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理念与框架设计
范文 焦小英
[摘 要]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途径。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理念必须突出“强化教学”、学术性教育与职业性教育合理均衡、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的适用性特点,其构建框架包括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和素质拓展体系。
[关键词]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5-0010-03
作为一种按照人才培养来区分的高等教育类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具有四个核心议题:应用型的教育类型,服务区域经济的服务方向,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角色定位,体现地方经济支柱产业的发展需要。高校发展目标的实现,说到底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实现途径和具体实施方案,其设计理念和设计内容决定了培养目标达成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本文立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特征,沿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案的理念要求—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构建这一实践逻辑,尝试提出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和使命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基本路径。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与现实诉求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反映了国家、社会、学校对人才培养的总期望和总要求。一般而言,高校办学定位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事实上,人才培养目标也正是高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和培养特色的实际载体的集中体现。培养目标与高校内外部需求的适应度、与培养模式的符合度,以及培养结果的有效度恰恰反映了一所高校的实际办学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推动下,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精英化教育和大众化教育并存的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其培养运用专门知识或技术于行业企业生产一线,以提高生产力,提升生产资源整合集聚度为主要工作内容和目标的人才。目标定位需要明确“以应用型本科教育而表达的社会期望”、“应用型本科教育过程的实际特征以及学生在学习水平上所应达到的程度”两个核心问题,渗透着实践性、应用性、地方性或行业性的质量要求。
(一)外适性质量观:人才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
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具有先决性质的核心概念”。[1]而培养目标的确定依赖于人才培养的质量观。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步推进,对“需求”的适应性高等教育质量观日益被众多高等院校所接受。根据高等教育满足需求对象的不同,适应性质量观可以分为内适性、外适性、个适性质量观三种。外适性质量观强调高校要满足外部社会发展需要,以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强调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反映了浓厚的区域社会性或行业性,它以“服务地方”为基本使命,以培养面向生产、管理一线的实用型人才为重点任务,具有强烈的行业性和地方性特征,与企业需求有着紧密联系。
一些院校“基础较厚,口径较宽,重于实践,善于运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正是基于外适性质量观的市场化取向。“应用型人才就其自身的社会属性来说,无论是工作岗位、内容、效益还是人才的成长过程、知识积累、能力提高,都要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其人才的效能才能实现。”[2]因此,基于外适性质量标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既是高等教育“合法性”存在的体现,也是应用型院校与地方经济社会之间进行各种资源置换、能量交流的重要筹码。可以说,这种地方性导向、市场导向的教育质量标准,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
(二)“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诉求
应用型人才是区别于传统的学术型人才的一种相对性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教育层次中有着不同的内涵。实践能力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基础性特征,“基于实践基础上的创新”是其核心价值。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该具有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来诊断、分析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将解决方案付诸实施的实践能力。这里所说的“应用性”,不只是继承性应用,而且是创造性应用;不只是对现有知识、技术、方法的应用,而且是通过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创造性地分析新情况,解决行业企业中的新问题。
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逻辑基点正是在于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实践+创新”,即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叠加与复合。其一,要求能够掌握符合本专业基本规范和基本要求的实用技术和基本技能,能够对实际岗位的工程技术、管理创新等问题保持一定的适应性和敏感性。其二,要求具有一定的专业嗅觉,尤其在实习、实践中能够及时诊断和较快识别专业性工作岗位中存在的共性现象和关键问题,能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其三,注重锻炼学生收集、分析和应用相关信息的能力,培养对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产品的浓厚兴趣。其四,持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具备不断自我提升、不断改造心智模式的能力。最后,是扎实的人文科学素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一定的职业伦理,如责任意识、协作精神、企业家品质、批判性思维、人格独立等。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基本理念
(一)强化实践教学功能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既要充分依托学科科研资源,又要和研究型高校甚至其他同类型高校在人才培养上适当错位,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确立自身的教学特点,以避免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趋同化。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首要的是强化实践教学功能,确定低重心、接地气的专业人才培养思路。在培养方案的制订上,要合理构建符合学校实际和目标定位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制度体系和评价体系。注重为学生开设较多能培养其实践能力方面的课程,例如着眼于职业技能训练的实习、实训课程;积极有效地拓展实习基地建设,搭建实践平台,着力培育学生的一般性应用技术能力与专业核心能力;创新教学质量评价方式方法,形成以学生实际能力为导向的评价标准。
相对于学术型人才的教育,低重心的培养和实务能力训练是应用型院校发展本科应用型教育的基本策略。低重心并不意味着低要求、低水平或降低质量,“低重心”,反映在培养目标和规格上,是依托学科平台,突出应用性,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设计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可以在某些方面对人才培养规格提出更具体、更实用的要求。每个学科专业都有自身独有的专业基本功训练和达标要求,特别是实践能力的高要求。例如财会专业,它要求本科毕业必须考得助理会计师以上的从业资格证书;机电专业本科毕业必须考得数控编程与加工等从业资格证书等。这些规格要求可以推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可评测。
(二)学术性教育与职业性教育的合理平衡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其人才培养模式特点应是学术性教育与职业性教育的合理平衡。[3]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中,要特别注重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既要注重应用性,还要重视通识教育。科学确定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的深度和广度,结合学生入学实际水平和整体素质,整合教学内容,加大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在教学过程中让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既相对独立又有机地结合,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专业训练的体验者和成功学习的分享者。
(三)突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的适用性
服务地方和产业发展,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基本办学理念。体现在人才培养上,就是要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紧扣经济社会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需要去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一是设置与地方产业结构和社会转型相匹配的专业,或在专业内部设置特定的专业方向,专门培养地方需要的人才。二是根据地方发展的需求,在课程体系中植入能够体现地方产业结构特征和未来需求的课程模块,改革相应的教学内容,突出实践课程的地方性、实践性、灵活性和复合性,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能够适应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需要。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逻辑框架
课程体系和具体教学内容是人才培养的阿基米德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主体框架包括构建和完善以专业基本理论为核心的理论课程体系,以提高专业基本技能为目标的实践课程体系,以提高综合能力和拓展专业外延为目标的素质拓展体系,形成以实务能力培养为重心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体现多层次、个性化的培养特征。
(一)理论教学体系改革与调整
1.适应学生需要,适度扩展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组成,学时占课内总学时的45%左右。通识课程的设置应着眼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通识教育课程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军事训练与教育、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体育、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自然科学发展史等课程的名称、学分和周学时要严格按统一规定执行。其他课程由各专业根据专业教育需要安排,如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就业指导尽量以讲座或社会实践的形式进行;理工、经管类专业对高等数学的要求更高;文献检索、大学语文、自然科学发展史等通识课程的学分和上课时段可由各专业自行安排、教务处备案。
2.立足学生水平,适当调整学科基础课程
紧密结合学生实际水平,确定和调整学科基础课程。可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的有关课程设置要求,并结合学科专业的发展趋势和地方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确定各专业的学科基础课,规范其名称。应总结人才培养方案执行过程中的经验,广泛征求和吸纳课程专家、业界专家等利益相关者的建议和意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本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一般来说,学科基础课程占课内总学时的30%。
3.因材施教,弹性开设专业课程
在高年级除开设专业必修课外,应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选修本学科的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程要体现对专业前沿知识、产业实务性知识的学习,为学生构建自己富有个性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创造条件。专业课程学时数一般占课内总学时的25%。为突出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可要求每个专业至少在专业课里指定一门课程进行双语教学。
(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创新
实践教学是一个培养学生获得包括实践知识、实践技能、实践理性、实践策略、实践智慧等在内的有机整体的系统过程。[4]研究型大学同样强调实践教学,只是它们所突出的是这些要素及其组织方式的学术性、研究性特质。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的应用性强调的是教学要素及其组合方式的应用性。实践教学的价值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学到专业实践知识,还能让学生将这些专业实践知识运用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技术、管理、工程、市场中,同时在实践中生成实践理性、实践策略和实践智慧。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必须大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加实践的教学时数,切实改进实践教学效果。要对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统筹规划,形成具有本专业特点和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改革和完善素质拓展体系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就业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特别设定课外学分以鼓励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学生可通过参加各种科技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学科竞赛、参加各种水平和技能考试等途经获得课外学分,学校应合理规定毕业时获得的最低课外学分。课外实践活动由学生处、团委、教务处和各系组织,学院统一制定认定标准。通过制订“学生素质拓展(课外培养)实施办法”来规定获得课外学分的具体办法。
[ 参 考 文 献 ]
[1] 钱国英,等.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5(9):54-56.
[2] 姜煜林.外适质量观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8(10):122-124.
[3] 刘俊,等.探索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8(8):15-16.
[4] 黄彬,陈想平.地方高校特色发展的理性路径——人才培养模式的视角[J].高校教育管理,2013(5):41-45.
[责任编辑:陈 明]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