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让数学课堂充盈文化蕴味 |
范文 | 吴彩凤 让数学课堂充盈文化蕴味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课程的兴趣。如果在课程中教学方式死板,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就会很大程度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在数学课堂中增加文化底蕴,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就可以让学生更加喜爱课堂,更容易接受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如何让数学课堂充盈文化蕴味,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追根溯源,突破难点 文化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有些知识难免因辗转变迁而生僻,令人费解甚至误解。数学知识也不例外,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孤立的看待某个知识,主观臆测,断章取义,就可能会造成学生的理解困难或偏差。比如说时、分、秒之间的进率比较特殊(60进制),学生在换算时很容易出错,不同于普遍的十进制、百进制,通过考证可以发现,这些常用时间单位之所以采用60进制,是因为在100以内的自然数中,60的因数最多,共有12个。60的这一特点,使它在数学和天文学的发展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这样学生理解了时、分、秒之间的进率特殊的道理的同时,它们间的特殊进率也就被深深地印在脑海里。总而言之,丰富数学课堂的文化底蕴不仅强调了学生积极学习的主体作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学会、善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自己建构知识体系,而且强调了教师丰富课堂内容的重要性,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吸收丰富的教学内容更加,理解数学的内涵。 (二)引经据典,增加趣点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恰当引入丰富的数学史话资源,不但能使教学内容显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且能令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趣味横生,充满着浓厚的文化意蕴,并且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说在数学课堂中讲述数学家陈景润知难而进,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摘取数学皇冠明珠的故事。还可以在《圆的周长》这一课,介绍祖冲之在圆周率方面的杰出贡献。探求数学过程中的轶闻趣事,可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人类对数学知识的不懈追求,从而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科学真理的理想。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我国文学典故中富含与数学原理相通的深邃思想润泽数学课堂,可以达到潜移默化、激趣启思、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曹冲称象”就蕴涵着非常重要的问题转化思想。利用它可以将未知的转化成已知的、复杂的转化成简单的、不规则的转化成规则的等等,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除此之外,还有耳熟能详的“田忌赛马”故事也蕴涵了优化思想和对策论的原理。特级教师黄爱华所说,只有挖掘数学文化,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哲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才能收到情理交融、曲径通幽的艺术效果。 (三)鉴前毖后,规避误点 古语云:“以史为鉴.可以明智。”这句话是说借鉴可以知理避误,少走弯路。有些与数学知识密切相关的案例素材,就是数学文化中不可忽视的明镜。有些学生容易因粗心等非智力因素做错题目却不重视,认为是细节问题而屡教不改,从而积重难返,成为数学学习的一大障碍。在此情况下老师可以搜集与这类知识相关的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细节决定成败,从而达到避免错误的效果。比如说有位教师发现部分学生在小数四则运算过程时,容易因粗心点错小数点位置导致计算结果错误,且屡教不改。老师就在评讲作业前向学生展示一篇题为《一个小数点与一场大悲剧》的纪实报道,这篇新闻报道了由于检查人员忽视了一个小数点的细节,让航天员在返航时发生了事故离开人世。同理,可以用“一颗算出来的行星——”海王星?的故事来说明学习数学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还可以用“一种名不符实的数字——阿拉伯数字”来警示学生学习要认真审视、勤于思考,不要望文生义想当然。 此外,还有“一个容易被人误解为实际频率的理论几率——概率”、“一种令国王倾国之富而无法支付的算法——递进翻倍”等等,都可以成为数学课堂启智育人的良好素材。 (四)丰肌秀骨,拓展靓点 数学教学应冲破仅仅只有算数的枷锁,在数学课堂中引入文学、艺术或者现实生活中一些生动的文化信息等元素,让数学课堂在文学的充实下更富有内蕴,在艺术渲染下更富有情致,在贴切生活的情况下更富有活力。让学生的思维广泛延伸发散,从各个领域汲取数学营养,体验数学的美,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价值,使数学课堂变得更加具有魅力。著名的特级数学教师张齐华的数学课堂是整合科学、文化的典范。比如在他执教的《圆的认识》这堂课中,巧妙地借结合了音乐、艺术、多媒体等手段展开了关于“懈释自然中的圆”和“欣赏人文中的圆”等活动,帮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中感受数学的博大与精深,领略人类的智慧与文明。使数学课充满浓浓的文化意蕴。 如果将一堂优秀的数学课程比作一棵树,那么在课堂中的公式定理是大树的躯干,丰盈的文化韵味就是丰富树干的枝叶。所以我们的数学教师应博览群书、厚积薄发,用生动多样的文化润泽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赵兴法.努力构建生命化的初中数学课堂[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01) [2]彭丽娟.亲历生命化课堂的感悟[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07) [3]邬玉国.体验“生命在场”,构建“生命化”的课堂[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S1)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平市樟湖中心小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