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如何对待农村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沉默现象 |
范文 | 裴静娟 【摘 要】 “沉默”是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广大教师对此不应该持完全否定或批评的态度,而应该正确理解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不同类型的沉默现象,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打破课堂上的“沉默”, 让课堂充满活力,以提高我国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关键词】 英语课堂 沉默 原因 改革 教学质量 在广大农村中学,沉默现象在英语课堂中较为普遍。 沉默现象有时候是短暂的,有时是长时间的。事实上,沉默并不意味着教学的失败。但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沉默,允许沉默存在。我们也要耐心地等待着学生从“沉默”中“爆发”。 1. 沉默现象 1.1短暂沉默 当短暂沉默发生时,也可能是学生正在积极地进行思考。他们虽然什么也没有说,但是他们的大脑正在积极地进行思考。我们最好不要打断学生,我们应该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这种沉默在课堂教学中非常常见。如果我们处理不当,学生将不再积极思考。他们认为老师自己会解答问题,从而学生就会失去锻炼思考的机会。 1.2绝对沉默 这种现象的出现通常是由老师引起的,因为我们老师没有充分考虑到现实情况和学生的实际,而出了难题,导致大部分学生解答不了,这就出现了绝对沉默。 1.3长时间的沉默 学生已经形成了一种沉默的习惯。在每一节课中都会有沉默现象。老师和学生都已经习惯了这种现象的存在。如果我们依然忽视它的存在,那我们将会真的处于被动地位。 2. 沉默的原因 经过研究发现沉默发生的原因远比我们表面看到的复杂的多。心理、民族特点和传统观念等都对沉默的发生起到重要影响。 2.1传统观念 在农村,普遍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课文时,学生保持"沉默"是对老师的尊敬。如果有谁敢不遵从这种观念,就被认为是坏学生。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学生把教室看作是老师传授知识、学生听老师讲授知识的地方。很少有学生会在课堂上打断老师讲课或怀疑老师的观点。 2.2焦虑 对学生而言,焦虑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当使用一门外国语言时,焦虑与学生的知识贫乏会有关系;焦虑还与内向的性格、老师的期望、成就感等等有关系。 2.3缺乏语言知识 基础知识不牢固,不仅不利于英语学习的持续发展,也会对培养运用能力不利,所以在中小学要重视对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小学英语教学必须让学生扎实掌握语言知识。许多成绩优异的学生进入县城中学就读,导致农村中学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 3. 处理沉默的方法 教师要努力做到让学生“享受讨论”,而不是遭到讨论的惩罚。当然我们还应该鼓励积极沉默,打破消极沉默。虽然我们允许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沉默,但如果长期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差异的扩大。因此我们应该想办法让更多的学生有兴趣说,有胆量说,有内容说,减少英语课堂消极沉默现象。 3.1从“沉默”中来,到“沉默”中去——给学生亲近感 老师首先要能够亲切地和学生交谈。“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现在大多数农村中学生都是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缺少交流,性格较内向。老师要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做学生的朋友。 3.2 “勇敢点,我们相信你”——给学生安全感 这句话对农村中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他们总是担心自己答的答案不够准确,害怕其他同学的嘲笑。因此有必要创造一个安全的问题环境,让学生能够平静而坦然地对待,积极的思考并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 3.3 “这个答案很精彩,你太棒了!”——让学生有成就感 关键时刻对学生的进步,独特的表现,哪怕是极小的进步,老师都应给予及时的肯定。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沉默从英语课堂中消失。 4. 结束语 解决问题总要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事事、时时一帆风顺。面对较难的问题,学生沉默不等于学生不会。他们也许是考虑不够周全,所以缺乏自信,也许是在等待其他同学的发言给他们启示。我们要勇敢地面对学生的沉默。用教师自身丰富的学识素养去感染学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积极的语言引导,帮助学生走出学习的困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沉默中爆发,让课堂教学因沉默而精彩。 [1] 陈诗颖. 正确解读课堂教学中的沉默现象,提高中小学英语教学质量[J].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3(12). [2] 杨雪燕. 外语教师课堂策略研究状况与意义[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3(01). [3] 徐武汉. 怎样对待课堂教学中的“沉默”现象[J]. 江苏教育, 2003(02). [4] 杨涌泉. 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分析与对策[J].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 2006(0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