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中学生数学课前预习活动开展之探究 |
范文 | 周霞+夏良中 【摘 要】实践证明,预习活动深入开展,教师课堂讲解则事半功倍。预习活动有效实施,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则高效完美。教师组织好、开展好高中生数学课前预习活动,要以学生综合素养能力培养为中心。本文作者从预习任务要求设置、预习问题呈设以及评讲预习成效等三个方面对高中学生数学课前预习活动的开展做了简要的试论。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前预习;学习探知;开展;探究使课前预习重点不突出,杂乱无章。实践证明,学生主体在目标明确的任务要求下,其活动能够更有重点、前进更有方向、进程更能深入。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不能将课前预习当作高中生个人的学习活动,而应该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拓展。结合教材重难点及教学要求,设置和提出具有针对性、目标性的预习任务和要求,使得高中生在预习新知时做到有的放矢、重点突出,利于新知要义难点的探索和掌握。如“曲線和方程”一节课预习环节中,教师针对该节课教材的设置意图以及学习要求,根据“通过感受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这一概念的生成过程,初步理解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的概念”、“理解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的概念和集合相等的关系、渗透转化与化归的思想与数形结合的思想”等学习要点,分别向学生提出了“(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第一、三象限角平分线方程是什么?为什么?你能用集合的知识加以阐述吗?(2)方程|y|=|x|是上述直线的方程吗?(3)以上两个方程不是直线的方程,那么你们能找出第一、三象限角平分线的方程吗?圆心在C(1,2),半径为2的圆的方程是(x-1) +(y-2) =4吗?”等课前预习的探知任务和要求,组织高中生带着探析任务预习,这样能够保证高中生预习的针对性以及预习的实效性。 二、设置问题案例,深化主体预习效果 教育学认为,问题是数学知识点的有效承载体,更是其内涵要义的生动概括体。学生主体在探知解决数学问题案例的过程中,能够对所学知识、所获技能有着更为清晰、更为深刻、更为切身的感悟和理解。在课前预习环节,教师可以在上节课作业设置环节,有意识的设置一些与新知内容相切合的数学案例,布置给学生组织他们在完成这一些数学案例的过程中,预习和探知新课知识点、数学例题,从而实现在解决布置习题的基础上,实现对数学知识点内涵要义的深层次理解和领会,并达到以点带面的整体预习效果。如在“三角函数”一节课新知教学前,教师在上节课结束时,设置了“θ是第三象限角,则 是第几个象限的角?”预习习题,要求学生带着这一预习案例开展先期学习活动。高中生在感知预习问题时,意识到该问题解决需要运用“三角函数的图像性质”等新知要点,此时有意识的加强对新知要点的认知和探索,在此基础上,教师认真预习和礼物例题解析过程,对照比较,认真研析所设置问题案例的解答过程,从而初步得出解题的思路为:“∵k·360°+180°<θ 三、注重及时评讲,确保主体预习实效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实践的指导者和引导者,在课前预习活动中,教师要十分重视预习活动的评判活动,做到有始有终。要善于通过数学评讲活动,对高中生数学预习活动效果进行深入、全面的指正。对部分高中生数学预习活动中出现的不良现象予以点明。更要做好高中生数学预习新知中出现认知缺陷和解析缺陷的地方,予以重点的指点和讲解,让高中生自己提出疑惑或一知半解的难点和弱点,从而让高中生在教师的科学指点、有效点评中,进一步加深所探知识的的理解,增强预习的科学性和方法性。 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生动表现。高中数学教师要注重预习活动的设置,让学生在预习中提升素养、实现进步。 【参考文献】 [1]赵赞民.构建内涵丰厚的高中数学预习教学体系[J].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04期 [2]郑金才.高中数学教学新知讲解和预习实践的衔接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年14期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