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新形势下高校音乐专业教育质量的提升路径 |
范文 | 楚玲玲 摘 要:随着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高校音乐专业的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随之凸显出的便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动手能力、动脑能力不强和综合素质不高等一系列问题。高校应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学科建设,结合社会需求,明确培养目标,侧重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加强业务学习与交流,激发创新意识,优化激励机制,完善评价体系,以实现规模扩大与质量提升相统一。 关键词:高等教育;音乐专业;教育质量;创新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强调推进素质教育,并提出素质教育的内涵特征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把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战略中的主题。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对优化我国经济结构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高校音乐专业的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随之凸显出的便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动手能力、动脑能力不强和综合素质不高等一系列问题。新形势下,如何提升高校音乐专业教学质量,实现音乐专业招生规模扩大与音乐专业教学质量提升相统一,值得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认真反思。笔者认为,各高校应坚持育人为本,以提升音乐专业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牢固树立质量意识,构建提升音乐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调控体系。 一、高校音乐专业教育现状 (一)音乐专业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高校音乐专业的扩招,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音乐专业学生基础的参差不齐。高校在对音乐专业学生进行录取时,一般采取将文化课考试成绩、专业考试成绩按比例计算出综合成绩,然后按综合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学生专业课成绩不高但是文化课成绩较高,两者按比例折算出较好的综合成绩,考生在专业课折算比值达到学校设定的本专业最低折算比值情况下顺利被录取,其专业水平就难以保证。而一些专业基础好又很喜欢音乐的学生却因为文化课成绩相对较低而与该专业失之交臂。 同时,在当今声势浩大的艺考大军中,不乏一些专业成绩不佳,通过短短几个月甚至是一两个月的专业速成学习就进入考场的考生,他们把学音乐当成了进入大学的跳板。这些学生进入大学后在专业学习能力、接受能力以及悟性方面都不太好,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入校后测评不理想,专业学习较为吃力,在专业技能掌握方面产生自卑感,教师教学也相对困难的现象。 笔者认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考上大学不是人生的最终目的,学生应该遵循自身特点和兴趣,奔着自己的理想和人生发展方向选定专业,这样对自身的发展和对社会的发展都有好处。因此,教师和家长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使学生合理规划人生发展方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 随着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中音乐专业的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然而,音乐专业比较特殊,很多教学内容需要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学生规模的扩大使得一些高校的硬件和软件难以满足需求,很多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被一对多的教学模式所取代,教学效果不甚理想,随之凸显出的便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动手能力、动脑能力不强和综合素质不高等一系列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就业难是许多原因造成的,既有学生自身原因,也有社会原因,还有某些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等方面的原因。高校音乐专业教育应该是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也就是说高校培养出来的音乐专业学生应该是社会需要的、抢手的应用型音乐专业人才。因此,高校和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认真思考音乐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社会需要的”和“怎样培养社会需要的人”的问题。 要想改变这样的现状,高校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敢于打破“教学局限于教书,教书局限于课程,课程局限于课堂,课堂局限于讲授,讲授局限于教材”的模式,把教学改革的重点转移到理论与实践教学上来,本着“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创新教学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 二、提升高校音乐专业教育质量的对策 (一)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学科建设 部分高校音乐专业教育在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上过分强调音乐学科本位,只注重每一门课程的深度和难度,把分科课程的知识与整体范围的知识割裂开来,课程之間缺乏横向联系、渗透和整合。专业课程之间各自独立,缺乏综合性。例如,声乐、钢琴、舞蹈、器乐、乐理、曲式、和声、音乐史、欣赏、作曲、合唱指挥等课程都“各自为政”,没有系统性,学生难以将这些表演性、知识性、欣赏性和创作性课程融会贯通。因此,高校要敢于取舍、善于选择,根据新课程标准“面向全体学生”“提倡学科综合”的基本理念,打破旧的学科体制,从培养应用型音乐专业人才出发,建立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科体系,优化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结构和内容,增强课程的实用性。同时,高校应加强主修课程和副修课程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充分体现“合格+特长”“素质+能力”的新模式,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抓好主干学科专业建设,创特色、创名牌,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音乐人才。 (二)结合社会需求,明确培养目标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大学已不是社会的“象牙塔”,而是社会的“发动机”“火车头”。未来的高校,将成为新思想的源泉、文化学术交流的中心和社会变革的倡导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在“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上,各国专家普遍认为,未来人才素质的构成应具有积极进取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具有更高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具有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较强的适应力;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适应科技领域综合化;具有多种特长;具有与他人协作及进行交往的能力。根据对未来人才素质构成的认知,研究者认为高校人才素质培养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业务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五个方面。音乐教育作为培养音乐人才的摇篮,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必须明确。高校的音乐专业教育要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念,教会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要求他们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心和奉献精神。 音乐专业学生的实习和实践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如何安排较好的实习和实践环节,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硬件设施的建设要合理,能够满足学生的日常学习和训练;二是有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能满足音乐学科的教学实践要求,保证学生的实习时间,如参加艺术团、合唱团、舞蹈社团、乐队、学校顶岗实习等;三是改革创新实践教学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如学生专业技能汇报、学生专场音乐会、各种文艺演出等。同时,高校在教育过程中应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促进产学研的结合,推进文化传播,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上舞台,充分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的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自我、丰富自我,不断积累经验,完善提高自己。只有适应社会需求,面向基层、面向未来才是提升高校音乐专业教育质量的出路。 (三)侧重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人才素质不仅关乎高等教育的未来,还关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所以人民教师肩负着祖国的希望,塑造着祖国的未来。作为音乐教师,其职业劳动是一种以人格来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劳动。俗话说“正人先正己”,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应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教师要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丰富的学识和良好的业务素质,始终做到表里如一,严于律己,率先垂范,言行一致,做到教书育人,更新教育观念,具有创新意识,爱岗敬业,真正理解教师的职责和任务。教师以“人梯”的精神,培育了数以亿万计的人才,推动着人类的进步、教育的发展。因此,高校音乐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用自己的思想行为和品质,时刻感染、熏陶和影响学生,为音乐专业教育质量的提升添砖加瓦,做出贡献。 (四)加强业务学习与交流,激发创新意识 当前的时代是一个崇尚创新的时代,而知识和技术的创新,本质上是人的能力创新,是教育的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的周期缩短,新的科技不断出现,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学会一生够用的知识、学会未来需要的知识。音乐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审美变化而慢慢变化的。以民族声乐的唱法发展为例,20世纪40年代初期代表作《白毛女》的问世,标志着中国民族唱法的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歌唱家王昆、郭兰英、王玉珍、才旦卓玛等老一辈声乐家在结合戏曲、说唱、民歌发声方法的基础上借鉴美声唱法的呼吸、共鸣等方面的优点,为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走出了一条新道路;改革开放以来,彭丽媛、阎维文、宋祖英等新一代歌唱家的涌现标志着中国民族声乐唱法走向了成熟的新阶段;近几年活跃在舞台上的吴碧霞、黄华丽、戴玉强等,他们的歌声标志着中国民族歌唱水平走向了更科学、更系统、更完美的艺术境界。这一例子足以说明,时代的发展带动科学的发展、带动审美的发展,要想让知识与时俱进,教师也必须与时俱进,及时学习,为自己充电,与外界交流,不断更新知识与观念。 当今高校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所以高等教育也必须转变教育管理模式,改革教学方法,迎接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挑战。高校要提供资金和平台,培养一批真正能站在音乐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尖子人才,从而带动和促进高校音乐技能水平与创新能力的提高。教师自身也要在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方面不断更新,让自己具有较强的吸收、分析、综合新知识的能力,可以引导学生在精神创新和能力创新上发展。 (五)优化激励机制,完善评价体系 一个公正、公平、公开的激励机制可以优化整合高校的各类资源,使高校的师资力量处于有序的良性运转中。完善的评价体系既可以充分调动有经验的老教师以及学科带头人的传帮带作用,又可以充分挖掘青年骨干教师的科研精神和创新潜力,使大家有资金、有时间、有精力投入项目、课题的开发与研究,为高校的发展献计献策,为提升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做出努力。 三、结语 高等教育质量将成为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高校音乐专业教育所暴露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关注和研究。我们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分析、思考并探索出一条有力、有效的途径,解决当下高校音乐专业教育所面临的困境,以实现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与质量提升相统一。 参考文献: [1]龚永红.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技能课程改革思辩——实践性音乐教育哲学之维[J].中国音乐,2014,(3). [2]曹晓凤.音乐教学改革与就业问题探讨[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8). [3]李媛.高校音樂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音乐时空,2014,(13). [4]朱佳宇.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分析——河北省地方搞笑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之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16). [5]马宝艳,贾睿佳.省属普通高校音乐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4,(5). [6]邵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现状及对策[J].艺海,2014,(9). [7]杨雪男.高等教育中音乐教育体系建立[J].北方音乐,2019,(17). 责 编:嘉 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