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承上启下 歌声飞扬 |
范文 | 王淑婷 摘 要:歌唱教学活动是表现音乐、表现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要在学生对音乐理解的基础之上,延续歌曲的趣味性、美的音色、加强对歌曲的情感表现,加深学生对音乐的体验。音乐教材是一贯相连的,四五六年级和一二三年级之间更是不断延续上升的,旨在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音乐情感的表现力,加强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关键词:趣味性;美的音色;体验手段 一、延续趣味性 低年段(1~3年级)的孩子比较好玩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在音乐课上,单纯的歌唱教学会让他们很快感到乏味。在音乐课中,适当地让学生动动手动动脚,营造一个欢快活泼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有助于直观教学。低年段讲究对孩子的兴趣培养,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能自然有表情地演唱,参与其他音乐的表现和即兴创编活动,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而高年段(4~6年级)的学生在唱歌的姿势上,习惯较好,而且表情也较丰富,能根据歌曲情绪进行表达,部分还能识读简单乐谱,并参与表演。以培养学生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增强集体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在进行《癞蛤蟆和小青蛙》一课教学时,本人选择了奥尔夫的体态律动,随音乐的节奏自由行走,当看到老师举手捻指的时候,请学生原地感受音乐。我还加入了非洲鼓,让学生聆听思考,鼓聲的特点,推出歌曲中的重点节奏,让学生用身体乐器(拍手或者拍腿)来展示。根据敲的位置不同(第一次在鼓面,第二次在鼓边),它所发出的声音也不同,让学生了解音区不同,音色也不同,鼓面的音色比较浑厚,低沉,粗一点,而鼓边的音色相对会比较细比较亮。让男生选择一种能表现自己气势的(拍腿),让女生选择能表现自己气势的(拍手),加入我的鼓声。在过程中,将念白的部分分别交给男女生,再进行分角色演唱,癞蛤蟆的角色表演交给了男生,小青蛙的角色表演就交给了女生,用手的动作来表现癞蛤蟆和小青蛙,加入眼神和表情。之后还加入了蛙响筒,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这是一首非常诙谐的歌曲,让学生了解癞蛤蟆和小青蛙的不同点,分别从颜色、皮肤、叫声中来辨别。最后用一段舞蹈和摆pose再次体会歌曲,在学会歌曲的同时,使思想感情得以升华。 二、延续美的音色 1~3年级的学生基本处于中期童声阶段,音色比较稚嫩、单薄、纯净,因此以自然音区音色控制,气息训练,柔声轻声训练等为基本原则。4~6年级的学生处于后期童声和变声期前期,音色低沉、浑厚、丰满,音域拓宽,使其音质更加的清澈、纯净、明亮、饱满,嗓音力度和可塑性也有了明显的改善。歌曲在演唱过程中,需要有不同的音色,这是为了在纯净自然的音色中使得不同的音色得以升华。在音色中,音色有它独特的魅力,这种音色美来自于大自然,更来自于现实生活。例如在《西湖美》一课,通过越剧的曲调、音色、唱腔等特点,更能够自然地、充满感情地、准确地用越剧方言去演唱歌曲。歌唱意识在歌曲歌唱过程当中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让学生感受歌唱美的状态,正确的歌唱姿势是一个歌唱者重要的心态表现,气息会直接影响发生的效果,用“轻声”歌唱练习自然放松的声音。 在杜宏斌老师的《听、唱、读、写同步发展,提升音乐基本素养》这一课程中,围绕音乐基本素养的培育与发展,认识各种节拍即强弱关系、能分辨出音乐中的节奏型,能够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通过模唱或哼唱熟悉旋律。适当地介入合唱的东西,用固定音型(节奏或旋律)为儿歌、朗诵或歌曲演唱伴奏,适当地在歌谱中加入大小三和弦,进行轮唱和简短的合唱。在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上的《我怎样长大》一课中,他通过让学生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法,满足学生自我情感的表达需要,用优美动听的歌声演唱歌曲,介入二声部的歌唱,三度音程的练唱,表达不畏风雨,快乐成长的决心。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气氛中,更好地感受与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 三、加强歌曲的情感表现 歌曲教学中,肢体语言只是一种辅助的手段,新颖而又直观的课程导入,既是充满趣味的音乐游戏,又将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引入到课堂之中,这样可以不断丰富课堂的现实内容,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质感,从而使学生获得较为贴近生活音乐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之上,可以适当地介入一些合唱的要素,让学生通过听觉感受较为简单的二声部。 延续一种体验手段,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效渲染教学气氛,从中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例如,《北京喜讯到边寨》一课中,通过聆听、声势、律动、演唱等感受乐曲各段落节奏、乐句、旋律、音色等要素,从中能感受、体验到乐曲《北京喜讯到边寨》热烈、欢腾、奔放、喜庆的音乐情绪。教师要善于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使学生的审美心理以及情感要素处在活跃状态,教师有感情地示范演唱对于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具有极大的帮助,丰富学生的感性体验。体态律动,是来自于小学阶段的孩子的一种天生、自然的反应。教师习惯在课堂上用快速、慢速、中速等来描述音乐的速度,教师可以生动形象地表述各种速度间的间距。富有趣味性的教学,加强节奏的练习,结合打击乐器进行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打击乐器,并在课堂中广泛运用,鼓励学生多样化运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并在课堂中引入游戏式的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晶.浅谈小学歌唱教学中的发声方法[J].音乐天地,2010(6). [2]赵颖.《关注音乐实践》之后:《实践的音乐教育:反思与对话》的述评[D].中国音乐学院,2012. 编辑 张佳琪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