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 |
范文 | 杨效泉 曾蓓蕾 白炳贵 摘 ? ?要: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劳动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加强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时代价值。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提出了新的期望与要求。加强对劳动价值的宣传引导,构建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拓宽劳动教育的实践载体,树立“五育”并举的新时代教育观,全面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劳动教育;时代价值;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4-0043-02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历来是党和国家坚持的教育方针。高校作为学生完成学业、走向职场前的最后一站,是大学生锻炼实践、学以致用的试验田,也是党和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正是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劳动观念、增强劳动能力的关键时期。然而在具体实践中,大学生劳动教育依然存在被弱化、淡化和边缘化的情况,大学生劳动教育理念与实践疏离、分离甚至背离的现象时有发生。 当前,中国社会已经迈入新时代,社会劳动形态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大学生劳动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值此时代变革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于2020年3月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 教育的意见》,充分肯定了劳动教育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意义,重新确立了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并对如何加强新时代学生劳动教育进行了顶层规划与全面部署。鉴于此,高校应当立足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更加准确地把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在创新劳动教育形式、丰富劳动教育内涵等方面多下功夫,将劳动教育纳入大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劳动教育新路径。 一、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状解析 (一)社会对劳动观念的引导不力 受制于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依然存在着对劳动价值片面的、错误的理解,似乎一提“劳动”二字就是扛着锄头去田地干活,或者戴着安全帽到工地搬砖,将“劳动”与“体力劳动”画等号,甚至认为“体力劳动”是低级的。并且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消费文化、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抬头,劳动价值得不到肯定,劳动观念亟待正确引导。 (二)家庭对劳动习惯的培养缺失 现下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普遍是在家长的呵护和溺爱中长大,享受着日益优越的物质条件,却极少承担家庭劳动与责任。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导致孩子在家里难有劳动机会,渐渐养成了养尊处优、娇生惯养、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性[1],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薄弱,劳动自觉和劳动精神缺失,劳动习惯亟待着重培养。 (三)高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不足 高校普遍存在着“重智轻劳”的问题,即没有把德、智、体、美、劳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进行设计,没有给予劳动教育相应的地位,在师资保障、课程体系、评价标准等方面都忽视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言:“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高等教育也陷入了狭隘的学科训练和应试教育的怪圈,劳动教育亟待高度重视。 二、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 (一)践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马克思提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并在此观点基础上构建起“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在国家教育大纲、教育文件和学校课程中都有相应体现[2];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并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在新时代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劳动教育,无疑是深入践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耕读传家”“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等名言古训,深刻印证了勤劳是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传统美德[3],崇尚勤劳致富是中华民族的一贯主张。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表示:“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2015年4月,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全社会都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全社会都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极大凸显了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深刻阐释了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在新时代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劳动教育,无疑是高校贯彻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三)实现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就已提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随着时代变迁,劳动教育渐渐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被边缘化[4],并没有享受与其他“四育”并举的平等地位,而是作为一种实践性质的辅助型教学手段被纳入德育和智育的范畴。实际上对于大学生而言,加强劳动教育不仅非常必要,而且迫在眉睫,“纸上谈兵”“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例子比比皆是。也正是因为劳动教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党和国家才再次把劳动教育纳入我国教育方针,重新构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完整教育体系。 三、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實践路径 (一)鼎新观念,不断加深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 众所周知,思想对于行动具有无可替代的先导作用,因此高校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提高对劳动教育重要性的认知,充分意识到劳动教育对于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意义,形成“以劳树 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的价值共识,将对劳动教育的重视体现在学校规章制度中,将“劳育”提高到与其他“四育”同等高度,彻底改变以往只重视“智育”而忽视“劳育”的陈旧育人观,牢固树立“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教育观。 (二)宣传教育,切实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引导力度 要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真正取得成效,而劳动教育正是一种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教育途径。高校要借助劳动节、雷锋月等重要节假日开展以劳动为主题宣传教育,通过邀请劳动模范、杰出校友等人群结合自身学习和工作经历,以主题讲座、学术论坛等形式开展劳动理论宣讲,向大学生深入解读劳动精神、工匠精神[5],着重引导大学生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情感认知,树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劳动教育方面的主观能动性,让劳动观念入心入脑。 (三)顶层设计,科学构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 高校要在课程设置上将劳动教育纳入大学生必修课程之一,赋予劳动教育应有的地位,給予劳动教育课必要的师资、经费和课时保障,让劳动教育真正回归到高校课堂,从数量上保证劳动教育的开展;要组织相关专家学者编撰具有学校特色、契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劳动教育教材,制订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明确教学标准和实践教学比重,从质量上提升劳动教育课程的内涵。此外,高校还要深挖各类专业课程的劳动教育资源,尤其是要注重将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将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以及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纳入劳动教育教学体系,突破原有狭窄的劳动教育课程桎梏,以“体力劳动为主、脑力劳动为辅”,从而构建一套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四)注重体验,有力搭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平台 实践是认知的来源,亦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上战场不知奔波苦,不下田野不知耕种累,要想真正加强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劳动技能,需要通过大量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来实现。高校要以现有的新生军训、社会实践、社会实习等项目为载体,不断完善实习实训项目。高校要深化校企合作、学城联动,充分利用学校乃至所在地丰富的产教融合和课外实践资源,不断拓展和打造新的劳动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广的实践平台和更多的劳动机会,形成校内外相互促进的劳动教育新模式,让学生在体验中真正树立劳动意识,在实践中切实锻炼劳动技能。 参考文献: [1]李姣.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意义与路径研究[J].吉林教育,2019,(38). [2]程德慧.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论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9,(6). [3]才忠喜.高校学生劳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5). [4]周兴旺.重振劳动教育具有伟大的时代意义[N].劳动午报,2018-09-14. [5]冯刚,刘文博.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9,(12). 编辑∕陈晶 作者简介:杨效泉(1989—),男,福建福清人,温州大学发展规划处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政教育。 基金项目: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课题“大学生三下乡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路径研究”(20JDSZ3157);2019年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劳动教育融入大学教育的基本路径研究”(Y201942561);2020年度温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新时代温州人精神的高校育人实证研究”(20wsk06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