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中历史课堂现状诊断:道是寻常却堪忧 |
范文 | 陈峻峰 【摘 要】审视当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当前问题不少。 【关键词】高中历史;现状;人文主义 如何发挥历史教学价值理念提升的教育功能、如何让历史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人尽其才,让历史课堂焕发人性的光芒,是我们每个历史教育工作者亟需思考的。然而在倡导教育改革多年的今天,教育的现状又怎样呢?特别是把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写进教材、和学生大讲特讲人文主义的历史课堂又怎样呢? 一、教学现状的案例列举 片段一: 师:我们今天复习《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同学们看看这一单元涉及哪几个重要的历史事件? 生:古希腊的智者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师:回答得非常好,这个单元的知识点非常的重要,是期中考、期末考乃至高考重点考查的章节,现在老师已把这几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重要主张通过表格罗列出来了,你们对照表格把它们背会了。 生:照着老师设计好的表格记忆诸如“薄伽丘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十日谈》,揭露了教会的伪善,抨击了教会宣扬的禁欲主义……” 片段二: 师:我们今天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探讨一个问题“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推选出主讲人发言。不同小组推选的主讲人讲着几乎重复、雷同的答案。 师: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再用ppt投影出所谓的标准答案。 生:把老师归纳的答案记录下来再进行记忆。 片段三: 师:今天课后的作业是完成一套单元练习卷,要求每个同学认真完成每道题,不得拖拉! 生:记下作业、准备加班加点完成。 以上三个课堂片段,对于挣扎在高中历史教学路上的历史老师而言,应该是太熟悉了,也觉得太寻常不过了。然而就是这样的看似理所当然的课堂,却成为了扼杀学生天性的舞台。 二、问题诊断 1.忽视个性生命,把课堂当做批量生产的工厂 在这样的课堂内,老师按照高考《考试说明》的统一要求,对每一个要掌握的知识点尽自己所能尽善尽美的进行归纳总结,不顾学生的基础如何、不管学生的兴趣所在,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将老师归纳好的知识强行录入自己的大脑,待考试时再行播放输出功能。这样的课堂,学生对问题的见解有着统一的答案,纵使曾有自己的想法,但也经不起老师一次次不满的眼神和考试过程中因与老师给出的评分标准不一样而不得分的打击而妥协。这样的课堂,让学生的本可以独树一帜、彰显我就是我的美丽棱角磨平了,让学生少年老成地妥协于老师的权威和试卷的分数面前,学生以失去自我为代价交出了一份让老师满意的答卷。 2.泯灭了学习兴趣,挫伤了历史课学习的激情 为何学历史?“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以人类的活动为特定的对象,它思接万载,视通万里,千姿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其他学科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古往今来,很多人给出了答案。然而现在,这样的解释在学生看来好幼稚。在绝大多数学生看来,学历史的目的简单而现实即为了考试。那又是什么让我们的学生变得如此现实?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我们目前的教育。教学片断一中,很多学生对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薄伽丘和他的代表作《十日谈》其实还是很感兴趣的,但是面对老师归纳好的知识点,学生的兴趣就淡然无存。学生在被动接受这些知识的时候,还谈何学习的激情?有的学生连《十日谈》里讲的故事一个也不熟悉,又怎能理解其蕴含的深刻内涵?又怎能震撼于先哲们引领时代思想的精英精神?教学片段二中,似乎在教学的形式上符合了课改的趋势,但老师掌控课堂的痕迹是那样的明显,学生的合作学习完全是一副空架子。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讨论只是课堂的一个怪异的插曲,看似热热闹闹,但最终还是以老师权威地总结宣告结束。久而久之,学生们也习惯了自己讨论的结果其实是算不了什么的,因而在讨论中,爱说话的说两句,不爱说话的就完全处于等待中,等待讨论结束老师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这样的课堂,学生还是主体吗?还能让学生感兴趣吗? 3.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形式主义的教学和不能因材施教的教学都是对时间的浪费。 教学片断二中流于形式的小组学习无疑是时间的浪費,教育改革倡导小组合作学习的初衷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提升能力,从而让学生的知识技能、生存理念都发生巨大的变化。然而,不顾学生的基础与兴趣随意编组、不对学生的合作方式加以正确引导、不对学生有建设性的发言给予鼓励,最终回到老师一言堂的老路,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仅违背了课改的初衷,而且是对学生宝贵学习时间的极大浪费,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仅没有品尝合作的愉悦,还学会了敷衍与投机取巧。其危害真是“猛于虎”。教学片断三中,不顾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差异,一刀切布置统一的作业,导致有些学生撑死在难题上、有些学生厌倦于简单题上,不能面向学生实际的作业,实质就是教育责任心的缺乏,就是对学生时间的浪费。“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从这个角度讲,老师是不是应该值得进行深刻的反思。 历史课堂现状的诊断表明,在课堂上和学生大讲特讲人文主义的历史教师还只是把人文主义停留在“这是高考要考的知识点”的层面上,并没有把人文主义化作自己的教育理念,从而导致当今的历史课堂不仅没有成为传承人文主义的阵地,反而扼杀了学生的天性、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个性”、“教育的秘诀是尊重”,从心理学角度讲,所谓的个性就是个体特有的与其他个体区别开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往往通过个体的性格、气质、能力、动机、兴趣、理想、世界观等方面表现出来。正如德国诗人歌德所说:一棵树上很难找到两片完全一样的叶子,一千个人之中也很难找到两个在思想情感上完全协调的人。我们教育的对象数百成千,但却很难找到两个完全一样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不一样的个性。倡导教育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实质就是对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人的一种认可、是对学生人性的尊重。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