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专业+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中英语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
范文 | 摘 要:本文以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专业+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例,分析该培养模式中英语教学遇到的以下问题及其对策:一些学生学习英语的内部动机不足、学生的英语基础不均衡、英语课程课时分配困难及学生课下学习英语的时间欠缺。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英语教学;问题与对策 一、引 言 北京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北外”)的法学院、国际商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和中文学院的培养模式就是“专业+英语”。这些学院在开设自己专业课的同时,依托北外的英语优势,培养相关专业与英语相结合的复合型法律、经济和管理、外交、对外汉语方面的人才。学生在主修法律、经济和管理、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中国语言文学的同时,北外专门用途英语学院为他们开设了与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相类似的英语课程,要求这些学生在二年级和四年级分别参加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和八级考试,从而使得上述各个学院毕业生的英语达到相当于英语专业的水平。这样,他们毕业后就能够熟练地使用英语从事其专业性的工作。 北外的专门用途英语学院为上述专业开设的英语基础课程如下:一、二年级开设精读(基础英语)、综合阅读、口语、听力、语音(选修)、公众演讲、时事听力、写作,三年级开设高级英语、笔译、口译、英语文学、高级写作,四年级开设高级阅读、综合英语和英美国家概况。其中口笔译、英语文学(包括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英美国家概况等课程的课时较英语专业同类课程有所压缩。也就是说,相对于英语专业的课程,“专业+英语”培养模式中英语技能课和英语专业知识课占据了较小的比重。而且,在低年级阶段的口语、听力、阅读和高年级阶段的高级英语、口笔译等课程中分别融入了与以上专业相关的一些材料,但依然以英语技能为主,而不是以内容为主。至于用英语讲授的注重专业内容的课程,则可以由各院系自己的专业教师为他们讲授。北外的法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和国际商学院均有能够用英语讲授专业课的教师。 上述学院的学生一、二年级的英语课是必修的,但在三年级开学之初需要自行选择是否要继续学习专用英语学院为其三四年级提供的英语课程,结果是95%以上的学生都会选择学习英语课程。这说明这一培养模式受到最广大学生的认可,这一培养模式在北外也是可行的,而且从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的结果看这一培养模式也比较令人满意。 另外,上述各学院每年的毕业生中都有学生继续攻读与英语有关的硕士研究生学位,包括英语文学、语言学、对象国研究、翻译学等,其中以翻译学和翻译专业硕士为最多。更多的学生毕业后或继续本专业的深造,或从事涉外金融、管理、法律、政治、文化方面的工作,有的从事外交工作,还有的从事对外汉语工作。这些工作中英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各学院的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大多数用人单位恰恰就看中了他们的英语背景。这些都说明北外的“专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教学效果,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了一定的英语基础。但是,不可忽视的是,虽然绝大多数学生主动选择英语课程的学习,但由于学生在四年的时间里要同时学习自己的专业以及与英语专业课程相当的英语课程,其中不乏一些矛盾和问题。尤其在自行选择是否要学习英语课程的三、四年级阶段,北外专用英语学院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下面具体探讨这些困难和问题及其相关对策。 二、一些学生学习英语的内部动机不足问题及其对策 如前文所述,有95%的学生选择学习英语课程,但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英语课堂上,发现有些学生出现上课缺勤、课堂不认真听讲或不参加课堂讨论、课下不完成作业或不认真完成作业或抄袭他人作业等消极被动的学习行为。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在北外国际商学院最近一届三年级学生中任意选取了140名选择学习英语课程的学生进行了英语学习动机的调查。在回答“你认为学习商科课程的同时学习英语是否必要”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有14人认为“无所谓”,约占10%,8人认为“没有必要”,约占5.76%。这两类学生的回答说明,有些选择英语课程学生没有太多学习英语课程的内部动机,都可以归为“学习英语的内部动机不足”这一行列,约占调查对象的15.76%。但事实上他们却选择了英语课程的学习,问及原因,发现有的是受父母之命,有的迫于同伴选学英语课程给自己造成的压力,还有的认为通过英语八级考试对自己未来的就业非常重要,但又感觉英语反正不是自己的主课程,所以抱有无所谓的态度。这说明,这些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属于“工具性的、外在的、短期的被动动机”(廖英2005:88)虽然学习动机不足的学生所占比例不大,但是其消极的情绪和上课态度会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动机,还会影响小组讨论的效果等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这些动机不足的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首先是课堂教学。廖英(2005:88)认为,要提高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主要可以采取以下手段:(1)教师利用教学策略创造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兴趣的课堂。(2)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成为一个更积极的参与者,有助于他们明白提高英语交流的目的。(3)一篇有趣课文的使用也有助于提高课堂内学生的动机水平,重要的是充分利用这些讨论的话题, 帮助学生认识到即使他们不需要精通外语,但是外语及其文化的学习能增强对其他科目的理解和领悟。廖英这里提及的课堂教学手段确实是非常可行的。以北外专门用途英语学院为商学院学生开设的笔译课为例。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在翻译实践的选材方面力争做到丰富多彩,既有文学色彩比较浓的小说片段,又有写景和抒情的散文,还有比较实用的应用文,尤其是贴近其专业的商务文体,其中第一学期以小说、散文片段为主,引领学生欣赏中英文两种语言的美;在笔译课堂上,有意识地鼓励同学参与翻译讨论,努力让这些少数缺少学习英语动机的学生与动机比较强烈的同学一起讨论,从而使得前者能够受到后者的感染。一般如果每小组4~6人,会安排1~2两名动机不高的同学,以免产生相反的效果,即如果动机不高的学生多于动机高的学生,就会产生负面影响。总之,正如李明、仲伟合(2010)指出,这种翻译工作坊式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大量高强度翻译训练的平台,使学生通过“在翻译中学习翻译”、“在合作中学习翻译”、“在讨论中学习翻译”的方式,不断提高翻译能力和译者能力,并通过课内外的交互学习环境,去感悟、领会和把握翻译的真谛,为他们日后独立从事翻译活动、实施翻译项目、承接翻译任务打下基础。另外,教师力图在课堂上创造气氛,吸引同学的注意力。如根据翻译实践讲解的素材选取相关的幻灯片背景,有感情地朗读同学的译文,或请译文优秀的同学自己朗读译文,在英汉对比和翻译技巧讲解方面列举比较生动的例子。当然,为了让学生感到翻译在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还会列举一些往届同学工作中要从事翻译的实例,甚至会鼓励学生说翻译学好了,语言水平就会提高,那么无论以后从事何种专业的工作,都会受到重用。 其次是课堂之外。教师课下还采取一定的手段来调动其积极性。比如根据课堂观察发现英语学习动机不高的学生,然后课后联系个人进行谈心。在布置课下小组作业时有意识地将动机不高的学生分配到各个不同的小组,从而让动机高的学生对动机低的学生产生正面的影响。在反馈作业时对动机不高的学生的作业给予更多的正面评价,从而增强其英语学习的自信心,以此提高这部分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还可以布置个体课下完成一份作业,课堂上进行展示。在这一环节,教师有意识地分配一些机会给动机不足的学生。 三、学生的英语基础不均衡问题及其对策 根据调查,学生报考北外国际商学院、法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和中文学院时的目的不尽相同,有些学生完全是为了学习这些学院开设的专业课程,有些学生则看重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还能学习英语课程。招生的时候,学校和学院更多的是看重其综合成绩,不像英语专业在招生的时候对英语有一定的分数限制。另外,一些学生来自全国重点外国语学校,这些学生的英语基础很好,在听说读写方面都已经夯实了基础。一些学生是文科生,虽然不是来自外国语学校,但其英语基础也比较好。还有一些学生是理科生,其英语基础(尤其是口语)较文科生往往要逊色。另外一小部分学生是新疆和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其英语基础因其所在地区的中学教学质量较差而表现出与其他生源之间明显的英语水平差距。 针对学生基础不同的情况,在英语教学方面要作出适当的调整,制定一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策略: 第一,北外专门用途英语学院为国际商学院、法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和中文学院的一年级学生开设一学期的语音选修课,旨在帮助英语语音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修正语音。而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大多正是来自农村的文理科生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通过这一选修课,可以纠正学生的英语发音,从而缩小学生之间语音质量的差距。 第二,为提高学生词汇和语法水平,一、二年级的精读课重点放在词汇、语法和课文分析方面,对词汇的用法和语法进行复习和拓展,尤其配合课后练习复习词汇和语法知识。同时争取做到每学完一单元后就针对所学词汇、短语、语法和课文内容进行小测,主要包括单词听写、语段听写、用所给词汇和短语翻译句子、就课文内容写一篇100~150单词的记叙文或拓展性的议论文。这样可以帮助英语基础较差的同学提高其语言水平,尤其是提高词汇和语法运用的能力。同时通过听写还能够训练学生的听力水平,这样也进一步夯实基础好的学生的语言能力。当然,精读老师会建议程度好的同学自己课下加大阅读量。比如,现在使用的《现代大学英语》(杨立民主编)的每一单元都有两篇课文(A和B),课上只精讲课文A,鼓励学生(尤其是基础好的学生)自学课文B,遇到问题可以在课间或通过邮件寻求老师的帮助。这种授课策略和小测验形式还可以为二年级结束时参加全国英语专业四级考试打下基础,做好准备。 第三,其他课程也都采用循序渐进或灵活的教学方法。比如一年级的口语课开始时注重采取对话、讨论、报告的形式,二年级过渡到采取演讲课的形式(二年级上学期)和辩论课的形式(二年级下学期)。不管是何种形式,其话题从普通主题逐渐过渡到与各学院学生专业相结合的主题,如商务、法律、外交、中国文学与文化等。听力课方面,一年级是普通听力课,到二年级变成时事英语课。再以三年级的笔译课为例。上述各学院的笔译课不像很多院校的笔译教学那样将英译汉和汉译英分开教学,而是采取英汉互译同步进行、同一位教师授课的方式,且篇章的翻译以英汉对比与英汉互译技巧为基础。这样,通过语言的对比,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语法和句法运用能力,通过英汉篇章互译的同步进行,可以使学生在英译汉实践的同时记住原文的一些词汇和短语,这样在接下来同一文体的汉译英中尽量加以运用。 四、英语课程课时分配困难及学生课下学习英语的时间欠缺问题及对策 由于北外上述学院的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英语课程的设置基本上又和英语专业相似,这无疑会带来学习时间分配的问题。以北外商学院为例,四年的学习中专业课的课时总计达2088学时,英语课为1500学时左右,基本占专业课学时的一半,而北外英语专业的总学时数为2988学时。在对北外商学院最近一届三年级140名学生所做的“你认为英语和专业课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问题调查中,有56名同学认为“不合理”,有63名同学认为“不好说”,只有21名同学认为“合理”。在要求对“不合理”这一选项给出原因或解决办法时,学生的回答并不统一。有的认为英语课与专业课的学时分配应该相同,还有人认为要减少英语学时数,增加专业课程的学时数,还有的观点正好相反。针对这种众口难调的情况,北外专门用途英语学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尽量浓缩课程,教师在布置英语作业时也考虑到使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的前提下尽量减轻学生课下学习英语的负担。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尽量将英语课程开设得精而少,以英语技能的传授为主。北外专用英语学院适当减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中英语学时的比例,尤其是英语知识课课程的学时比例。具体说来,一年级只开设5门课,即精读、综合阅读、口语、听力和语音,如前文所讲,语音课程属于选修,而且只在一年级上学期开设,所以一年级的英语课程严格说来只有4门。二年级也只开设4门课,上学期为精读、公共演讲、写作和时事听力,下学期为精读、综合阅读、辩论和写作。三年级也开设4门课,上学期为高级英语、笔译、口译和英美概况,下学期为高级英语、笔译、口译和高级写作。大四上学期只开设高级阅读课和人文知识综合课,下学期只有一门阅读课,只在为学生参加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热身。从上述课程设置看,北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英语课相较于英语专业的英语课来说,浓缩了很多,尤其是像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英国社会、美国社会、普通语言学这些知识课程只能浓缩成一学期的课程,叫做人文知识综合课,每周2学时,由5名教师以讲座的形式分别讲授。而且三年级的精读课只有4学时,口笔译在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应该是三学期或四学期,在这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只有两学期。这样少而精的课程既使学生掌握了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应用技能,了解了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文化、社会、语言学等方面的知识,又能够保证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其专业课程的学习。同时,还鼓励对英语感兴趣、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己能够进行更多的课外英语阅读和翻译练笔。 第二,适当减少英语课下作业量。除英语学时需要作出科学的安排外,“专业+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各门英语课的课下学业负担不应向英语专业看齐,而应适当减少,既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学习他们的专业课程,又不至于因为英语作业太多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比如精读或高级英语课的语言点和练习以及就课文的讨论一般争取课上完成,笔译课的课下翻译作业长度较英语专业学生所作翻译实践的作业要短,如果英语专业学生课下的笔译作业篇幅为300~400单词或汉字,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笔译作业的篇幅则保持在250~300单词或汉字左右。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指出:笔译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具备笔头翻译的基本能力。通过介绍各类文体语言的特点、汉英两种语言的对比和分析以及各种不同文体的翻译方法,使学生掌握英汉双语翻译的基本理论,掌握英汉词语、长句及各种文体的翻译技巧和英汉互译的能力。要求译文比较准确、流畅,翻译速度达到每小时250~300字。按照这样的要求,如果说英语专业学生的课下笔译作业长度为300~400单词或汉字,其花费的时间大约是1~1.5小时。而复合型培养模式中的笔译作业是250~300单词或汉字,其花费的时间则至多应该是1小时,这样从理论上就节约出半小时以上,可用于专业课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编).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中国高校英语专业信息网,2000. [3]李明伟,仲伟合. 翻译工作坊教学探微[J]. 中国翻译,2010(4). [4]廖英. 外语学习动机与大学英语教学[J].高教论坛,2005(4). [5]彭萍. 对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中英语教学的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2012(7). [6]万猛,李晓辉. 跨国法律人才的培养——以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的实践为样本[J].中国大学教学,2009(10). [7]严辰松. 与时俱进,培养外语复合型人才[J]. 中国外语,2004(1). [8]Jakobovits, L.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 Psycholinguistic Analysis of the Issue [M]. Rowley, Mass: Newbury House, 1970. [9]Pintrich, P. R., & Schunk, D. H. Motivation in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M]. Ohio: Merrill, 1996. [责任编辑:陈立民]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