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音乐文化专题课程的建构
范文

    【摘 要】音乐文化专题课程是一种教师课程,以课程“聂耳叔叔和他的歌”的开发与实施为例,其开发应基于现实问题,源自教材,紧扣课标;然后通过文化读本,推进课程的有序实施;而在学习该课程时,应注意全景性、语境性和整合性。

    【关键词】音乐文化专题课程;文化读本;课程开发;学科育人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73-0050-03

    【作者简介】黄美华,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江苏南通,226001)教师,高级教师,江苏省音乐特级教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唱好国歌,笔者以“聂耳叔叔和他的歌”为主题,开发了音乐文化专题课程。该课程将与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相关的音乐作品和其他门类艺术作品进行整合,旨在引导学生用歌声向伟大的祖国致敬。

    一、什么是音乐文化专题课程

    音乐文化专题课程是教师以课程开发者和实践者的双重身份进行的课程创新,是教师根据自己的课程理念和文化自觉,针对学生音乐学习单薄、零碎的问题而开发的一种课程,也有专家称这样的课程为“师本课程”或“教师课程”。音乐文化专题课程力图跳脱出传统的“一课一歌(曲)”“一学期一本教科书”的模式,致力于改变单纯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教授的音乐教学现状,主张在整合重构的专题教学中,凸显“立德树人”的育人取向和价值追求,并实现从“学科教学”向“学科育人”的转变。该课程的开发有以下立足点:

    第一,基于问题。开发“聂耳叔叔和他的歌”课程的初衷是改变学生演唱国歌时漫不经心的状态。国歌和国旗、国徽一样,是国家的象征。了解国歌,唱好国歌,是每个公民必备的素质。

    第二,源自教材。音乐文化专题课程的开发依托教材。“聂耳叔叔和他的歌”课程的核心歌曲是苏少版《音乐》四上“难忘的歌”单元中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由于受限于教材的单元主题,国歌只占该单元作品总数的四分之一,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已经会唱国歌,所以教学时间会进一步缩短。内容少、教学时间短,使国歌应有的地位没能得到彰显,加之聂耳的其他作品散落在不同学段、不同版本的教材中,因此学生无法获得一个较为完整的音乐感知和文化理解的机会。开发音乐文化专题课程就是为了弥补这种缺憾,并让育人目标得到落实。

    第三,紧扣课标。音乐文化专题课程从目标制定、年段安排到内容选择、课程实施等都紧扣课程标准,不仅要完成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还要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上着力加强育人的力度。在“聂耳叔叔和他的歌”课程中,要着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努力促成学生尊敬国歌、唱好国歌等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编写文化读本,推进课程有序实施

    教师编写文化读本,将课程内容以文本的形式确定下来,可以有效避免教学的随意性。专题文化读本的编写紧紧围绕“以音乐育人”这一主线,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核心作品为主的“1+N”首音乐作品。

    根据主题,笔者将聂耳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卖报歌》《卖报之声》《码头工人歌》等作品串联起来,编入文本,核心作品精唱,其他作品泛唱,形成“1+N”式的作品群组。学生从相互关联的作品中,能学会从文化视角看待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了解作曲家的创作风格,理解作品内涵。此外,不同作品的对比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打开音乐之耳,使他们对音乐要素的觉察更加敏锐,对音乐作品的感悟更加深刻。

    2.适合学生参与的音乐活动。

    聂耳借鉴“回旋曲式”手法创作的《码头工人歌》,让“劳动号子音调”反复出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首作品是聂耳的经典之作,但对于小学生学唱有难度。在文化读本中,笔者用图谱将两句相似的“号子音调”呈现出来,不仅能帮助学生唱准音高,还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聂耳的创作手法和善于借鉴的品格。此外,笔者还加入旧社会码头工人劳动的图片,帮助学生建立音乐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为学生感悟音乐提供支撑。在唱、听、动中,学生对歌曲的體悟更深了。

    3.提炼作品中的基础音乐知识和技能。

    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提升音乐学科素养,是学生音乐学习的基本目标。在文化读本中,教师将音乐作品中的知识点设计成有趣的填空、连线、创作等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唱一唱、玩一玩、写一写中轻松地掌握音乐知识。此外,作品旁边的“演唱和欣赏小贴士”,能为学生提升音乐素养提供适时的帮助。

    4.作曲家的故事和创作轶事。

    了解作曲家,回到他们生活的年代,可以增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为此,我们选择了聂耳在小学学习民族乐器,担任儿童乐队指挥的故事;中学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参加进步组织演出的故事以及后来在明月歌舞社担任小提琴手,用小提琴创作音乐的故事。“耳朵先生”的称呼更让学生看到了一个音乐天赋高、有血有肉的聂耳。

    5.其他艺术作品的拓展。

    教师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了与聂耳有关的纪录片、电影、电视剧等艺术作品,学生扫描读本中的二维码就可以欣赏到这些作品,课程也因此得以拓展延伸。

    三、改进学习方式,达成育人目标

    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关键在课堂。切实改进音乐学习方式,整合学习资源,才能保证音乐文化专题课程的质量,才能确保学科育人目标的达成。笔者认为,音乐文化专题课程的学习应注重以下三点。

    第一,全景性。音乐文化专题课程以文化主题串联教学内容,力图构建全景式的教学蓝图。教学从云南省博物馆珍藏的聂耳小提琴说起,一把看似平常的小提琴却被当作国宝,而且还被推荐给国家宝藏栏目,这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渴望了解这把小提琴及其主人的故事。对于文化读本上的作曲家的故事,学生可于课前自由阅读,教师可以通过抢答软件和提炼关键词的方式来了解学生自学的效果。关键词来自作曲家最重要的信息,学生在解读关键词时,可以加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接着,教师还精心选取了与聂耳同时代的其他作曲家,然后让学生从众多画像中寻找聂耳,并加上这样的旁白:这些与聂耳同时代的作曲家,和聂耳一样,创作了许多激励中国人民积极向上的作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将在以后的音乐课中与他们相遇。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课外到课内,学生在全景式的学习中,认识问题的角度更广、思考更深。

    第二,語境性。音乐文化专题课程的学习提倡回归文化语境,回归音乐本源。教学从作曲家的视角出发,去探究音乐产生的文化背景,通过亲身体验,获得音乐感悟,提升育人效果。对聂耳作品的学习从学生耳熟能详的《卖报歌》开始,将四二拍的强弱韵律变成“弱弱强”,这可以更好地表现出报童的天真活泼;接着用补充学唱的《卖报之声》让学生体验报童的生活,不仅有“不等天明去等派报”,还有整天路上奔跑呼叫“黎明叫,黄昏叫,黎明叫的《申报》《时报》《新闻报》……黄昏叫的《号外时报》《大晚夜报》”。在文化语境中,学生用身体体验着、用歌声表现着报童生活的艰苦及报童“含泪奔跑”的乐观。学习音乐不仅是学习音乐本身,更是学习音乐背后的文化。只有在追根溯源的文化活动中品味音乐,音乐才会真正走入学生的心灵。

    第三,整合性。整合性是文化专题课程的重要特征,整合从教学目标开始,贯穿专题课程学习的全过程。“聂耳叔叔和他的歌”中有一个教学目标是这样的:学生了解并能正确演唱国歌,用歌声向祖国致敬。这个目标中的“正确”既包含知识技能目标中的“准确的节奏”“准确的旋律”“适切的歌唱方法”等,也包含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的“在合适的场合正确演唱”“用正确的姿态演唱”“用饱含爱国情感的歌声向祖国致敬”等。三维教学目标整合在一起,才能真正提升学科育人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义勇军进行曲》的关键年份将学习内容整合在一起,并让学生边学边思:1935年,聂耳创作的电影原版《义勇军进行曲》与现代版在速度上有什么不同?思考为什么要用比较快的速度来演唱该歌曲呢?1949年,《义勇军进行曲》成为国歌,到今年整整70年。1978年,更改了歌词。学生通过演唱比较,思考“歌词改得好不好?”“今天再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有什么现实意义?”虽然学生年龄小,思想还不够深刻,但是今天的教学,已在他们的心中燃起了一把火,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把火会让他们的爱国之情越烧越旺。2004年国歌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规范国歌奏唱礼仪的实施意见》,2017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以下简称《国歌法》),为国歌立法,用法律的形式确立国歌的地位,捍卫国歌的尊严,这让学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们从《国歌法》中找到“肃立”和“庄重”两个关键词,这是法律要求唱国歌时应有的姿态。最后,学生保持着庄严的神情和肃立的姿态,再一次唱国歌。整合式的学习摒弃了简单空洞的说教,同时有效培养了学生爱国精神。

    总之,音乐文化专题课程是国家课程的有效补充,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文化育人的方式,可以使学生的音乐学习从碎片化走向统整化。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9:2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