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让思维流光溢彩让生命熠熠生辉 |
范文 | 摘要:高质量的试题能让学生开卷有益,能对课堂教学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课堂教学应注重思维训练,把握核心知识的生成过程;课堂活动要结合学生生活开展“真”探究,同时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技术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生成过程;技术设计;核心能力 作者简介:徐良明(1971-),男,江西九江人,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课堂教学设计,实验教学及 steam课堂教学.高质量的试题,其任务情景应符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规律,能反映学科的本质,密切联系社会、科技、生活实际,能充分体现考试评价促进学生学习,具备甄别学业水平的功能.2018年宁波市中考科学试卷第31题就是一道好题,它以真实情景为测试载体,让学生在读题的过程中获得急救常识,做到开卷有益;它以实际问题为测试任务,通过答题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彰显思维深度.该题的命制让思维流光溢彩,让生命熠熠生辉. 1真题呈现 试题如图1所示,小科发现中性笔的笔帽上有小孔,为了解释小孔作用,小科查阅资料:儿童不小心将笔帽吸入引发窒息,这个通气孔能保证呼吸道不被完全堵塞,因此被称为“救命孔”. (1)若不小心吸入笔帽,人体在用力吸气时通过该笔帽通气孔的气体流速可达20m/s.为确保生命安全,人体与外界通气量要达到1.36×10-4m3/s,则通气孔的面积至少为 mm2. (2)若不小心将没有通气孔的笔帽吸入气管,此时由于呼吸道堵塞导致肺内气压比外界气压小1.3×104Pa,笔帽的横截面积约为085cm2,医生至少需要N的力才能将笔帽取出. (计算结果精确到01N) (3)医学上抢救气管异物堵塞的标准方法是:急救者从背后环抱患者,用力向患者上腹部施压,从而排出异物被称为“生命的拥抱”.此方法应用的科学原理是: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时,压强增大. 答案(1)6.8 ;(2)1.1; (3)减小 2试题评析 本题素材取自生活中常见的“中性笔笔帽上的小孔”,着重考查了速度、压强计算,体积与气压的关系等相关知识点.既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及“通气量”概念的理解,也对科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进行了考查,同时试题还让学生了解急救的方法. 要正确解答第1问,学生先要理解“通气量”的概念.笔者认为学生会从“m3/s”该单位开始思考,并试着用“单位时间内通入气体的体积”来定义“通气量”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学生会计算出“1秒钟内通入的气体体积为1.36×10-4m3”.学生会在公式V=SL的引导下,在试题中去寻找物理量“L”,显而易见,L就是气流在1秒钟内所移动的路程,至此,学生通过计算顺利解决此问题.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正确解答此题的学生对速度、密度、压强等这一类概念的定义方法(比值法)有着深度的理解.当然,会有部分学生通过建构如图2所示模型,直接利用公式Q=SV来解决该问题.这种借助模型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迁移能力、整合能力的充分体现,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更高. 第三问难度不大,学生只要能以“不变的量”为前提,去分析“变化量之间的关系”就能进行正确解答.多数学生在解答该问题时,是依赖生活中建立的“模型”来进行判断,如借助挤压“密封的气球”或“密封的注射器”等模型.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从得分情况来看,单位换算错误也是前两小题失分的主要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试题对工程设计中科学原理的关注、生命的爱护、技术责任的担当都会给学生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好的课堂注重三维目标的达成,同样一道好的试题也应该注重对三维目标的考查,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该试题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做到了有的放矢! 3教学启示 3.1注重概念形成过程,强化思维训练 概念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教材大多以定义的形式将概念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看到的只是思维的结果,而看不到思维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和处理教材,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强化思维训练.比如,此题中速度概念的建立,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比较体验.再比如,“机械运动”概念的建立,教师就可以通过玩具小火车的演示实验,并通过以下三个问题的追问来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①小火车运动了吗?说出你的理由(体验运动,引出机械运动的概念);②小火车上的司机是处于运动还是静止状态(体验动与静的相对性从而引出参照物的概念)?③请你再次判断小火车的状态(强化对机械运动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应用等系列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和掌握概念. 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类似问题就可以得心应手了. 如:一步走过的距离称为步幅,单位时间内走的步数称为步频.步行速度v与步频f、步幅L之间的关系式为v=(2015年宁波中考试题,答案为:v=fL).此问题的考查和本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偏重思维能力的考查. 3.2合理开展探究教学,发展学生核心能力 课堂内的探究教学多数是“假探究”,是纸笔上的探究,是知道结论前提下的“反”探究,其难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对发展学生核心能力是不利的. 这道试题对当下开展的探究教学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给我们一个开展课堂“探究”教学的范本:“中性笔”很好地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一个真实的情境;教师可以让学生认真观察“救命孔”,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让他们亲身经历“猜一猜”、“量一量”、“算一算”和“试一试”的实践体验.这样的实景体验能提升学生的学科知识储备、动手实践能力和认知能力,让学生的思考点从理论回到实践层面,能真正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关注技术设计,关爱生命、关注未来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技术素养定义为“技术素养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人们对技术的性质及历史的了解,具备技术的基本动手能力,以及能够严谨地思考有关技术发展问题的习惯.”技术设计是技术活动的核心环节. 由于技术的内容长期以来没有正式进入基础教育领域,学科教师及学校教育体系对此缺乏了解与准备,更别谈好的经验.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所包含的“技术”内容少之又少,我们的活动开展正在将“科学”和“技术”人为地割裂开来.这道试题中的“救命孔”建立起学科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从“关爱生命”入手不着痕迹地将“技术设计”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并通过计算对“救命孔”这一技术设计进行解读.这一点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启发. 当下,许多科技发达的国家通过其自主技术创新及其扩散,形成一些新兴的产业来推动生产,所以我们的课堂就应该结合教材,有意识地去关注“技术”及“工程”等方面的问题,去引领、激发学生的设计兴趣.我们的教学更要显现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去提升他们的技术素养,毕竟我们是在为未来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義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收稿日期:2019-05-0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