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巧问
范文

    韩日春

    

    摘 要:课堂提问是教师上课的家常便饭,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时间都是以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进行。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诱导学生深入探究知识,培养溯本求源的品质,引发学生对不同情况进行辨析,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只有精于设计,善于提问,课堂气氛才会活跃,学生的思维才能激活。

    关键词:课堂提问;激发兴趣;诱发探究;引发辨析

    智者问得巧,好课是“问”出来的。教师在设计教学预案时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深入挖掘教材内涵,选准提问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充分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设计问题,在实施教学预案的进程中,要随时捕捉学生的想法、疑问、困惑等,充分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及时调整教学进程,适时改变提问策略,努力使每个学生都兴趣盎然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使课堂在不断深入的发展过程中孕育师生智慧,走向优质高效。

    一、巧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问内容的设计要有情趣和吸引力,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在思索问题时有趣,身心愉悦地接受知识。教师要着眼于教学知识的特点巧妙构思提问,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分数比大小”教学片段一:

    师:今天我们就利用这几个分数来学习“比较分数的大小”。大家都知道比大小,至少需要两个数。大家看这么多的分数如果一起比较,你们有什么感觉?

    生:太麻烦了。

    师:我们可以把这些分数分组整理,怎样分组比较合适呢?请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討论后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适时板书:

    二、巧问诱发学生深入探究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之教,不在全盘授予,而贵在相机诱导。”诱导之法便是提问与指点,提问要有指向性。对学生一时难以理解的问题,需要疏导或提示时,教师就要在关键处发问,让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进行相应的探究,以达到理解知识和解决问题。

    “分数比大小”教学片段二:

    师:现在我们会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大小。请你们想想:分子相同的这类分数的大小与谁有关呢?

    生……

    师:这些方法到底哪个才是正确的呢?俗话说得好:实践出真知。请桌长拿出准备好的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一人涂,一人涂,再比较大小。

    师:谁来说说你的比较结果?

    生1: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分数就小。

    生2:不一定,可能是特殊情况,要多看几组才能肯定。

    师:说得太好了,不能光凭一个就确定。那“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分数小”是不是这么一回事呢?老师也准备了一组图,大家请看大屏幕,你能用分数表示它们的涂色部分吗?

    课件出示:

    师:从上往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组分数什么是相同的?

    生:分子是相同的。

    师:为什么分子相同呢?

    生:因为都取了其中的一份。

    师: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

    生:分母不同,因为平均分的份数不同。

    师:从图中你能发现分子相同的分数与分母有什么关系吗?

    生:分母大说明平均分的份数多每一份就少,分数也就越小。

    师:是的,同一个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来越多,每一份就越少。你现在能说说分子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吗?

    生:分子相同看分母,分母大的反而小。

    三、巧问引发学生展开辨析

    教学中常有些相似的知识给学生学习带来混淆,针对这类知识,教师应以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辨析,让出讲台,引入辩论。通过学生的辨析说理,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对事物进行由表及里的深入分析、由此及彼的综合归纳,达到加深认识、全面理解的目的。

    例如,“平均分”教学练习片段:

    师出示判断题:把10个苹果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5个。( )

    生1:对。

    生2:不对。

    师:现在有两种不同看法,同意生1的同学举手?同意生2的学举手?两边人数差不多,但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现在就请你们自己来说理吧!

    生1:我先来。(只见他上台拿10支粉笔表示10个苹果,左手5支,右手5支,神气地对大家说,这不是对的吗?)

    生2还没等老师发话就跑上讲台边做边说:请问生1同学,我左手拿1根,右手拿9根,这是不是把10个苹果分成了两份?

    生1争辩说:你这不是平均分。

    生2骄傲地说:那请你把题目再大声读一遍。

    生1读题后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是我粗心了,没有关注到题目前面少了“平均”这两个字,谢谢你,我以后一定仔细审题。

    ……

    总之,教师的课堂问题宜精不宜多、宜简不宜繁。如果我们抛出的问题能引出学生的思考,如同一片平静的湖水中投入一个石子,引起层层涟漪,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中,在探索顿悟中享受到思考的乐趣,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最高境界。

    编辑 温雪莲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0:5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