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外国语学校教学经验分享
范文

    阅读教学及阅读能力培养

    朱善萍: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外语教学的重中之重。我们先围绕英语阅读教学各抒己见。

    首先,培养阅读能力需要打好学生的英语词汇基础,使他们理解基本的句子结构,并能对长句进行剖析和理解。支撑学生对阅读材料达到精确理解的前提是思维能力的构建,包括分析、综合、抽象、聚合、分类等,以及迅速获取信息线索的能力。因此,学生首先需要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张姬红:是的,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如何阅读。

    朱善萍:其次,要关注阅读的量和质的问题。教师要让学生们阅读一定适合的、有趣的、现代与经典并行的材料,包括各种系列读物、英文报刊等。同时,教师还需要挑选语言美、逻辑美、思想美的内容。此外,阅读各种不同文体的素材也很重要。

    张姬红:朱老师说得很到位,让学生读什么很重要。我将结合文学阅读来介绍一下我们学校的阅读教学。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从2009年开始,我们进行了文学阅读的实践研究。接下来我会从What、Why及How三个问题入手,对我们学校的文学阅读教学作一个整体的介绍。

    1. What?读什么?学生们的阅读材料包括:英语儿童诗歌;选编自英国学生学习母语的阅读材料《牛津阅读树》的《典范英语》第4—6级的部分作品以及《典范英语》第7—9级的所有作品。

    2. Why?为什么读这些作品?以《典范英语》为例,这套书来自英国,篇章作者均为著名作家,且内容生动、语言地道,适合不同层级的英语学习者。《典范英语》关注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塑造,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素养为目标。此外,青春期前后的学生的阅读兴趣发展正处于故事期和文学期。《典范英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选编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通过学习这些生动有趣又极富内涵的作品,学生在语言和心智两方面都会得到发展。

    3. How?如何实施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我校英语教研组的具体做法是:构建完备的阅读体系,设计连贯的教学流程,建立多元的展示平台。

    就如何实施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三个步骤,下面我将进行具体介绍。

    我校首先做的是:构建完备的阅读体系。初中三年,教研组根据学生认知和语言能力的发展规律,为学生构建了完备的阅读体系。具体如下:感知阶段的时间是七年级第一学期,学生主要在每周阅读1—2课时的儿童诗歌和《典范英语》4—6级部分作品;精读阶段的时间是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至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学生以每册3—4课时的进度阅读《典范英语》7—8级作品;泛读阶段的时间是八年级暑假至九年级第二学期初,学生以每册2—3课时的进度阅读《典范英语》9级作品。

    同时,教研组确定了三个阅读阶段相对适切的文学阅读目标。感知阶段的目标是激发阅读兴趣,初步体验语言美感;精读阶段的目标是保持阅读兴趣,形成一定的阅读策略,分享阅读体验并产生理解性输出;泛读阶段的目标是形成自主阅读习惯,获得精神成长的指导和动力,并对作品进行分享或再创造。

    构建完备的阅读体系后,我们会设计连贯的教学流程。根据三個阶段的阅读教学目标,教师们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设计了各具特色的阅读教学活动(感知阶段和精读阶段活动示例见图1和图2)。以精读阶段为例,课前活动有:画好词好句,猜词性,注明动词原形、词性,给词汇和发音归类等;课中活动有:梳理故事脉络、分享生活经验,分析人物个性、欣赏语言美感,思考故事结局、展开深度讨论等。课后活动有:分角色朗读,摘抄好词佳句并分享,仿写、改写、续写故事,撰写剧本并表演,撰写读书报告等。

    

    

    此外,学校和教研组为文学阅读搭建了各种展示平台,如英语诗歌朗诵、典范故事诵读、“我爱记单词”活动、“我们爱阅读”主题演讲、《典范英语》剧本表演、《典范英语》创意封面设计、文学阅读知识竞赛、读后感征文、现场笔译比赛等。

    实施文学阅读教学后,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还坚持每天阅读《典范英语》。很多学生的词汇量至少比其他同年级学生多出2500词,阅读能力基本达到普通高中高二甚至高三的水平,在演讲、写作及表演方面也表现出极强的能力。以表演为例,学生从不会演到会演,从不自信的表演到很自信的表演,从简单的表演到有创造力的表演,剧本表演能力逐级攀升。我们教研组也在思考:如何在文学阅读实践中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何在主题式教学下使《典范英语》的故事更好地发挥作用?此外,我们也在思考如何在学校相对成熟的校本课程体系下继续进行课程研发,实现语篇类型多元化等问题。

    刘娟:我们学校也是使用《典范英语》做分级阅读教学的,您介绍的经验非常有帮助。我校也非常重视提升阅读素养。从教学的角度来说,我们认为还应该为学生提供尽量丰富的阅读资源和阅读体验。

    首先从课程设置上看,除了基于教材的篇章阅读、分级阅读,以及很多学校都会补充的报刊阅读、在线阅读等,我校还充分利用外教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文学阅读、科学阅读等课程。其中英语文学阅读课,是在英语基础课程和《典范英语》等分级阅读课程之外又增加的一项英语文学名著阅读课程。与分级阅读除了有长度和难度上的区别外,更主要的是课程实施相对来说比较贴近国外中学的英语课,也是由外教来教授的。我校初中学段的外教课的课时是与中教英语课的课时持平甚至更多的。课上的学习内容主要是引进的美国中学的文学、数学、科学课程等,并结合我校学生学情进行了适当调整。如英语科学课程,是请加拿大合作中学派出的懂中文的外教跟我校理、化、生学科教师合作开发的。文学阅读课则补充了以往我们外语教学中容易缺失的一个环节,即全本小说阅读。学生在外教的指导下,花几个月乃至整个学期的时间来读完一本书。此外,学习的方式也是比较西式的,课上主要以讨论为主,使用各种graphic organizer,有时会让学生自己画出来人物分析、情节分析,等等。

    设计这些课程的目的,一是希望我们的中、外教课程能形成一种有益的互补,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二是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因为到了中学阶段,不管是母语还是外语阅读都应该适当增加一些比较学术或专业方面的内容;三是以阅读为切入点,来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英语的听、说、读、写等技能,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在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文化意识及情感层面都能有所收获。

    另外,我们还重视在课外为学生提供分享和交流阅读经验和思考的平台。例如,每年一次的外语节,以“Classics Without Borders——品味名著,传播经典”为主题,让学生对前一阶段所阅读的英语经典文学名著进行分析和总结,并通过板报设计、演讲比赛、制作微视频、戏剧展演等不同方式进行演绎和呈现,从而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交流和分享。特别是在外语节嘉年华的中学生游行环节,学生们以班级为单位,以各班正在阅读的经典文学名著或经典章节为主题,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班牌和展板、进行装扮和队列设计,伴随着全英语的主题解说词进行表演。看完了轮番上演的各国经典名著的华彩桥段后,学生还可以在之后的游园会环节到自己感兴趣的书籍的展台区参加各种活动,通过回答问题、朗读片段、现场role-play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去检验或进一步加深对该书的理解。

    还有平时的mind map展示、每月一次的group presentation、reading club等等,通过这些阅读相关的课内外活动,我们希望将英语文学阅读不仅变成一种习惯,而且发展成一种传统、一场盛宴,丰富学生阅读和分享阅读的形式和体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活动

    朱善萍:如何在课堂上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我认为,英语课堂中的提问非常重要,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最方便的工具。教师要注意避免太多的factual questions,尽量问学生更多的thought-provoking questions。很多古代哲人的谈话录、思想录以及《论语》等都是以谈话、问答或者内心自省为基础形式的,因此我一直很注重课堂英语提问的质量及内涵。英语教育工作者和教师应该深入研究课堂话语的流淌过程和思维的涌动与发展。

    代亮: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获得成功、取得成就的过程。教师的讲解再精彩,也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维学习过程。课堂教学本质的外显形式是交流和活动;课堂教学本质的内在核心是学科思维的培养和启迪。教师教学的艺术是用“导”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

    教师如何在课堂上通过教学活动从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水平?我认为,关键是要从彻底转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方法入手,研究并落实如何让学生学会、会学、乐学、创造性地学,从有效学习走向高效学习。教师目标清晰且深入地设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同时,学生必须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以独学、对学、群学为学习途径,主动参与课堂的各个环节,将学习过程可视化。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对思维品质进行了三个级别的水平划分,并按照观察与比较、分析与推断、归纳与建构、批判与创新四个层面作了具体的内容描述。我校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一直努力尝试通过对某一主题的深度探讨和任务型活动,让学生经过独学、对学、群学,解构、再构语篇内容,在读后对语篇内容进行更准确的理解、内化,把所读内容像乐高玩具一样“组装”起来,再融入学生自己的思考,从而实现对输入内容的迁移和创新,从《课标》所描述的四个层面多维度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试举一例说明如何在课堂上通过具体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文本见图3。本文是一则新闻报道,文章从记者、投资人、参与者、公众的不同视角介绍了科研项目Biosphere 2。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整理与分类信息的思维能力。学生在阅读后,通过独学、对学、群学,从About Biosphere 2、About the project、About the crew、About the opinions四个方面辨识语言形式和语篇结构,对文本信息进行了提取、分类、整理、归类。通过学生设计的思维导图(见图4)可以看出,在重组信息的过程中,学生除了需要调动必备的分类思维,还得反复研读文本,从不同段落提取某一个类别中有效的支撑信息。

    其中,在About the project方面,学生提取的信息分别来自第一、二、三段;在About the opinions方面,学生提取的信息分别来自crew(a brave new step)、mainstream scientists(a certain ridicule)和critics(theme park)。基于不同的观点,学生在整理归纳过程中提出了很多明显经过深层思维过程后的问题,如:不同观点背后的支撑材料是什么?提出这种观点的出发点是什么?项目投资人的观点是什么?项目的目的是否如评论家的观点那样是为了通过门票盈利,还是说盈利只是目的之一?文章第三段提到投資人已经在做十多个类似项目,Biosphere 2只是其中之一,那他的投资目的是否值得怀疑呢?记者有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吗?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在本节阅读课上,学生的思维活动真实地发生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了概念建构、判断和推理等心智活动,能够不断分析和评价语篇所承载的观点、态度、情感和意图。

    再举一例进行说明。图5也是一则新闻报道体裁的阅读文本,介绍了一次mouldy jellies艺术展出中发生的误会。同前一篇文本类似,学生通过事件中所涉及的各个人物视角对语篇内容从展品本身、艺术作品创作者、事件、发言人的态度等方面进行梳理,观察语言与文化现象,在梳理文本信息的同时激发了许多思维活动。

    例如,发言人认为此次事件是一个genuine mistake,那么该如何理解“genuine”?此外,学生也提出了许多问题,如:刻意摆放(in an arc)在展馆的餐盘及餐盘上的果冻怎么会被误认为是残食?是不是长霉后的果冻散发出的味道太大,清洁工有意为之?艺术作品创作者是否应该对这次误会承担责任?如果像发言人所说,在展品前摆放展品介绍说明是否就会避免此次事件的发生?这是否是艺术?艺术是否体现的只是美好事物?学生的问题体现出其思维的批判性正在发生。学生在群学讨论中提出质疑以及他们求证的态度和行为均说明他们没有盲目接受某种观点,而是在阅读中不断求证。

    教师的教学重点是在本篇阅读后培养和训练学生将提取和整理出来的信息按新闻报道的倒三角模式重组,重组成果见图6。在语篇结构方面,学生在第一、二段对整个事件发生的经过进行了描述,对事件发生后艺术作品创作者及发言人的观点、态度进行了描写;在第三段陈述了自己对待艺术的态度。在语言运用方面,学生利用阅读后所获取的信息及之前所学的单词、短语和句型等(如odd、could have served well as、leaving…bewildered、face a painful showdown、take a full responsibility for、had a sign been put...),进行了准确、多样、丰富且富有逻辑的信息传递。在陈述自我观点时,这个学生引用了乔布斯的话,可见他在写作前还搜集了资料。大家可能注意到了图片右下角的水印,这是学生在互联网社交平台上进行的一次作品展示,这种方式让全年级同学可以对作品点赞,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读后创作作品的热情。同时,从产出内容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什么是艺术的思考也不墨守成规,而是敢于想象。由此可见,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也得到了提高。

    

    

    我校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一直努力探索在课堂上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发现,学生通过独学、对学、群学,在阅读后将语篇内容进行结构和内容的再构,并将重组后的信息可视化,不仅可以训练思维,同时可以激发思维,具有一定的可操作价值。这样的阅读教学尝试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推断、归纳、建构、辨识、评价、创新等思维方式,增强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提高思维品质。

    刘娟:代老师分享的活动设计与我校的活动设计有一些相似之处,在此我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我校的做法。我们对阅读活动的设计不局限于课时,有时甚至会跨单元。例如,《剑桥英语(青少版)》第二册包含关于健康生活、环境、能源和居住等话题的单元。在学完相关单元之后,我们会发布一个相对大型的任务: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为我校周边设计一个新型社区。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学生不仅需要将所学内容进行整合,还要发散思维,自行查阅资料,讨论设计方案,再通过手绘、PS设计和文案撰写来制作PPT、海报甚至是宣传片,最后进行展示,并评选出最佳设计。这一系列的活动,包括最后的评选过程,都是在为学生创设语言情境,激发学习需求,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言能力。特色课程及综合实践类活动

    朱善萍:大家的分享都非常有启发性。我们生活在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全球化的时代;一个信息爆炸、人工智能的时代;一个“互联网+”的时代;一个“快鱼吃慢鱼”的飞速发展时代;一个跨学科融合的时代;一个空间科学与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注意足量输入和跨学科融合等。同时,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使输入渠道的多样化成为可能,通过电影、歌曲、报刊、诗歌、广告、演讲等形式,我们可以获取到丰富的内容信息。总之要学好语言,多渠道输入非常重要。 各位老师,你们的学校开设了哪些特色课程或综合实践类活动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张姬红:这些年我校英语教研组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从学校的育人目标和特色发展出发,重视学生的英语学科基础和发展需求,依托对英语学科价值的理解(即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基本形成了校本化的初中英语课程体系,包含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三大部分。其中,我校的选择性必修课程包含以下几种具体课程。

    1. 文学阅读课程:必修课程是以侧重工具性的人教版《英语》(Go for it!)教材文本为主的课程,而初中生需要滋养他们成长的文学阅读课程。根据克拉申的“i+1”原则,我们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能夠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语言原汁原味且富有美感的《典范英语》作为文学阅读的主教材来开设文学阅读课程。学生对教材中的故事进行集中学习,平均每周1课时,具体授课内容如前所述。

    2. 报刊阅读课程:阅读报刊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活动,能够阅读英语报刊也是学生的必备能力之一。因此我们开设了报刊阅读课程,让学生开阔视野,阅读各种题材的文章,如时事新闻、前沿科技、海内外中学生活、趣味故事、文学名著节选及文体专题报道等。学生每周阅读1课时。

    3. 小语种课程:作为外国语学校,我校重视小语种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到目前为止,我校开设了德语、西班牙语和法语三门课程。学生在七、八年级必选其中一门,每周学习1课时。小语种为学生在高中或大学阶段的学习(如高中进入德语班,高中毕业后去德语、法语或西班牙语国家留学)培养了兴趣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目前我校的选修课程主要分为五类:基础类、知识类、技能类、赏析类和文化类。

    其中基础类课程[人教版《英语》(Go for it!)教材]为英语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开设,主要目标是夯实基础。该课程以备课组为单位,制定符合学生能力的教学目标,编制配套的课堂资料。

    知识类课程(语言类和非语言类)的主要目标是拓展知识,目标群体是对某一领域知识感兴趣的学生,包括:小语种课程,如“德语之家”“快乐德语”等;综合知识,如“趣味科技英语”“英语阅读中的中国人名”等。

    技能类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提升某方面的技能,包括:口语,如“英语口语”“Practice Makes Perfect”“品经典美剧、练地道口语”等;演讲,如“英语演讲与辩论”等;阅读,如“让英语阅读成为一种习惯”“Reading for information课外阅读拓展和写作”等。

    赏析类课程的主要目标是提升学生对艺术作品的赏析能力,包括:诗歌类,如英语儿童诗歌、英文短诗及经典微视频赏析等;影视类,如世界优秀纪录片、经典欧美电影赏析、美剧《小谢尔顿》赏析以及探讨电影中的人物等;歌曲类,如英语歌曲欣赏、听音乐学英语等;戏剧类,如ReadersTheater等;其他类,如时文欣赏、《疯狂英语》赏析等。

    文化类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在拓展异国文化知识的同时增强文化意识,包括: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如“走近美利坚”“小短文、大哲理”“咖啡知识与制作”等;了解非英语国家文化,如“西班牙掠影”“交际西语”“拉美文化”等,以及中国文化课程。

    为顺利实施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教师们经探索实践总结了有效做法,也因此形成了我校拓展性课程的特征,如自编或选择系列化教材,重视以学生为主体、设计项目化任务及注重相应的成果产出,侧重形成性评价等。

    赵大莉:在多渠道输入方面,我校注重以社团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比如模拟联合国、英语戏剧社、“电影模仿show”等。以上社团也开发了相应的校本课程。另外,我校每年的外语文化艺术节也是学生展示自己语言水平的大舞台。

    代亮:我校提出了“英语+”的学科发展思路。力求通过横向的“英语+其他外语语种发展”以及纵向的“英语+学科深度融合”,开发特色课程和综合实践类活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语言输入渠道,创设具有外国语学校特色的语言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的个性化发展。

    特色课程方面,我校坚持“专业授课+校内教研+校本教材研发”的发展思路,开设了“未来课程”“博雅课程”“能量课程”三类选修课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校从校外专门机构引进了10门选修课程,使课程在实施、检测与评价等方面得到有力保障。目前,我校涉及外语学习的特色课程共有7项,分别是:模拟联合国课程、美国学术十项全能中国赛(USAD CHINA)课程、美国学术五项全能中国赛(USAP CHINA)课程、国际理解课程、高中生学术素养培养课程(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课程)、蓝思分级阅读课程Scholastic Guided Reading Program及德语课程。下面我以其中两项作具体介绍。

    模拟联合国课程:学生每周上2节选修课并在周末参加线上直播课,学习模联代表所需的自我修养,进行国家分析、精选议题分析,并就关系复杂的国家代表见面时如何摆脱尴尬以及人口较少的国家如何提升话语权等专题进行研究学习。并通过参与校际模拟联合国、模联社团会议及哈佛大学模联、乔治敦大学北美模联等国际会议,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作为世界公民的参与意识及素养。在我校模联社团成员的精心筹备下,“2018乔治敦大学北美模联(中国会)特训营”在我校成功举办。

    高中生学术素养培养课程(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课程):为了提高我校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搜集、整理文献,设计研究过程,团队合作解决问题,论文写作以及展示研究成果的能力,我校正着力研究并计划实施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课程,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术素养,增进自我认知,为未来的进一步学习赋能。此课程的主要形式是:每个课题以2—3人为一组,在初期要求学生互相作自我介绍、找到合作伙伴并确定Leader。Leader管理课题进展,调節队员情绪,解决具体问题。导师、队员形成学习共同体,并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学术严谨和学术诚信。课题由导师和学生共同建构,导师引导学生完成论文写作,并通过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对课题研究进行评比、发表成果。

    除以上特色课程之外,我们也正在或即将开展各项“英语+”综合实践类活动。例如,我校几位学生凭借出色的语言水平和音乐素养赴瑞士迪森帝斯修道院高级寄宿中学参加该校合唱团的年度巡演,在提升音乐造诣的同时,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龄人交流各自国家的文化及学校生活,实现跨越国界的音乐共享。

    刘娟:我校在小学学段通过英语教研组与其他科任教研组联合教研的形式,开发了双语实践课校本课程,由英语教师或科任教师执教,采取双师课堂的形式授课,课程包括:双语科学、双语数学、双语美术、双语沙画和双语体育等。我校初中学段的英语、数学和科学都是由中、外教分别单独授课。而高中学段的国际项目则是由外教直接教授数、理、化课程的。除外教课这一特色课程,我们还开设有语音、电影、戏剧等校本课程。此外每年两次与美国和加拿大姊妹校的交流游学活动也被设为综合实践课程。

    高中生的学习能力比初中生强,但我们也在渐渐放手让初中生独立开展学科活动。比如英语角活动每期由一个班级负责,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话题,并制作邀请函和宣传海报来邀请外教和全校师生参与。在活动现场,学生们准备好PPT,还要维持好现场秩序,调节活动气氛。在活动后,学生自行总结并由记者团发文。这一系列活动都是学生独立操作的。

    除了课程和活动外,我们还鼓励学生组建英语社团,除了传统的戏剧社、配音社等,在学生中比较有影响的还有英语记者团和英语绘本社(绘本社作品示例见图7)。通过参加绘本社,学生可以自己编绘绘本,还可以将中外著名绘本翻译并配图。这些活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使他们更有热情地参与到英语学习中来。

    英语记者团主要由初一、初二学生组成,分设新闻采编部、文案部、宣传部以及摄影部等,并且拥有独立的微信公众号“小思想大世界”。本着“Be a voice, not an echo”的指导原则,英语记者团致力于发表原创文章和独立觀点,注重培养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发现新闻、发表观点的能力。英语记者团成立以来,以校园活动为背景,进行过多次视频及文字采访,并在微信公众号上发表中英双语的新闻报道。学生通过社团实践活动提高了语言素养,并建立了对新媒体和新闻知识的初步认识。

    

    戏剧社除了有英语教师作为社团指导外,学校还专门聘请了具有表演专业学历的法语外教作为社团顾问,每周定期为学生们开展英语戏剧表演方面的培训。社团自成立以来,不仅排演了一些经典剧目,如《威尼斯商人》《暴风雨》等,还改编了一些著名文学作品或影视剧,如《音乐之声》《麦琪的礼物》《绿野仙踪》《哈利·波特》《警察与赞美诗》《圣诞颂歌》等,以及为了传播传统文化改编的《雷雨》《花木兰》《三打白骨精》《嫦娥奔月》,还有自编自演的许多课本剧和原创剧目,如《回到过去》、Doing Housework、A Day with My Cell Phone和The Wandering School等。提升师生信息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朱善萍:请各位老师思考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该如何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外语学习?

    刘娟:信息化时代对教学的影响可以体现在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学习环境等方面。现在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早已不限于课本和教师的传授,互联网、电视、各种教学软件及app等都可以成为知识或信息的来源。除了上课、做作业以及参加学科活动和各种游学夏令营等,学生还可以观看微课、利用手机学习甚至拍摄微电影等,学习的发生似乎已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更新理念,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如此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不能只依赖教材和自身的经验来设计教学,而要善于利用“互联网+”的资源来丰富课程内容,拓展教学渠道,一方面将各种信息化手段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一方面要合理开展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同时我们还要学会收集、整理和利用大数据,通过数据来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并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和授课。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对信息素养的培养主要是渗透式的。如我前面介绍的单元project 以及外语节的很多环节,学生都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总结,以及后期的poster、PPT、video制作等,都需要学生主动去学习和使用各种信息工具,从而自然而然地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另一方面我们的学生社团,现在基本上都是以信息手段为技术支撑的,如配音社使用的各种app,绘本社进行的电脑排版工作,尤其是英语记者团微信公众号的维护,需要大量电脑及自媒体等方面的知识,都是学生自主学习、不断实践获得的。而在指导学生进行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信息素养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赵大莉:我们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引导他们认识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重要性,树立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态度,鼓励他们拓宽信息获取渠道,积极尝试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如工具书、音像资料、图书馆、语言学习中心、互联网等开展自主学习的实践活动,并随时给予指导与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来实现个性化的自主学习。

    教师要训练学生使用各种信息设备、信息工具的能力,包括:利用自主学习中心的教学软件来进行跟读、模仿、人机对话等的口语训练或听力基本技能训练、听力测试等;制定英语学习资源推荐表,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利用互联网搜索引擎来获取有用的学习内容,利用各种英语学习平台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利用英语学习交流网站等与教师、同学甚至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关注英语学习的人进行交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学习任务,让学生有机会在“做”中提高自己的信息实践能力。如在学习“节日”这个主题时,教师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整理有关中国和美国传统节日的英文信息,每个小组负责一到两个节日,查找节日的时间、庆祝方式和历史渊源等内容,并制成图文并茂、附有音频或视频的多媒体文件,用英语向全班报告,报告时间限定为三分钟。为了按要求完成相应的任务,学生必须运用信息手段从图书馆或互联网搜寻大量资料,并对其进行筛选、分析、加工,整理成自己所需的信息,然后利用信息技术将这些信息传达给他人。当报告结束后,教师还要求他们评价各组的表现,并进行总结和反思。

    张姬红:《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在主要任务中指出要“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推动从技术应用向能力素质拓展,使之具备良好的信息思维,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学习、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成为必备的基本素质。” 近十多年来,我校教师一直给学生布置上网查资料的作业以促进英语学习,例如,每个学习小组根据“Scotland”话题下的子话题(如Castles、Highland games、Highland dancing & music、People & clothing、Water & alcohol和Cities等),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课堂展示活动。人教版《英语》(Go for it!)九年级Unit 2上网查资料的展示作业要求如图8所示。

    显而易见,“互联网+”时代为学生语言学习的多渠道输入提供了更大的可能,学生在面对海量的信息时,需要具备甄别、判断并选取所需信息的能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在平时的教学中更高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和代老师与刘老师分享的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不谋而合。

    

    代亮:我分享幾点提升信息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1. 提升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我校通过读书会及专题培训形式让教师明白什么是信息素养以及信息素养提升的方法及策略,以每天的教学设计作为实践途径,并在实践中进行修正和调整。比如在初中英语“English in Mind”教学资源包建设中,我们鼓励教师基于主题拓宽信息获取渠道,从Pinterest、Teachers Pay Teachers等互联网渠道搜索相关信息,在实践中提升信息检索、筛选、整理、综合等能力。教师获得的信息越多,备课思路就越宽广,通过有效结合素材与教学内容本身,教师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教学设计思路,比如基于互联网资料完成对教材的二次开发等。

    在教师信息素养提升方面,如何通过使用生产力工具搜集、处理信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也是我校特别注重的方面。比如,我校在工作中遵循有想法、有做法、有说法的工作思路,教师利用Sorted、Bear等工具规划整理日常工作事务;通过XMind、WorkFlowy等工具厘清工作流程;通过照片扫描仪类工具扫描文档;通过Grammarly进行英语写作中的语言修正;通过Marginnote在阅读PDF资料时做标记、记笔记,创建思维导图和学习卡,多维度构建知识链接,提升阅读学习生产力;通过Markdown这样的轻量级标记语言编辑工具实现文字的灵活编辑;通过创建个性化捷径工具实现对作业的一键布置。

    2. 在日常教学中植入信息素养提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有意识地植入信息素养提升的任务。比如,在一篇以“酒店”为主题的阅读中,教师设置了全家出行、由学生订酒店的情境,并结合文本中所涉及的内容,在白板上打开Booking.com,现场演示如何从星级、位置、设施、交通、房间类型、价格、付款方式等方面筛选出几家符合条件的酒店,并最终成功预订自己最心仪的一家。在读后产出阶段,学生分组制作PPT,以导游身份预订组内出游成员都满意的酒店,并现场展示和讲解预订过程。

    3. 通过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除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检索、筛选、整理、综合等信息素养提升策略外,我们还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不断创新,成为有个性的学习者。比如,教师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学校咖啡杯。学生需要通过搜集素材、自主设计、筛选供货商、与厂家沟通、募集资金、校内产品推介等环节,成功将产品推向学校。每一个环节都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验证和修正。

    4. 通过选修课程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我校通过与英国驻重庆总领事馆中英文化交流中心Tech Camp UK 及“小栈教育”开展以编程为主题的选修课。学生通过学习Scratch等图形化编程工具,用代码建造空间几何体,培养立体空间思维、编程思维;掌握循环、条件判断等基础编程逻辑;横向拓展综合数学知识,如坐标系、几何体特征;掌握网页制作的三门语言,实现带有动态效果的个人页面;通过上手编写代码了解人机互动的方式及原理,培养逻辑思维,为深入学习计算机科学夯实基础。我们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技术性思维”,并不是单纯地让学生接受程序员式的编程教育,教他们编写代码、开发app的过程,而是实现思维创新、逻辑启蒙的过程,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机器智商”,培养“计算思维”,帮助他们学习未来技术,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使他们成长为更符合新时代需求的人才。

    另外,学术写作也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手段,我校正在积极筹备的高中生学术素养培养课程(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课程)就是一种尝试,课程细节前面已介绍过,此处不再赘述。

    张姬红:现代生活的任一方面都离不开信息化,包括教育。广东省率先推出的计算机口语考试不仅推动了考试改革,而且也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屈凌云、黄念念,2017)。从2018年起,宁波地区中考英语开始实施“人机对话”以检测初中毕业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在“互联网+”时代,学生在家可以进行在线英语听说能力的训练和检测,这和我们平时的英语教学并不矛盾。我校从1991年建校至今一直坚持全英语课堂教学,重视落实学生每天的口头作业,比如布置平时及寒暑假开口朗读的作业等。2015—2018届的教师们在此基础上,客观分析初三学生在第一学期末的“人机对话”模拟测试情况,布置相应的寒假听说作业,在初三第二学期“人机对话”正式考试前一个月进行面向全体的指导及对个体的具体指导。2018年,我校初三学生在“人机对话”考试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毫无疑问,教育信息化已经对英语学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在将来还会继续推动英语学习的深刻变革。我相信,教育信息化是有效英语教学的助推力,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以开放的态度去迎接新机遇。科学考评学生学业质量

    朱善萍:请大家谈谈如何对学生的学业质量进行科学考评?

    赵大莉:对学业质量的科学考评一直是我校提升教育质量的重点工作,我们在各学科开展了关于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校本思考活动,认为要立足于从“对学生的评价”走向“为学生的评价”,即学生不仅是评价的对象而且是评价的主体,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经由评价主动把握自己成长的方向,看到不断完善自己的希望。首先,定位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准则——确立起“人”的观念;其次,出台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改革举措——聚焦评价的诊断、改进及激励功能,研究学生,以学定教。具体来说即拓展纸笔测试的评价视野、发挥考试诊断外的促进功效和探求以学定教的评价诊断功能。最后,实现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多维化——逐步开阔视角,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评价模式。

    在全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背景下,作为外国语中学独具特色的英语学科通过积极尝试与探索,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类型、评价方式和评价保障。

    互为补充的评价类型:

    1. 以各级各类考试测评作为阶段终结性评价。(1)阶段学业测评:期中、期末参加学业水平测试;(2)剑桥通用英语五级考试(MSE):利用国际英语标准检测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3)中招学业测评:应届毕业生参加全省中招英语学业评价考试。

    2. 以日常的学习习惯培养及监测作为常规过程性评价。(1)语言知识检测:通过提问、听写、作业等记录手段检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语言知识识记方面的掌握程度;(2)语言能力检测:通过课前演讲、课内课外阅读及各类活动观测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水平。

    主体凸显的评价方式:

    1. 口语测试。每学期期中、期末除听力测试外还增加了口语测试,由朗读、背诵和演讲三部分构成,占总成绩的10%,测试内容都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话题由考生随机抽取,评价标准侧重语言表达的精确度、流畅度。

    2. 活动体验。借重大节日等契机举办口语展示或手抄报展览;进行课前演讲;举办外语文化艺术节、书法比赛、电影配音比赛、拼词比赛和演讲比赛等。通过融入语言情境和参与活动,学生更容易体验语言学习的魅力,增强学习信心。

    先进科学的评价保障:

    1. 网络监测。通过各种app及软件,以现代高科技手段了解和评估学生的学习动态。

    2. 家校合力。学校与家庭形成合力,通过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及时反馈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及学习效果。

    科学的评价也促进了外语学科建设的发展。在校领导的正确引领和全力支持下,我校成立了外语学科中心组,以培养学生的外语学科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为宗旨,从外语学习的不同角度全方位地对外语教学进行着深层次变革。在充分听取教师意见及分小组、中心组等多层次充分研讨的基础上,形成了英语课程建设实施方案:1. 就我校两套英语教材English In Mind和人教版《英语》(Go for it!)的使用进行明确规定,具体包括班级分层问题、各层次教学进度安排、校本教材English In Mind各单元的学习内容及阶段性期中、期末测试评价具体要求;2. 就英语综合能力培养途径提供了具体的实施举措,包括语音教学、听说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和高效复习教学,并对每项教学内容提出了具体的教学进度要求、教学方法、评价手段及评价标准;3.就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養和进行有效的文化渗透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内容包括课外活动、年级竞赛和校本课程等;4. 对我校的优秀英语学习者培养提供了有效的教学模式。

    

    无形的课程研发成果:

    1. 教材体系的架构。英文原版教材使学生享受了原汁原味的英文学习过程,和普通中学使用的人教版《英语》(Go for it!)教材有效结合,既保证了学生的升学成绩,又提高了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2. 分层教学的实践。我校实行小班走读制教学,所有班级分成A、B班,每个班级一半学生走读,由两名不同的英语教师同时上课,教师根据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合理分班。教材实施分层化,不同的班级实施不同的教材。作业布置也实施分层化,对不同的班级及班级内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3. 教学模式的构建。英语学科的教学根据对学生实际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分为听说课、读写课、语法课。教师就三种课型进行反复研讨,不断完善,形成了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以读写课为例,课堂教学环节包括“每日英文报告”(创设情境)、“呈现新知”(阅读教材)、“渗透策略”(拓展延伸)、“巩固新知”(总结答疑)及“查缺补漏”等。

    4. 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平时表现,认识到了在英语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5. 开发能力的提升。我校致力于加强教师的课程意识,使教师学会根据自身专业确定发展目标、设计发展策略,学会利用学习资源、寻找学习机会,并不断审视、反思、改进自身的发展,提高了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重塑了教师文化。

    张姬红:我觉得教师可以依托形成性评价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激励学生学习。在文学阅读的泛读阶段,我校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有效评价剧本表演、写作任务,参与“今天我是小老师”的活动等。

    例如,在进行《典范英语》剧本表演时,教师以访谈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典范英语》剧本表演前的剧本创作、道具制作、角色分工、排练表演等环节,一起总结、归纳了成功表演的四要素,即创意改编剧本、精心选择演员、深入挖掘细节及默契分工合作。教师审读学生的作品,确定不同档次范文并设计作文评价表格,并在课堂上示范评价,然后由学生合作,在八、九年级实施互评及自评写作(见图9)。

    “今天我是小老师”活动则要求小组从规定的《典范英语》中选择一本,设计梳理故事情节的系列活动。每组学生当小老师的时间共20分钟,期间小组成员要合理分工、人人参与。活动后,教师通过设计自评、互评表及自评、互评问题等引导学生客观评价自己及同学的表现(见图10)。

    参考文献

    屈凌云, 黄念念. 2017. “人机对话”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专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生导师曾用强教授[J]. 英语学习(教师版), (3): 6-9

    朱善萍,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南京外国语学校方山分校校长,教授级中学英语高级教师,英语特级教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长三角基础教育专家。

    赵大莉,郑州外国语学校教科室主任,外语学科责任人。

    代亮,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五龙山校区教学质量监督评估中心主任。

    刘娟,北外附属外国语学校初中英语教研组长。

    张姬红,北外附属宁波外国语学校初中英语教研组长。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7: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