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大学生可持续发展择业能力的培养研究 |
范文 | 周永煌 [摘要]大学生面对就业难压力,在客观形势暂时难于改变的情况下,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主动求变,坦然面对现实,重新审视自己的优劣势,通过明晰择业观,明确职业追求,以职业目标为指引,培养可持续发展择业能力,积极提高综合素质,从而拓展择业机会,主动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实现顺利就业和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择业能力;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0)03-0140-03 时下,大学生就业难已然成为一种新常态。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省属地方师范院校,已有百年办学历史,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教师人才,但近年来,我校的师范生跟国内其他高校的师范生类似,他们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师范毕业生抱怨找工作难,而且这种悲观情绪已经扩散到低年级学生当中。那么师范毕业生就业难,其“难”点在哪?本文将结合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的就业问题,探究大学生可持续发展择业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师范生就业难问题原因分析 师范生就业难客观上是就业大环境和地方师院自身特点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现有人才供求关系下,用人单位仍是买方市场,毕业生数量与结构的供需矛盾突出,学生求职竞争激烈,待遇优厚的职位更是如此,原来相对稳定的教师职业也不能免受影响。近年来师范生就业的部分目标城市的教师编制基本饱和,出现不招收应届毕业生的情况,这就进一步减少了学生的择业机会。 师范生就业难主观上是学生择业的自我限制所致。很多学生入学时潜意识里常有“毕业后就回家乡工作,读师范专业就必须从事教师行业”这样的自我暗示。他们对专业与职业、择业与创业等问题的认知不深,择业的目标不明晰,走一步算一步,择业存在盲目从众倾向,很少考虑应聘岗位与自己职业追求的匹配问题。再有,部分学生的择业能力与自信心不够强,虽然意识到就业能力欠缺但又无能为力,缺乏有效提高素质的手段,所以他们的择业面窄,就业靠等,等着回家上岗考,而上岗考又要面临激烈的竞争,如此下来,唯有抱怨、焦虑。 笔者近几年所工作的师院非师范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更广,择业机会更多,这可能跟他们的就业方向自我限制较少相关。而师范毕业生虽然他们每年都会抱怨工作难找,但最终还是会有工作,尽管不一定是教师职业。所以,师范生就业难问题从某种程度上看是“伪命题”,对他们而言,就业难是难在找到一份令自己满意的工作。事实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受内外因素影响,有长短期之分。从长期来看,大学生就业难和结构性失业相关,主要受人才结构需求制约和国家政策、经济运行影响,人才结构需求短时间内缺乏弹性,改变需要较长时间。从短期来看,大学生就业难则和摩擦性失业相关,是暂时性的失业,弹性较大,毕业生可以通过一定时间的尝试,选择恰当的策略主动适应并找到工作。如此看来,每个人都有适应环境的能力,面对不可改变的客观条件,改变自己或许是另一种选择,剩下要做的是如何化被动为主动。人对环境的适应有两种方式,一是被动适应,一是主动求变。在人才市场供求关系一时难以改变的情况下,毕业生要更新观念,主动求变,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择业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 二、大学生可持续发展择业能力的培养路径 正所谓“思则变,变则通”,解决师范生就业难问题,要从引导师范生明晰择业观着手,以职业追求为指引,着力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就业能力,通过不断反思和实践演练,不断实现自我超越,提高综合素质,进而拓展择业机会,实现职业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择业能力的培养路径可用下图表示。 择业观是影响学生择业选择的深层因素,观念影响行为,学生对就业形势的判断、择业行为的做出都是择业观外化的结果。科学择业观的形成,可通过系统思考、深层反思、不断修正形成。择业能力是学生择业选择的基础,这种能力的培养可从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着手。择业机会是学生择业观念与时俱进和择业能力不断提高的结果,学生在不断的实践演练中提升能力素质,从而拓展择业途径。 三、大学生可持续发展择业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培養学生系统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择业主动性 系统是世界运行的基本方式,系统思维可帮助学生看清事物的本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学校要培养学生的系统思考能力,让学生学会通过不断反问自己“我的追求是什么?现实如何?我要怎么做?”这样的系统思考方式,加深对择业本质的认识。 要让学生明晰自己的职业追求。虽然许多学生知道专业不等同于职业,但现实行为又反映出他们潜意识里还是认为专业就是职业,比如大部分师范生认为他们读师范专业的择业目标理所当然是教师职业。这是他们内心的真正追求吗?事实上,这样的职业选择可能是他们父母的选择,或者是高考分数限制下的选择,仅有少数人是出于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大部分学生对专业与职业关系的认识模糊。专业学习是对学生择业能力的培养。当学生认为专业就是自己职业选择的唯一方向时,他们未来的择业选择面会变窄。而真正对学生择业起关键影响的是择业能力,这种择业能力的养成不仅仅来自专业学习,它形成的时间比专业学习要长,它的内涵比专业能力更丰富,既包括了专业能力,又涵盖了管理、沟通、创新等综合能力。因此,让学生澄清专业与职业的区别联系是必要的,这可以帮助他们明晰他们的职业追求,将择业能力的养成置于更宽广的时空来考察,放宽视野,从更高的角度看待自己未来的择业选择,明确择业目标,从而从更广的范围拓展能力素质。 要让学生认清择业现实的本质。当下学生要面对诸多残酷的事实,如就业竞争激烈,用人单位对应聘者能力要求高,一专多能的人才吃香等等。能力是他们择业成败的基础,对此学生要有清醒的认识,并且应该学会如何去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由此也引出一个能力培养与学历、证书获得之间的关系的问题。学历、各种证书是个人能力的一种体现,但不能囊括能力的所有内涵。学生学习的初衷是为了获得某种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以通过某种形式的考核为标志,并以学历和各种证书加以佐证。大学学习的本质是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学历和各种证书不是终极目标,学生的学习不应舍本逐末,停留在学历和学位证书的获得上,而要着力于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拓展与提升。对师范生而言,要掌握的不仅是教师职业的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更要掌握再学习的能力,获得更多可迁移性的技能。只有这样去面对严峻的现实、激烈的就业竞争,才有更多择业机会。 要提高学生择业发展的执行力。当明确追求,认清了现实,二者的差距也就明了,此时要做的是缩小所追求目标与现实的差距,这种差距是创造性张力。缩小差距有几种办法:一是降低职业追求,以缩小与现实的差距。一种是不降低职业追求,通过努力让现实与职业追求的差距缩小。一种是既降低职业追求,又努力改变现实以缩小二者的差距。现实情况是第一种办法最容易被采用,尤其是当职业目标不明确或不坚定时。在开展职业追求时,总有一些干扰因素在影响人的选择。大多数人都持有这两种观念之一:一种是认为自己无能为力,即缺乏争取到我们真心盼望的东西的能力。另一种是不配和不相称,即我们不配拥有我们真心盼望的东西。这种不配和不相称感,是情感张力的作用。这种情感张力对创造性张力的作用方式可以借助下图加以理解。 创造性张力驱使求职者采取实现职业追求的行动,但行动的结果很多时候并不马上显现,会有所“延迟”,即因果的联系不一定出现在同一时空,这种“延迟”可能会让人觉得自己的行动没有意义。倘若学生没有对职业追求坚定的意志力,面对付出还没有收获的结果时会出现沮丧、失望的情绪,这时情感张力就起作用了:沮丧情绪的弥漫会促使其采取降低职业追求以缓解内心的压力。这种情感张力往往让人放弃正在采用的正确的路径和方法,所以,很多时候执行力会决定成败。大学生应多一份坚持,将目光放长远,少一些急功近利,希望可能就在路的拐弯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可持续发展择业能力的培养,要从学会系统思考开始,与另一个自己展开对话,明晰自己内心的职业愿景,分析现实状况,将职业与专业学习以及能力培养与学历获得置于更宽广的时空进行思考,重新审视自己的心智模式,有自我超越的意志力,才能在实现职业愿景的行动中坚定不移,保持创造性张力,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能力素质。 (二)培养学生规划职业和创新创业的能力,拓宽学生的择业范围 在迅速变化的现代社会里,人一生中可能要经历几份职业,从一而终的职业生涯可能一去不复返,即使是比较稳定的教师行业。教师这个职业可能不会消失,但教师工作的形式将有很大改变,未来对教师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能力停滞不前的教师将被淘汰出局。所以,择业的过程,是择业者能力不断自我提高的过程。找到工作不应该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是一个新的自我提升的平台。大学生要做的是学会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不仅是在现有工作岗位上保持不断学习的活力,让自己的职业得到发展,还要培养工作变换的适应能力和创造再择业机会的能力。对此,学校可为学生提供的帮助是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创业教育。 要增强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获得感。学校要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改革,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学质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帮助学生明晰职业愿景,这是学生职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职业愿景的人,他的职业发展就没有方向,也无从规划实现他职业目标的路径,职业发展只是走一步看一步。二是培养学生职业选择的能力。人生在每个十字路口,总会面临不同道路的选择,掌握判断选择的能力,会让自己的选择从容不迫。三是要教授具体的职业选择和发展方法,如职业信息收集和分析筛选的方法,沟通和面试的技巧以及职业礼仪等。 要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拓宽学生的职业发展视野。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教育也是分不开的,创新创业是职业生涯发展的一种形式,又不同于一般的职业发展。创业体现在“创”字上,是一种创新的能力,在继承他人成果基础上的创新是创业,创新出别人没有的成果也是创业。创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创造力。创业也不应有刻板印象,一谈创业,立马想到就是开个店,办个公司,这些仅是创业的形式之一。在工作岗位上闯出一片新天地,让事业更上一层楼,这也是创业。对师范生而言,创业教育也必不可少,掌握创业技能,不仅可以拓宽他们的择业面,也可以让他们以后在工作岗位上学会创新。师范与教育分不开,从事教育工作可以有多种形式,到学校工作是做教育工作,开办家教中心也是从事教育工作,师范专业与教师行业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面对激烈的竞争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进学校从事教师工作,思路决定出路,思维的转变或许会创造出新局面。面对就业压力,另寻出路未尝不是一种选择。 (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择业竞爭力 管理学家圣吉认为,修炼学习力的每一项活动都可以分为三个不同层次:实践演练、原则理念、精神实质。实践演练是你做的事,是你集中时间和精力从事的活动。观念的指导意义需要通过实践体现,能力的培养要在实践中养成。如何在实践中演练?现代社会个人的成就离不开与外界的交流,只有抱着开放的心态,与人精诚合作,勇于接受新事物,善于利用资源,才能提升能力,把握成功机遇。 要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马云时下被国人视为创业的典范,他不仅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想,也为无数人搭建了实现创业梦想的平台,他的事业改变了无数人的生活方式。马云的成功是他个人的成功吗?诚然,马云的成功有他自身的因素,但倘若没有一个强大的团队,马云的成就也不可能达到今天的高度。团队协作精神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也是个人成功的基础。两耳不闻窗外事,只会让自己的路越走越窄。师范生学会与人沟通合作尤为重要,因为他们倘若未来从事教师职业,就需要与学生、同事打交道,倘若不从事教师工作,选择创业,更需要有创业团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可以借助别人的评价和帮助,反思自己,比较得失,让自己不陷入当局者迷的困境,还可以积累职业发展的资源,如人际关系、有效的思考方式、机会等。 要让学生学会利用校内外资源,在实践中提升素质。职业指导课程和创业科研立项实践活动,是师范生可利用的资源。虽然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存在如职业生涯规划主要是理论教学,实践较少,创业教育薄弱,可为学生提供的创业实践机会少等问题,但是学生如果能认真对待这些课程的学习,仍可获得帮助。学校进一步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创业教育,可从增加实践活动着力,利用校内外资源,打造学生能力发展的多维平台,如举办职业模拟面试,邀请外部人员来校开讲座,进行创业指导,还可以利用校外资源,同企业合作,指导学生开展创业活动。学生也可以利用自己掌握的校外资源,提升能力,让现实与职业梦想缩小距离。 四、结语 就业难是大学生要面对的客观形势,不仅师范生就业难,非师范生同样也存在这个问题,大学毕业生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主动求变,改变不了世界就改变自己。面对浮躁的社会,不如让自己静下心,少些急功近利,多点用心努力。打铁还需自身硬,当自己的能力得到不断发展,可选的择业机会将越来越多,职业发展的路径也将变得更为宽广。 [责任编辑:庞丹丹]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