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地方院校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法探索 |
范文 | 任志萍 廖建国 杨晓军 [摘 要]围绕卓越新闻传播人才计划项目的目标要求,实施专业与市校宣传部门共建、与地方新闻行业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笃学+践行”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分层协同”的校地合作资源利用和“基础+专长”的专业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为西部地区地方普通院校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地方院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2-0133-03 “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进一步深化高等新闻传播教育综合改革、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举措。四川省教厅和省委宣传部在联合下发的《关于实施省级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卓越计划人才培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统领高等新闻传播教育,主动迎接现代信息社会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提出的新挑战,以加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师资队伍建设为突破口,建立高等学校与新闻单位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其目标是“着力培养一批政治立场坚定、有强烈社会责任感、人文科学基础知识厚实、视野宽阔、业务能力精良的应用型、复合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 乐山师院新闻学专业立足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的定位, 2013年作为唯一的新建本科院校和四川大学等3所老本科院校一起入选首批“四川省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14年入选中宣部、教育部千人计划“确定开展互聘交流高校”名单。 一、“校地共建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新闻学专业立足地方院校的办学实际,紧扣卓越计划项目的目标和要求,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适应国家新闻事业发展和区域新闻传播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4年乐山师院与乐山市市委宣传部共同签署《中共乐山市委宣传部、乐山师院共建新闻学专业章程》和《中共乐山市委宣传部、乐山师院共建新闻学专业实施方案》,成立新闻学专业共建系务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乐山市宣传部及10个区县的宣传部主要领导组成。这些措施再加上与成都、绵阳、眉山等各地方媒体签署的合作协议,有力地保证了校地共建专业和校地合作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后最重要的是要有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能通过具体的工作内容得以落到实处。对照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自诊短板问题,并探索具有针对性的解决路径和方法。 针对新闻学专业过去存在的对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培养重视不够的问题,以“笃学+践行”的方式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理念,秉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针对长期以来校地合作存在的散乱低效、融合深度欠缺的问题,推行“分层协同”方式,与地方宣传部、学校党委宣传部、地方文广新局、各级主流媒体、文化企事业单位等形成分类分层次的协同育人机制,保证合作培养人才的有效性。为适应全媒体传播的时代要求,以全媒体创新思维培养为基础,构建“基础+专长”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以此来应对新旧媒介融合时代及地方传媒业对新闻传播人才能力和素质的新要求。以上三个方面的改革内容基本上涵盖了卓越新闻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成为我们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主要内容。 二、“笃学+践行”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需要渗透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我们围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思想,从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起,就开始构建三个课类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体系:一是将马列新闻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两课”教育)相结合;二是以马列新闻论著选读、舆论学为主战场,指导学生了解中国新闻工作的指导思想,熟悉并掌握当下的新闻宣传纪律和政策;三是增设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史等选修课程,引导学生接触党史经典。2014年起,我们陆续聘请新华社四川分社、中共乐山市委宣传部和绵阳日报社等主流媒体部门的领导就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以及网络安全、信息化工作座谈会的系列讲话进行分析和解读,同时请其他媒体行业的专家开设与舆论引导、职业道德相关的系列讲座。 为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新闻专业积极承办学校的廉政文化展,开展三个一工程、“两学一做座谈”、彝乡孩子进乐师等系列党团活动。同时为切实加强马克思新闻理论观与走基层实践的联系,几年来,我们多次组织学生深入四川彝区、边远山区和社会底层,将镜头和焦点对准抗战老兵、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失独家庭、孤寡老人、城市边缘人群等群体,学生创作的《城市边缘人》《抗战老兵》《彝家新寨人》等微纪录片,先后获得多项全国及省校级学科竞赛奖,其中有的还在四川电视台教育频道播出。這些形式多样的专业实践活动,使学生有了更多的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反映社会的机会,有效培养了他们“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职业素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三、“分层协同”的校地合作资源利用 长期以来,地方高校都普遍存在办学开放度小、基地单位融入度不够、合作浮于表面、资源利用有效性差等问题。为更好地推行协同育人的模式改革,避免过去常见的散乱低效的校地合作方式,我们梳理整合各类校内外合作资源,分层次定功能,并分别落实到位。 第一层次的合作对象为中共乐山市委宣传部、武汉大学新闻学院以及乐山师院党委宣传部。这几个合作单位在我们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主要起指导、引领和统筹功能,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学生实习指导提供重要的政治和组织保障,为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起重要的指引和把关作用。在签署共建专业相关协议后,新闻专业学生的实习全部由乐山市委宣传部统筹安排,中共乐山市委宣传部还专门为学生的实习发公文到各区市县,保障实习指导任务的落实。武汉大学与乐山师院签署有对口支援协议,通过对口支援关系,乐山师院新闻专业的专业负责人、卓越项目负责人和传播系主任先后到武大进修,接受专业建设和管理方面的培训和指导。2015年乐山师院党委宣传部正式成为新闻专业的校内共建单位,签署《共建大学生全媒体中心合作协议》,合作内容包括人才共育、队伍共管、资源共享、机制共建等五个方面,成为我们在校内的最重要的合作共建部门。 第二层次的合作对象为各基地单位,包括省市县各级媒体、文广新局、新媒体公司、文化类企事业单位等,另外还有省内外兄弟院校。这一层次的合作对象在人才培养中的功能主要是实习实训业务指导、行业师资支持、行业发展趋势信息反馈及人才质量评价信息反馈等。我们积极推行与各基地单位和其他高校的师资互聘互用,2013年来,先后派出9位教师到四川日报、四川电视台、乐山电视台等媒体挂职实践或培训学习,共聘请来自媒体、文化传播类企事业的业界教师30多人次,其中教育部、中宣部“千人计划”项目师资4人次,涉及的新媒体、新技术及以实践为主的专业课程40多门次。为加强与行业的合作,从2010年起,我们一直坚持每年召开由各基地单位参加的校地合作论坛,并积极承办与参加川渝高校新闻学专业建设研讨会、定期到基地单位走访、实习巡视,通过多样化的方式与基地单位紧密接触,与其他高校同行互通讯息,及时了解行业和人才培养新信息。 四、“基础+专长”的专业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 强化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卓越人才培养的重点之一,专业实践教学同时也是培养全媒体意识和创新思维的主要载体。我们具体的做法有以下几方面。 (一)构建“基础+专长”的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本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和卓越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将实践教学由过去简单的“实习+见习”,拓展为基于全媒体传播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集基础职业技能和专长能力培养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详见下表)。该体系从分项技能训练到多项技能的综合训练,从专业基础技能认知性训练到提高性训练再到创新训练,从传统媒体技能训练到与新媒体技能的结合,其结构层次的设计符合学生实践学习和成长的规律,有效促进了新闻理论知识向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转化。 (二)推行“合堂上课”的实践教学方式 在新闻学专业基础能力的教学和实训中着力推行行业师资和专业教师“合堂上课”的方式。具体做法是,采、写、编、评、摄、后期、策划、新媒体技术等所有实验实训课程及新媒体类课程,每门课拿出4~10学时,由行业教师来承担,课程其余课时仍由专业教师承担。行业教师上课时间可根据其工作时间提前安排进正常教学周,行业教师授课时,课程任课教师同场负责课堂组织。这种方式一方面发挥了行业师资实操经验丰富、业界信息传递及时准确的特点,另一方面又解决了行业教师组织教学能力弱、教学系统性不强、时间变动大而导致的教学管理问题,这种校内外教师的同堂互动也有利于专业任课教师实战经验的丰富。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方式相比与全程的行业师资或全程的校内专业师资教学更具有实效性,更受学生的欢迎。 (三)搭建多样化的实践能力培养平台 针对学生偏爱“动手”而不擅长“学术研究”的特点,搭建多样化的课外实践教学和学科竞赛平台,满足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需求。同时,在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上,不想当然地要求学生成为全能之才,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而是在他们具有采、写、编、评、摄、后期、策划等基本的专业能力外,强调“术有专攻”,并以“专长”作为自己的特色竞争力。我们搭建的主要实践实训平台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专长培养、创新培养为主要职能的教师工作室。2014年起组建传媒左岸影视、锐奇骏广告创意营销、小叶榕新媒体等5个针对学生能力专长培养和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工作室,由专业和行业教师组成团队指导,实施项目化运作,先后共计200人次左右的学生进入工作室实训。 2.与学校宣传部共建的“大学生全媒体中心”。该中心设立新闻采编、广播节目制作、微视频节目制作和新媒体制作四大分中心,由校宣传部和专业教师共同指导,学生作为主体负责运行。另外,学院自己还建有由文新电视台、文新网、文新报、“文新微家园”微信公众平台组成的“文新传媒中心”实训平台。 3.依托国家、省、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IPD”项目,秉持“因材施教、优才优育”的理念引导学生个性化、专长化发展。2014年到2016年有6项创新创业项目获批为国家级项目,21项获批为省级项目。 4.组建新闻传媒大学生创业创新基地。该基地搭建“阶梯式”的学科竞赛创新团队,围绕大学生艺术节、挑战杯、微电影大赛等各种学科竞赛活动,采取不同年级学生组建团队的方式,将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混合搭配,以老带新,以赛促练。截至2016年,基地组建的团队共创作各类微电影作品50余部,作品在省级以上比赛中获奖30余次,其中,国家级奖项有:全国大学生微电影大赛最佳创意奖1项(六大单项奖之一),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三等奖1项,大学生艺术节二等奖2项。 五、结语 在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和全媒体时代媒体行业大变革的背景下,对地方院校特別是西部地区地方院校的新闻学专业来说,如何立足实际,突破局限,培养适应国家新闻事业发展和地方传媒行业改革需要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也是新的挑战。在“校地共建”的人才培养模式下,“笃学+践行”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分层协同”的校地合作资源利用、“基础+专长”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既是我们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路径和方法,也是人才培养改革的主要内容。希望我们的探索能为西部地区其他地方普通院校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 参 考 文 献 ] [1] 四川省教育厅,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关于实施省级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Z]川教函〔2013〕587号. [2] 娄立元,吕菁.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中的一些改革措施[J].新闻知识,2014(11):81-82. [3] 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4] 余克光.关于目前国内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问题的再讨论——对“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解读与分析[J].新闻大学,2015(5):126-130. [5] 张昆.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统领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4(13):20-23. [责任编辑:陈 明]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