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字理识字 别有洞天 |
范文 | 韦红杏 【摘 要】众所周知,识字是学习文化的起点,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课堂上依据字理进行识字和析词,把一个个抽象符号的汉字变为一幅幅生动有趣的图画,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识字;字理识字;方法 全国字理识字研究中心副理事长黄亢美先生在其撰写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是基础教育的根基,要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首先必须提高学生识字的能力。”从古到今有很多识字方法,但有的不够关注汉字的特点;有的存在汉字规范化的问题;有的存在生字返生率高的现象……种种的不足使得识字教学枯燥乏味,高耗低效,事倍功半,学生没信心,教师不满意,家长意见大。在这种情况下,贾国均先生的“字理识字”法适时地诞生了,这是一种从汉字形与音、义的关系入手进行的识字教学,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还知其所以然。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巧用字理识字,让学生感受到汉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呢? 一、运用图示法,直观又生动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文中提出:“识字教学应当跟图画紧密结合起来。”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于那些美丽的图画更感兴趣,如果将僵硬呆板的文字符号变成一幅幅生动有趣的图画,就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识记“休”字,很多学生一看就知道该字由“亻”和“木”组成,但书写时却误写成“体息”。当我批改作业发现这种情况后,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成一幅精美的图画(如下图一),表示一个人在劳作以后倚靠在树木旁边歇息。这样把字义字形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他们再也没有写错了。随后我趁热打铁,出示课件(如下图二)要求学生选择填空(A牛 B赶 C牧),学生兴趣大增,他们的选择是C而不是A或B。 二、利用演示法,抽象变形象 对于一些抽象的东西和那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教师讲得再多,即使口干舌燥,筋疲力尽,学生也不容易懂,甚至感到厌烦。为了弄清意思,理解内容,教师有必要用实物或配以动作来帮助阐明字理。如教“看”字,引导学生分析该字由“手”和“目”组成,即用手斜着放在眼睛上,表示瞭望、察看的意思。“灭”字是用一块硬板子放在火上,火马上熄灭了。又如当教到《倾斜的伞》(小语S版第五册)时,学生对于“倾斜”二字感到很陌生。我出示一把学生很熟悉的雨伞,接着打开雨伞,撑到头顶上,学生知道下雨时这样打伞衣服不会弄湿,然后分别把伞倾向左边和右边。 师:这样打伞,伞怎样啦? 生:伞歪了! 师:结果会如何呢? 生:衣服会被淋湿的。 师:课文的题目用哪个词语形容“歪”的意思? 生:(异口同声)倾斜! 师:对!全班同学一起把课题读三遍,边读边想。 之后让两个学生上台演示伞“倾斜”的动作,最后质疑:文中写谁和谁?在这把“倾斜”的伞下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 通过以上实物和动作的演示再现情景,将“倾斜”一词具体形象化,学生自然而然地牢记其义。又通过质疑,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迫不及待地去朗读课文,为理解文中所表达的祖孙之间那温馨的情感和真挚的关爱做铺垫。 三、活用迁移法,一个牵一串 在汉语言文字中,有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形声字,其由“形”和“声”两部分合成,形旁与全字的意义有关,声旁与全字的读音有关。如“睡”字,形声字,从目,从垂,形旁是目,与眼睛有关,声旁为垂,指眼睑下垂,打瞌睡。本义:坐着打盹。即所谓“目—垂”为“睡”,睡觉要用眼睛。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会意字和形声字中见到部件“目”,就可以想到这个字与眼睛有关。象“泪”字,可分为“氵”和“目”,意思是从眼睛中流出来的如水一样的液体;“盲”是眼睛看不见了;“眨”是眼睛疲劳困乏了就一眨一眨的。再如“月”字,当它用作偏旁而且在字的右边时,这些字与天文时令有关(期、朝、明、朗……);可是如果它在字的左边或下边时,却与肉有关,叫做“月肉旁”。根据这个意思,“脑、脸、脖、肩、膀、肚、腿、脚、肝、胆、肺、肠、胃……”一大串的字,我们就可以用“月肉旁”来析解它们的形义了(除朦胧二字外)。这样的教学无疑是教师“教一个”,学生“得一串”,何乐而不为呢? 四、善用比较法,消灭错别字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有的学生对一些形近字混淆不清,张冠李戴,把“拟人”写成“似人”,把“篮球”写成“蓝球”。有学生不解地问:“老师,为什么我用草字头的‘蓝不对呢?‘蓝和‘篮这两个字怎样区别呢?”面对学生的疑问,我引导他们先找出两个字的偏旁各是什么,然后想想其偏旁所表示的意义有何不同。“蓝”的草字头与青草的颜色有关,所以是草字头;而打篮球时就是把球投进一个像竹篮子一样的篮筐里去,所以是竹字头。学生恍然大悟:“噢,原来是这样!” 唐代诗仙李白在其《山中问答》诗说:“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是的,“字理识字”宛如一朵奇葩,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绽放光彩,学生在一次次的识字中既能加深感性认识,培养理性思维,又能真正领悟到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切实感受到汉语言文字特有的魅力,那么,学生“喜欢学习汉字”的情感目标何愁没达成? (作者单位:广西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第一小学) 【摘 要】众所周知,识字是学习文化的起点,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课堂上依据字理进行识字和析词,把一个个抽象符号的汉字变为一幅幅生动有趣的图画,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识字;字理识字;方法 全国字理识字研究中心副理事长黄亢美先生在其撰写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是基础教育的根基,要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首先必须提高学生识字的能力。”从古到今有很多识字方法,但有的不够关注汉字的特点;有的存在汉字规范化的问题;有的存在生字返生率高的现象……种种的不足使得识字教学枯燥乏味,高耗低效,事倍功半,学生没信心,教师不满意,家长意见大。在这种情况下,贾国均先生的“字理识字”法适时地诞生了,这是一种从汉字形与音、义的关系入手进行的识字教学,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还知其所以然。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巧用字理识字,让学生感受到汉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呢? 一、运用图示法,直观又生动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文中提出:“识字教学应当跟图画紧密结合起来。”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于那些美丽的图画更感兴趣,如果将僵硬呆板的文字符号变成一幅幅生动有趣的图画,就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识记“休”字,很多学生一看就知道该字由“亻”和“木”组成,但书写时却误写成“体息”。当我批改作业发现这种情况后,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成一幅精美的图画(如下图一),表示一个人在劳作以后倚靠在树木旁边歇息。这样把字义字形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他们再也没有写错了。随后我趁热打铁,出示课件(如下图二)要求学生选择填空(A牛 B赶 C牧),学生兴趣大增,他们的选择是C而不是A或B。 二、利用演示法,抽象变形象 对于一些抽象的东西和那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教师讲得再多,即使口干舌燥,筋疲力尽,学生也不容易懂,甚至感到厌烦。为了弄清意思,理解内容,教师有必要用实物或配以动作来帮助阐明字理。如教“看”字,引导学生分析该字由“手”和“目”组成,即用手斜着放在眼睛上,表示瞭望、察看的意思。“灭”字是用一块硬板子放在火上,火马上熄灭了。又如当教到《倾斜的伞》(小语S版第五册)时,学生对于“倾斜”二字感到很陌生。我出示一把学生很熟悉的雨伞,接着打开雨伞,撑到头顶上,学生知道下雨时这样打伞衣服不会弄湿,然后分别把伞倾向左边和右边。 师:这样打伞,伞怎样啦? 生:伞歪了! 师:结果会如何呢? 生:衣服会被淋湿的。 师:课文的题目用哪个词语形容“歪”的意思? 生:(异口同声)倾斜! 师:对!全班同学一起把课题读三遍,边读边想。 之后让两个学生上台演示伞“倾斜”的动作,最后质疑:文中写谁和谁?在这把“倾斜”的伞下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 通过以上实物和动作的演示再现情景,将“倾斜”一词具体形象化,学生自然而然地牢记其义。又通过质疑,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迫不及待地去朗读课文,为理解文中所表达的祖孙之间那温馨的情感和真挚的关爱做铺垫。 三、活用迁移法,一个牵一串 在汉语言文字中,有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形声字,其由“形”和“声”两部分合成,形旁与全字的意义有关,声旁与全字的读音有关。如“睡”字,形声字,从目,从垂,形旁是目,与眼睛有关,声旁为垂,指眼睑下垂,打瞌睡。本义:坐着打盹。即所谓“目—垂”为“睡”,睡觉要用眼睛。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会意字和形声字中见到部件“目”,就可以想到这个字与眼睛有关。象“泪”字,可分为“氵”和“目”,意思是从眼睛中流出来的如水一样的液体;“盲”是眼睛看不见了;“眨”是眼睛疲劳困乏了就一眨一眨的。再如“月”字,当它用作偏旁而且在字的右边时,这些字与天文时令有关(期、朝、明、朗……);可是如果它在字的左边或下边时,却与肉有关,叫做“月肉旁”。根据这个意思,“脑、脸、脖、肩、膀、肚、腿、脚、肝、胆、肺、肠、胃……”一大串的字,我们就可以用“月肉旁”来析解它们的形义了(除朦胧二字外)。这样的教学无疑是教师“教一个”,学生“得一串”,何乐而不为呢? 四、善用比较法,消灭错别字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有的学生对一些形近字混淆不清,张冠李戴,把“拟人”写成“似人”,把“篮球”写成“蓝球”。有学生不解地问:“老师,为什么我用草字头的‘蓝不对呢?‘蓝和‘篮这两个字怎样区别呢?”面对学生的疑问,我引导他们先找出两个字的偏旁各是什么,然后想想其偏旁所表示的意义有何不同。“蓝”的草字头与青草的颜色有关,所以是草字头;而打篮球时就是把球投进一个像竹篮子一样的篮筐里去,所以是竹字头。学生恍然大悟:“噢,原来是这样!” 唐代诗仙李白在其《山中问答》诗说:“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是的,“字理识字”宛如一朵奇葩,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绽放光彩,学生在一次次的识字中既能加深感性认识,培养理性思维,又能真正领悟到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切实感受到汉语言文字特有的魅力,那么,学生“喜欢学习汉字”的情感目标何愁没达成? (作者单位:广西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第一小学) 【摘 要】众所周知,识字是学习文化的起点,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课堂上依据字理进行识字和析词,把一个个抽象符号的汉字变为一幅幅生动有趣的图画,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识字;字理识字;方法 全国字理识字研究中心副理事长黄亢美先生在其撰写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是基础教育的根基,要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首先必须提高学生识字的能力。”从古到今有很多识字方法,但有的不够关注汉字的特点;有的存在汉字规范化的问题;有的存在生字返生率高的现象……种种的不足使得识字教学枯燥乏味,高耗低效,事倍功半,学生没信心,教师不满意,家长意见大。在这种情况下,贾国均先生的“字理识字”法适时地诞生了,这是一种从汉字形与音、义的关系入手进行的识字教学,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还知其所以然。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巧用字理识字,让学生感受到汉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呢? 一、运用图示法,直观又生动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文中提出:“识字教学应当跟图画紧密结合起来。”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于那些美丽的图画更感兴趣,如果将僵硬呆板的文字符号变成一幅幅生动有趣的图画,就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识记“休”字,很多学生一看就知道该字由“亻”和“木”组成,但书写时却误写成“体息”。当我批改作业发现这种情况后,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成一幅精美的图画(如下图一),表示一个人在劳作以后倚靠在树木旁边歇息。这样把字义字形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他们再也没有写错了。随后我趁热打铁,出示课件(如下图二)要求学生选择填空(A牛 B赶 C牧),学生兴趣大增,他们的选择是C而不是A或B。 二、利用演示法,抽象变形象 对于一些抽象的东西和那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教师讲得再多,即使口干舌燥,筋疲力尽,学生也不容易懂,甚至感到厌烦。为了弄清意思,理解内容,教师有必要用实物或配以动作来帮助阐明字理。如教“看”字,引导学生分析该字由“手”和“目”组成,即用手斜着放在眼睛上,表示瞭望、察看的意思。“灭”字是用一块硬板子放在火上,火马上熄灭了。又如当教到《倾斜的伞》(小语S版第五册)时,学生对于“倾斜”二字感到很陌生。我出示一把学生很熟悉的雨伞,接着打开雨伞,撑到头顶上,学生知道下雨时这样打伞衣服不会弄湿,然后分别把伞倾向左边和右边。 师:这样打伞,伞怎样啦? 生:伞歪了! 师:结果会如何呢? 生:衣服会被淋湿的。 师:课文的题目用哪个词语形容“歪”的意思? 生:(异口同声)倾斜! 师:对!全班同学一起把课题读三遍,边读边想。 之后让两个学生上台演示伞“倾斜”的动作,最后质疑:文中写谁和谁?在这把“倾斜”的伞下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 通过以上实物和动作的演示再现情景,将“倾斜”一词具体形象化,学生自然而然地牢记其义。又通过质疑,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迫不及待地去朗读课文,为理解文中所表达的祖孙之间那温馨的情感和真挚的关爱做铺垫。 三、活用迁移法,一个牵一串 在汉语言文字中,有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形声字,其由“形”和“声”两部分合成,形旁与全字的意义有关,声旁与全字的读音有关。如“睡”字,形声字,从目,从垂,形旁是目,与眼睛有关,声旁为垂,指眼睑下垂,打瞌睡。本义:坐着打盹。即所谓“目—垂”为“睡”,睡觉要用眼睛。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会意字和形声字中见到部件“目”,就可以想到这个字与眼睛有关。象“泪”字,可分为“氵”和“目”,意思是从眼睛中流出来的如水一样的液体;“盲”是眼睛看不见了;“眨”是眼睛疲劳困乏了就一眨一眨的。再如“月”字,当它用作偏旁而且在字的右边时,这些字与天文时令有关(期、朝、明、朗……);可是如果它在字的左边或下边时,却与肉有关,叫做“月肉旁”。根据这个意思,“脑、脸、脖、肩、膀、肚、腿、脚、肝、胆、肺、肠、胃……”一大串的字,我们就可以用“月肉旁”来析解它们的形义了(除朦胧二字外)。这样的教学无疑是教师“教一个”,学生“得一串”,何乐而不为呢? 四、善用比较法,消灭错别字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有的学生对一些形近字混淆不清,张冠李戴,把“拟人”写成“似人”,把“篮球”写成“蓝球”。有学生不解地问:“老师,为什么我用草字头的‘蓝不对呢?‘蓝和‘篮这两个字怎样区别呢?”面对学生的疑问,我引导他们先找出两个字的偏旁各是什么,然后想想其偏旁所表示的意义有何不同。“蓝”的草字头与青草的颜色有关,所以是草字头;而打篮球时就是把球投进一个像竹篮子一样的篮筐里去,所以是竹字头。学生恍然大悟:“噢,原来是这样!” 唐代诗仙李白在其《山中问答》诗说:“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是的,“字理识字”宛如一朵奇葩,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绽放光彩,学生在一次次的识字中既能加深感性认识,培养理性思维,又能真正领悟到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切实感受到汉语言文字特有的魅力,那么,学生“喜欢学习汉字”的情感目标何愁没达成? (作者单位:广西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第一小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