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充分发挥教材优势,落实课堂教学 |
范文 | 外研社基础教育出版分社策划部 新编外研版高中《英语》教材自2019年正式出版以来,在北京、天津、山东、辽宁、海南等多省市投入使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出的全新教育理念对我国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新课标修订的教材一经推出,其丰富多彩的话题、优美的语言、创新有趣的活动形式、突出视觉享受的版式设计,都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这种颠覆性的改进与创新也给广大师生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与挑战。教材投入使用一年以来,我们收集了教材使用地区的广大教师的意见反馈,并在全国各地听课与制作示范课、精品课的过程中,与一线教师共同交流经验。我们将这些反馈和经验汇总整理,挑选出广大教师最关心的几个方面,与读者分享,共同探讨新版教材的有效利用,以期对本套教材今后的使用和课堂教学的开展提供帮助。把握单元设计思路,个性化划分课时 快速而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逻辑线,是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新编外研版高中《英语》教材以话题为驱动,以主题意义探究为引领,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册次的每个单元都由七大板块组成,体现了“理解—发展—实践”三大环节的认知过程,同时也是三个“循环”(cycles)。每个单元围绕一个大话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切入,充分挖掘大话题下的各子话题,构建立体的知识体系,逐层展开对子话题的学习,思考并有所产出,旨在帮助学生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对该话题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进一步的了解、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先把握单元的大话题及其对应的课标主题语境,厘清单元各板块呈现的子话题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再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从而落实《课标》精神并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
具体到每个单元内部,根据话题的不同,其逻辑线和活动设计在遵循教材的基本设计流程的情况下,又有其多样性和灵活性。各板块呈现的子话题之间的关系,可以是横向的平铺,也可以是纵向的逐层深入。例如,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A New Start的大话题为适应高中生活,其中的子话题包括开学第一天的日记、学校社团、时间管理、校友的经验交流、开学第一周总结、给校长提建议等。教师在做单元设计时,就可以采用时间线将各个子话题串起来,引领学生根据自身学习生活的体验,逐步了解和适应高中生活。而必修第一册第二单元Exploring English的大話题是探索英语语言,各子话题则涉及英语的历史、英语语言特点、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区别以及英语学习的各方面,是一个话题的平铺展开。教师的单元设计可以按照子话题范畴由大到小、由语言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到联系自身如何学好英语的逻辑来划分课时并串联它们之间的逻辑。由此可见,各单元的课时划分、课堂活动的操作也应个性化处理。以必修第一册为例,其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课时划分案例如表1和表2所示。 在注意把握单元逻辑线的同时,整套教材的逻辑线也值得关注。如果把教材的各册次、各个单元展开来看,则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教材的整体设计、话题复现和进阶性,从而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设计。 首先将各单元话题横向展开,即按照顺序看每个单元的话题,由此可以发现每个单元之间、每册书之间的联系和逻辑。以必修第一册为例,通览这六个单元,不难发现这些话题都围绕学生身边的事情展开,且体现了由自身向外围逐渐拓展的逻辑。第一、二单元(高中生活、探索英语)围绕学生自身的学习和生活展开,第三、四单元(家庭、朋友)扩展到身边的人和事,第五、六单元(动物、环境)进一步推进到周边环境。 然后将各单元话题纵向展开,即把所有册次话题相近的单元挑出来,对比其不同的侧重点,这有助于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话题的进阶,整体设计课程。例如,必修第二册第六单元和必修第三册第六单元的话题都和环境保护有关,但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前者立足于生活中的环保常识,而后者则围绕自然灾害防范展开;又如必修第二册的第三单元和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的第三单元都是关于体育的话题,但前者侧重运动与健康,后者则探究体育精神。话题在复现的同时,主题意义更加深刻,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内容,巩固已学知识,进行进一步的主题意义探究。教材活动的合理整合 教材活动不等于课堂活动。一方面,由于版面所限,教材活动的指令和步骤力求简洁,并不能体现教学步骤的全过程,活动内部以及活动之间的过渡都需要教师来引领;另一方面,教材只能给出活动内容和步骤说明,班级和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问题需要通过课堂活动设计和分层教学来解决。因此,教师对教材活动进行整合是重要且必要的。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教师在教材整合前应尽可能地先去理解教材的整体设计思路和具体的活动意图。 整合教材活动的目的在于呈现教材单元的设计逻辑,同时符合学生的具体需求。整合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支架性步骤的补充。如果学生直接完成教材本身的活动有困难,教师可以在教材活动前增加支架性步骤。例如,每个单元中Understanding ideas的Activity 3一般是让学生在阅读课文后理解主旨大意或者判断写作目的。教师在这一活动前可以增加匹配段落大意的活动,或添加指向主旨大意的提示性问题,从而给学生提供支架,降低教材活动的难度。 2. 巩固性的补充。这类整合是在完成教材本身的活动后,让学生换一种形式再次完成这个活动,从而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例如,每个单元中Understanding ideas的Activity 4一般是呈现文章结构和重点细节的表格。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填完表格后,依据表格复述课文。 3. 调整或改编活动。教师可依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兴趣,在原有活动的基础上进行修改,从而增加或降低活动的难度,使活动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Developing ideas的Activity 1为例。原活动为给项目排序(Think about the things you want to achieve at high school and rank them in order of importance.),在实际教学中也可以改为勾选项目后面加上(Tick the things you want to achieve at high school.),从而降低难度。 4. 新增活动。此类整合的主要目的是拓展知识,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如果学生程度较好且有兴趣进行更多话题讨论,教师就可以适时补充新的活动。 5. 删减活动。在实际教学中,如果遇到学生完成有困难、课堂时间有限等问题,教师有时可直接省略教材上的一些活动。 但无论是以上哪种类型的整合,教师都应遵循以下判断标准,即: 1. 是否符合单元逻辑; 2. 是否有利于单元主题意义的挖掘; 3. 是否对学生的学习更有帮助。 以必修第三册第二单元Developing ideas板块中的读后Think & Share为例,其中一道思考题为“Do you know of any Chinese who have acted in a similar way to Winton?”由于大多数学生对何凤山并不了解,授课教师在课上直接为学生提供一段介绍何凤山生平和事迹的语段,并将这个问题改为“What do Winton and He Fengshan have in common? How do they inspire you?”,学生的反馈比较好,不仅能够回答出他们都在二战中帮助犹太人逃离纳粹的魔爪,还能总结出他们人生经历的相似之处,包括两人都“enjoyed a long life”。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整合。 又如选择性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Developing ideas板块中的读后Think& Share,其中一个问题为:“If you were given 1,000 yuan, how much money would you put in each jar? Give your reasons.”。授课教师将这一课设计为任务型教学,基于这一问题布置任务:“Suppose you are awarded a scholarship of 1,000 yuan, how would you spend the money? Make a speech about it.”。然而前面的課文实际上是从spending、saving、investing、giving四个方面介绍金钱管理的,调整后就仅仅是关于spending一方面的讨论了,降低了教材原有的思维和价值高度,这样的设计就不是很理想。 值得注意的是,教材的各单元遵循“理解—发展—实践”的原则,各板块之间是递进关系,教师应尽量避免板块顺序的调整,尤其避免三个核心板块(Understanding ideas、Developing ideas和Presenting ideas)之间的调整。其中,Presenting ideas是学生学完整个单元后的观点表达环节,作为单元的总结和思维提升,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应被删减掉。而Project作为实践环节,引导学生真正走出课堂,用英语做事情,也应尽可能完成。将语言知识学习与主题意义探究相结合 《课标》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最终落脚于对人的培养,而英语学习也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培养。语言知识的学习不能孤立于话题和主题意义探究之外,而是要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对阅读、听说、写作活动的处理较好,能够确保语言学习在语境中进行,充分发挥主题意义的引领作用,而在语法学习和词汇的处理上,则比较容易忽略语境的完整性。其实,外研版高中《英语》教材的所有活动都围绕单元话题开展,而且尽可能提供完整的、真实的语境,避免单句练习,最大限度地为语言学习与主题意义探究相结合提供基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 教材采用发现式语法教学,即先让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语法现象,发现、总结规律,然后在单元话题下进行巩固和应用。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单元话题理解语法功能,并使用该语法描述相应话题的内容,从而帮助学生从功能、意义上掌握语法,而不仅仅关注形式。以必修第二册第四单元为例,该单元的目标语法是-ing作状语。在进入语法学习时,教师可以从回顾课文When Hamlet meets Peking Opera的语言风格入手,将-ing作状语与状语从句作比较,帮助学生了解-ing作状语能够使表达更加生动和简练。教材后续的应用活动都在单元话题下的语段中进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保留语境的完整性,让学生在学习语法的同时不忘挖掘单元主题意义,教学的落脚点应放在为什么在这些语段中-ing作状语的表达优于状语从句,而不宜将语段割裂为单句,避免为练语法而做练习的指令和操作。 词汇的处理同样应遵循话题驱动原则。为保证话题的完整性和语言表达的地道性,教材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课标》词汇表之外的单词和表达。在处理单元词汇时,教师可以采用分层要求的方式,将词汇划分为三类: 1. 常用高频词:只要上英语课、参加英语学习活动就会用到的词汇; 2. 话题直接相关词:谈论这个话题一定会用到的词汇; 3. 话题补充词汇:谈论这个话题可能需要用到的词汇,主要用于举例说明。 常用高频词是指学生必须要掌握的词汇,但不一定要在本节课或本单元之内就掌握的词汇。由于这一类词汇在后面的学习中会不断复现,教师可以允许学生逐步熟悉和掌握。话题直接相关词是进行本单元主题理解和观点表达的必要词汇,要求学生务必能够应用。而对于话题补充词汇,教师可以允许不同的学生掌握其中的一部分,足够帮助他们进行主题意义理解和观点表达即可。 教师在处理语篇的过程中,大多时候不宜过度强调目标语法外的语法和语言点,而应更多地引导学生理解语篇的意义,以灵活、开放的态度来學习。例如,在课文阅读理解中遇到状语从句,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句意即可,不必一定要学生分析这究竟是目的状语还是方式状语、引导词究竟如何使用等问题。又如遇到已学词汇的新用法,以第一册第一单元“After I had pictured it over and over again…”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欣赏的角度去理解picture一词的灵活运用,这要优于直接讲解picture的词性。课堂同伴评价宜具体化 同伴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编外研版高中《英语》教材设置了专门的活动步骤,提示师生在开展学习过程中的阶段评价及单元的总结和反思性评价。在授课过程中,如何基于教材设计,结合学生情况开展好同伴评价,对一堂课的优劣乃至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都有着很大影响。 首先,评价标准应明确,尽可能做到量化和具体化。如在进行写作教学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开始写作之前,将评价标准以量表的形式发给学生或展示给学生,让他们带着标准去完成写作,之后再参照标准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同伴评价。在高中起始年级,评价标准应尽可能简单明了,方便操作。以第一册第一单元的开学第一周周记写作为例,就有教师制定出如下标准(见图)。这一标准对于文章的内容、语言、书写都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学生在写作时就有明确的依据作为提示,同伴评价时根据标准打分并开展班级评比,课堂气氛活跃。 其次,评价的形式应多样。除了写作活动的评价表格的形式外,在设计口语对话活动时,可以采用同伴即时评价的方式,即一组学生做完对话展示后,请其他学生复述和总结刚刚听到的内容,并对刚才的对话进行口头评价。在开展演讲活动时,教师可以先给出具体评价标准,然后组织全班进行投票,推选最佳演讲者等。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评价当作课堂活动的一部分来设计,让评价有效且有趣,让学生体会到评价活动中的乐趣,而不是成为负担。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行,会有越来越多的师生使用新编外研版高中《英语》教材,我们也期待更多的一线教师与我们分享教材使用方面的宝贵经验和意见,从而更有效地为广大师生服务,为中国的英语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