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文科”背景下的本科编导人才素质教育探析 |
范文 | 乔新玉 摘 要:伴随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面临挑战。教育部在2019年提出了“大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号召。“新文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适应新兴传媒生态对本科编导人才素质教育的要求。在研究“新文科”内涵、本科编导人才素质培养新要求的基础上,探索本科编导人才素质教育的改革,是一项具有迫切性的课题。 关键词:编导人才;通识教育;传媒生态;六卓越一拔尖 2017年,美国希拉姆学院提出“新文科”的教育理念,这是对欧美高校通识教育理念的发展,尤为适应技术、社会、自然、科学融合发展的时代需要,因此在全球引起广泛关注。为顺应国内外发展趋势,我国教育部在2019年提出“大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号召,并召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积极推进相關改革。“互联网+”是现今网络社会知识生产的新业态,因此,编导人才的培养建立在宏观社会背景的前提下,决不能故步自封、脱离现实、自说自话。探索“新文科”背景下编导人才的素质教育模式改革,打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通道,可以在增强课程鲜活度、有效度的同时,提升高校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的效率。 一、本科编导人才素质培养的新语境 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等教育才能在新时代适应为人民服务的诉求。而在教育部推动“新文科”教育体系的背景下,本科编导人才的素质教育迎来了新的契机。 第一,“新文科”对交叉学科培养思维的重视与传媒生态的融合发展趋势相适应。本科编导人才的培养面向电台、电视台、网络平台等视听生产领域。近年,传媒生态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发生了剧烈变革,媒介融合、多屏互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已经成为行业常态,并朝着物联网、虚拟现实的方向不断发展。传统的媒介生产围绕“内容为王”的理念展开,本科编导人才的培养集中于广播电视节目策划、拍摄和剪辑等方面。进入21世纪,数字技术不断发展。在媒介融合、多屏互动的宏观背景下,具备融合性技能的人才在传媒领域越来越受到欢迎和重视。“新文科”的提出深度契合编导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是充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思路。 第二,“新文科”对创新思维的重视与本科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的理念相契合。“新文科”提倡创新,这与我国视听市场的发展趋势相吻合,恰是本科编导人才培养的核心特质。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拥有深厚的文化根基,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优秀文化,是中国传媒人的使命。使用现代的视听语言,表达中国故事、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是编导人才的历史职责,而本科阶段的培养尤为重要。在此背景下,“新文科”对创新思维的重视,恰恰与本科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相通,与国际版权交易市场的发展趋势相适应。 第三,“新文科”的问题导向提升了本科编导人才培养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动力。本科编导专业的培养需要充分适应时代的要求,这就要求相关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具有吐故纳新的自变能力。“新文科”具备问题导向意识,能引导高等教育体系与动态的社会需求、市场发展、技术进步相适应。对照传媒发展实践,本科编导人才的素质教育应以问题为导向,发挥既有优势,查漏补缺,为我国编导人才的培育奠定更加牢固的基础。 二、本科编导人才素质培养的新要求 新时代的新特征对本科编导人才的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本科编导人才的素质教育只有适应时代、技术进步的发展需要,才能真正发挥效力,为我国视听内容生产、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第一,具备建立在交叉学科基础上的媒介融合思维。进入新世纪以来,媒介融合备受关注,它包括的领域极为广泛,既包括组织层面的传媒机构并购,又包括从业者层面的技能要求。目前,无论是传统媒体的新媒体部、网络社交平台,还是购物网站、门户新闻平台,皆使用大量的视听内容,在拓宽本科编导人才就业渠道的同时,也提高了对相关人才媒介融合思维的要求。归根结底,本科编导人才所掌握的视听语言技能,必须建立在内容扎实的基础上。 第二,采编、营销一体化的多专多能型知识储备。在传统媒体时代,记者、摄影师、剪辑人员、摄像师、速写、广告营销人员各司其职,分别在各自专业领域深耕细作。在受众注意力稀缺的宏观时代背景下,无论是电视台还是网络新媒体皆以市场营销为导向,反过来要求内容生产的各个流程适应市场营销的需要。为此,本科编导人才的素质教育,需要充分适应传播生态的变革,向社会提供具有采编、营销一体化技能的多专多能型人才。从新媒体推广、网络运营的实践来看,大量的实习、工作岗位要求相关从业者既能策划、拍摄、剪辑,又能写推广文章,还能管理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在此背景下,本科编导人才的素质教育适应“新文科”交叉知识领域学习的需要已迫在眉睫。 第三,掌握可批量化生产的创新路径与方法。“新文科”不仅是一个学科建设的问题,更是一种方法论。本科编导人才在实习、就业时,主要供职于电台、电视台、网络新媒体,即大众文化传播领域。20世纪90年代,山东卫视在上星之初就率先决定24小时播出,引领了国内电视频道24小时播出的风潮。播出时长的显著增加和电视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提升,使行业对电视编导人员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入新世纪以来,网络作为开放性的系统与闭路系统的广播、电视相比,在容量上更具优势,大量的视听内容在网络上争夺有限的受众注意力,一些“三俗”甚至是违法的视听内容为“博眼球”在网络上泛滥。因此,本科编导人才的素质教育应当具有正本清源的功能,通过对专业化视听人才的培育,引导网络视听内容的健康发展。专业的视听人才需要具备优质而高效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有效把控受众注意力,进而形成舆论引导效果。 三、本科编导人才素质教育改革的探索 本科编导人才的素质教育模式应当是动态的、可调整的,以便及时响应传媒生态的变迁来保障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无缝衔接。在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广播电视专业人才的培养正面临理论发展与实践创作不同步的困境。目前,本科编导人才的就业领域伴随数字技术的发展不断扩宽。为了适应“新文科”背景下人才培养方式的革新,编导人才的素质教育模式可以结合传媒生态的变革进行探索。 第一,在入学第一年加强通识教育,范围涵盖艺术与文化素养、数据挖掘和分析、营销推广、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和“新文科”发展的需要,编导专业应该同时加强学生对新兴传播技术、信息获取方式的训练,从“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转变。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对其在以后工作中的助力程度皆在下降。结合时代特点,基于量化研究的数据挖掘和分析,基于定性研究的心理学、社會学及杂合量化研究与定性研究的营销推广,都应被视为重要的知识储备,在一年级时向编导专业学生开放,以扩大其学术视野,奠定其创新思维形成的基础。 第二,将实操性强的策划、拍摄、剪辑、包装等课程安排在第二学年,并在短时间内集中授课。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的编导专业对策划、拍摄、剪辑、包装等课程的安排等同于其他理论课程,一般而言每周一次,一学期大约十八至二十次。理论课程一般为每周两节,而实操课程则一般为每周四节或每周三节连上。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实操课程涉及动手能力和环环相扣的反复练习,将课程体系分散安排在一个学期内,并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近年来兴起的本科动画专业,在相关软件的实操课程中,往往采用短时间内集中授课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比如,将AE、PS、C4D等软件操作课安排在两个月内上完,每门课每周多达八节、十六节,甚至更多。这更符合人类思维对操作性内容的学习特点,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操作课程的精髓和思维方式。 第三,将综合练习型的课程集中安排在第三学年,并与大学生广告节、短视频大赛等活动相关联,以赛促练,提升学生的成就感、学习动力和社会适应性。融媒体时代的短视频已经成为重要的传播方式,“新文科”背景下本科编导人才的素质教育更应注重学以致用。学生参加大学生广告节、短视频比赛不仅是个人实力的证明,也是暴露课程教学短板的契机,学生与教师皆可从中受益。对于获得重要奖项的学生而言,其收获的不止是证书和成就感,还有在实习、就业时极为重要的能力证明。对于未能获奖的学生而言,知耻而后勇是重要的学习动力,可以在后续的学习中查漏补缺,消除学习的懈怠心理。 第四,在本科编导专业第四学年的实习、实践环节,应加强对实习生、实习单位的跟踪、回访,依据互动及时调整培养方案。目前,国内大多数本科院校编导专业的第四学年不安排课程,往往要求学生到相关单位实习。传统的大众传播时代,反馈是传播者与受众沟通的重要方式。伴随数字技术的发展,新兴的传媒生态高度依赖传播者与受众的互动。本科编导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当适应传媒生态变革,在实习、实践环节加强与学生、实习单位的互动,而不能停留在反馈的阶段。这里的互动,既包括学院与学生、实习单位的互动,也包括教学环节与实习实践环节的互动。这是保持本科编导专业适应动态的社会需求和传媒生态的重要制度性环节。 参考文献: [1]马世年.新文科视野下中文学科的重构与革新[J].西北师大学报,2019,(8). [2]郝君.以用户思维为核心的新交互式教学模式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2019,(12). [3]张国伟.融媒体时代摄像课程改革路径探索[J].河南教育(高教),2019,(12). 责编:初 心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