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空间观念培养探讨 |
范文 | 曹金文 【摘 要】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教育需加强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小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基础阶段,在这一阶段强化学生核心素养中的空间观念,有利于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作为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供给方”,需要对小学数学的供给教学策略进行有效调整,以核心素养理念为引领,着力加强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本文将针对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进行探讨,与同仁共勉。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空间观念;感知;兴趣 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指的是对空间图形的感受以及对其正确运用的意识和能力,是小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学生的思维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对于图形的感知仍存着欠缺,缺乏正确认识和应用图形的能力,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调整供给策略,进而有效提高学生对空间图形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这对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也具有促进作用。 一、通过观察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学生在认识与学习图形的过程中,对图形进行细致的观察是最基本的方式。通过观察才能发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根据具体特征进行实际运用。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想帮助学生由平面的几何形态具体到实物特征,需要认真观察才能完成。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全面地观察几何图形,尤其是图形细节,进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对于小学生而言,平行四边形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图形,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正方形、长方形向平行四边形转变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并找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异同点,帮助学生形成对平行四边形基本概念的空间观念。学生对其形成初步的空间认识后,教师可将平行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三种形状的教具分发给各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部对各图形的实物教具进行观察,让学生感悟到三种图形经过实际“变形”后的相互转化,加深了对平行四边形的深刻认识,从而建立起良好的空间观念。 二、通过实践操作,深化空间观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深化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知、加强对图形的理解与掌握程度,需要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操作。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物,引导学生进行动手体验,学生通过实际接触,充分感知了图形的空间形状,进而逐步建立和深化了自己的空间观念。 例如,学习“认识立体图形”一课时,为让学生充分体验各种立体图形的空间形状,教师可以在课前精心准备学习和生活中的物品,如鞋盒、奶粉罐、皮球、牙膏盒……课堂上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摸一摸、掂一掂、滚一滚”活动,各小组间相互交换实物进行体验,让学生联想生活中这些物品是如何使用的,进而较好地将实物与相应的数学概念联系起来。学生升入高年级时,他们的空间观念已初步建立,并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这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凭着想象动手绘画和制作相应的实物图形,从而有效强化学生的空间观念。例如,教授“圆柱与圆锥”一课时,待课堂讲解完成相关的概念知识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在草稿上绘画圆柱和圆锥的图形,然后,运用剪刀制作一个圆柱体和圆锥体,之后,引导学生分析感知圆柱与圆锥的具体空间形状,并对二者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进行总结。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学生会发现圆柱上下两个面的圆形大小和面积等同,而圆锥只有一面是圆形。学在动手操作和分析总结的过程中,深化了对圆柱与圆锥概念的理解,建立了圆柱与圆锥概念的空间观念。 三、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强化空间观念 在对几何图形的概念形成自己的理解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有效结合实际生活,强化对空间观念的理解,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学会将所学的数学知识正确应用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意识,提升他们思维的逻辑性与创造性,锻炼他们对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能力。例如:学习“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一课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对长方形与正方形概念理解透彻后,向学生布置需要实际解决的问题,比如: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求出教室地面的面积。此时,学生需要将所学的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点与教室的地面形状特点相对应,利用测量工具测量长和宽,并利用公式计算出地面的面积。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以竞赛的方式,看看哪个小组计算得既快又准确,在小组合作中,锻炼学生的实际解决能力,并增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也促进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拓展与巩固,强化了空间观念。 四、通过发挥想象力,提升空间观念 学生在学习几何图形的过程中,需要运用想象力实现对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引导学生对几何图形进行反复的观察与学习,加强空间想象能力,帮助学生由对图形的表象认识深化到对其抽象化概念的理解。例如:教授“有趣的七巧板”一课时,学生通过对每个图形的观察,并通过实际操作将不同形状的图形进行不同形式的组合,形成多种形态的整体。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进行操作,并在反复观察图形的基础上,找出图形的不同特点,便于学生对图形基本特点的理解,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切实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五、通过借助多媒体,发展空间观念 借助声情并茂的多媒体,已成为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质量桎梏的有效手段。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孩子们的空间观念,更应借助多媒体直观真体、动态灵活、功能丰富等特点,助力学生扎实认识、理解、内化几何图形概念,从而建立起相应图形的空间观念。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不断丰富自身的计算机知识,提高多媒体制作相关软件的运用能力,将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而又枯燥的图形概念,转化成直观、形象而又富有趣味性的图形动画,然后适时运用多媒体播放,学生在动画的感观刺激下,将会更积极主动地接受教学内容,进而有效理解内化图形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例如,学习“长方体体积”一课时,教师课前运用发达的網络搜索与长方体相关的图片素材,然后结合教学内容精心制作成短视频——微课,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运用多媒体播放所制作的短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之间的具体关系,再适当地进行拓展,如对正方体的拓展,学生认识到正方体是长方体的特殊情况,进而通过知识迁移得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为“棱长×棱长×棱长”。借助多媒体辅助学生空间观念培养教学,既有效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又较好地让学生直观、真切地认识到几何图形的空间形状及相互转化关系,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最主要的教学任务,而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诸多方面,教师需要有侧重地对某一方面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如利用几何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进而支撑学生整个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指出的是,教师的教学要站在未来长远的角度,有效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满足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需求,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效结合,设置符合学生能力水平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充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方法,进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秋菊.小学数学图形教学中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5(03):119 [2]唐建.浅谈培养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的方法[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24):88 [3]刘晓玲.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创意与策略探析[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3(0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