教师人数、学生人数、师生比、QS世界排名等对比条件将首尔国立大学、海德堡大学、苏黎世大学和奥尔堡大学作为追赶目标。最后,俄罗斯高校与国外高校合作开设双学位课,并开设了全英文课程以吸引国际师生。 (五)重视教育出口和境外高等教育机构的建立 目前,俄罗斯实施新的“教育出口模式”,并制定了《俄罗斯教育出口潜力开发专项计划》作为配套政策,起初在20所大学试行,从2021年起在俄罗斯所有大学推行,并成立专门的留学生支持部门作为实施机构。该计划提出了具体的教育出口目标:到2019年,全日制留学生数量将由现在的20万增加到31万,到2025年达到71万人;相比2017年,留学生的招生数量到2025年也将提高2倍;俄罗斯教育出口获利在2025年达到3730亿卢布,比2017年增加4倍。新“教育出口模式”与传统教育出口模式相比,其重心在面向外国留学生的网络教育、英语授课计划以及开展合作教育计划等。此外,俄罗斯十分重视境外高等教育机构在提升国家教育竞争力方面的作用。根据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部社会学研究中心2017年的数据显示,2014至2015学年,俄罗斯72所高校在境外设立办学机构或合作设立办学机构,25个国家设有44所分校。在境外提供教育服务的俄罗斯高校有54所,包括34所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部部属高校,7所其他部属高校和13所非国立高校。跨境高等教育机构一方面为欧盟国家学生提供了学习的便利性,另一方面也为俄罗斯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10]尽管如此,俄罗斯在国际市场的教育服务竞争力依然不容乐观,据统计,2015年其所占份额仅为07%,远低于美国的332%和澳大利亚的15%,并且俄罗斯在校的外国学生中欧洲留学生占总数不到01%。四、俄罗斯实施博洛尼亚进程的争议 (一)博洛尼亚进程“神话”终结抑或延续? 目前,欧洲一体化进程正在遭受质疑,欧债危机、希腊退欧、英国脱欧都給欧盟以沉重打击,再加上极右翼政党和疑欧派在不少国家的选举中成为赢家,欧洲不再是一体化“模范生”。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发展离不开整个欧洲一体化的大气候。高等教育一体化会促进政治经济一体化,但政治经济一体化却可以大大推进高等教育一体化。俄罗斯要审慎对待因政治、经济和军事冲突造成的高等教育合作迟滞问题,乌克兰危机后,俄罗斯高等教育国际化遭受重创,欧盟国家开始抵制与俄罗斯高等教育的合作,由此表达对俄外交政策的不满。另外,俄罗斯要充分正视“堡垒欧洲”的存在,尤其是在教育领域的壁垒。绝大部分欧洲公民认为,教育政策的事宜应保留在成员国层面,欧盟成员国也警惕地守卫国家的教育自主权。政府间的博洛尼亚进程推动了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的落实,部分学者甚至将其视为“神话”般的过程,但它是否会成为历史的“拐点”是需要俄罗斯做好备案的。 (二)人才交流还是人才流失? 在人才交流的模式上,苏联时期是典型的输出模式,借助强制或非强制的手段将本国的价值观和文化输出到世界其他国家,并对其他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承担人才交流的重任。从2015年《埃里温公报》统计来看,俄罗斯在吸纳国际学生来境留学的表现不佳,而俄国内学生到他国进行交流学习的人数仅次于英国、法国和德国,排名第四。从整体上看,目前俄罗斯人才交流的向度呈现产出人才输出大于人才输入的状态,换言之,人才流失较为严重。有俄学者指出,出现人才交流逆差主要是因为俄罗斯政府投入高等教育经费不足造成的,缺乏吸引他国留学生的经济元素。为此,俄罗斯将联邦级别高校的学术交流经费纳入国家预算,以此提升国家影响力。俄罗斯加入博洛尼亚进程的初衷是建立教育服务市场,提升国家竞争力,并通过吸引他国留学生来带动经济发展。部分学者指出,上述目标均未能实现,政府的部分措施反而造成了更大的不公平。如俄罗斯经济处于爬坡状态,但为了吸引独联体国家留学生,俄罗斯不断增加留学生的资金投入,承担了近30%的费用。此外,俄罗斯教育部的部分规定也值得反思,如要求非语言类在校大学生必须在两年时间内学习1~3门外语,不仅给学生增加了学习负担,导致优秀人才外流,也给国家科研体系造成巨大的损失。实际上,俄罗斯政府的心态是十分矛盾的,一方面想通过人才交流扩大俄罗斯的地缘影响力,另一方面却无力面对人才外流的尴尬局面,这无疑会影响俄政府在高等教育方面的政策。 (三)副博士学位何去何从? 俄罗斯副博士学位在国际高等教育中是独一无二的。副博士学位是俄罗斯双轨学位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俄大学生通过双轨制获得副博士学位主要包含两种形式:第一种为学生通过获得文凭专家直接具备报考副博士学位学习的资格,即5+3形式;第二种为学生在基础高等教育阶段学习4年后获得学士学位,继续攻读2年制的硕士学位,之后才具备资格报考副博士学位招生考试,即4+2+3形式。 目前,俄罗斯副博士学位制度要面对以下两个棘手问题。(1)合同制副博士人数急剧增长。从2002年开始,俄罗斯研究生部开始以有偿形式培养副博士生,这种形式间接体现了俄罗斯高等教育系统资金的严重不足。在得到许可后,科研机构和高校在强烈的经济利益驱动下,向合同制录取方式倾斜。据统计,2003年副博士总人数为140741人,合同制的副博士人数为19402人,占比为1379%;而2009年,副博士总人数为154470人,合同制副博士人数为49837人,占比为3226%。合同制副博士人数占比增幅近20%。[11]部分俄教育界人士并不赞同有偿培养副博士学位的这种形式,认为其会降低副博士生的培养质量,也有专家认为研究生部的这种有偿招生行为使居民逃兵役“合法化”。(2)副博士学生就业意向的“漂移”。传统上,副博士学生毕业后一般是在高校或者科研机构继续从事科研工作,但从2005年的调查来看,只有50%的副博士生愿意继续从事与教学、科研有关的工作,而在2000年时有近56%的副博士生乐意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其主要原因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术和教学单位的薪酬竞争力大不如从前,另外,许多学术机构的硬件设备老化落后,无法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这些都导致副博士学生的物质生活质量较差、科研旨趣消退,随之他们的就业意向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开始向跨国公司、高科技公司方向移位。 (四)搭乘“一体化快车”还是失去特色? 俄罗斯加入博洛尼亚进程后,为了实现学分、学位、学制等方面的规定,对高等教育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大大提速。一方面,作为融入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必然要求,俄罗斯实施博洛尼亚进程的历史趋势不可阻挡。尽管俄罗斯在执行博洛尼亚进程的过程中出现了反复和争议,但整体依然是按照既定的程序向前推进。另一方面,俄民众担心俄罗斯在学制改革过程中失去自身特色,成为博洛尼亚进程的“牺牲品”。例如,俄罗斯的专家学位广受国内劳动力市场好评,但为了与博洛尼亚进程的要求相匹配,不少高校打算减少专家学位的学生录取数量,甚至取消专家学位招生,因而失去了自身的“特色”。此外,学习理念的差异性可能会随着学习课程与欧洲国家的不断趋同而逐渐消失,因为随着国际间的相互借鉴必定会削弱各自原有的差异性。部分专家将俄罗斯在国内推进博洛尼亚进程新学制的行为视为“短期行为”或者“功利性行为”,但不可否认的是,今日俄罗斯高等教育面临的环境(各地区高等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大学功能的日益复杂化等)已经与昔日不同,同样不能按照上世纪苏联模式或解体后的模式培养人才。换言之,俄罗斯应该通过实施博洛尼亚进程搭乘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快车,加快国际化的进程,促进师生流动,引入高端人才,使俄罗斯在博洛尼亚进程中转危为安。 博洛尼亚进程对俄罗斯高等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解决了多年来俄罗斯高等教育与人才、知识、技术市场全球化脱节的问题。俄罗斯为融入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制定了一系列高等教育政策,采取了激活大学办学活力、改革办学体制、引入多元办学主体、建立境外高等教育机构等措施,极大地提升了俄罗斯高等教育的竞争力。但同时,俄罗斯高等教育改革受制国内外环境的影响,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欧盟教育环境恶化、合同制副博士学位的问题、失去自身教育特色、国内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等。我国高等教育与俄罗斯高等教育有相似之处,同时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内涵建设的关键期,在“双一流”建设、“一带一路”及教育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需要总结分析俄罗斯高等教育改革的经验,避免出现同质问题。 参考文献: [1]姜毅.俄罗斯与欧盟——新的合作伙伴[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4(1):53. [2]АндрейКолесников,Наталия Геворкян,Наталья Тимакова.Отпервого лица:РазговорсВ.Путиным[M].Москва:Вагриус,2002:155. [3]傅瑜.俄罗斯与亚欧经贸[J].欧亚经济,2002(6):22. [4]Н·Л·Иванова.Высшаяшколаэкономики[M].Москва:Индикаторынауки,2014:122. [5]Соловьева М,Мельникова И.Полуобразова нные.Федеральный экспертный канал UBO.RU[EB/OL].(2014-10-10)[2019-03-12].http://www.ubo.ru/articles/cat=100&pub=1745. [6]Программы европейского союза[EB/OL].(2015-10-15)[2019-03-12].http://www.tempus-russia.ru/erasm.htm. [7]Российский статистический ежегодник[EB/OL].(2016-01-23)[2019-03-12].http://www.gks.ru/wps/wcm/connect/rosstat_main. [8]Г.А.Явлинский, И.Ю.Артемьев, С.В.Иваненко, В.П.Лукин, А.В.Шишлов .Презентацияпроекта Федерального Закона Об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х.[R].Москва,2003:1. [9]Bаний И Статистики Науки.Подготовка Научных Кадров Высшей Квалификации В России [M].Москва: ЦИСН,2010:31-42. [10]张庆晓,贺静霞.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的历史演进与现实反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18-23. [11]Федеральная Служба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Сталистики.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ые Организации Высше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EB/OL].(2016-03-29)[2019-03-12].http://www.gks.ru/free_doc/new_new_site/population /obraz/vp-obr1.htm. (責任编辑 陈志萍)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