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构筑儿童眼里的“门窗墙” |
范文 | 胡艳华 【关键词】美术教学;教学设计;《门窗墙》课例 【中图分类号】G623.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20)09-0067-03 墙是建筑物竖直方向的主要构件,起分隔、围护和承重等作用,还有隔热、保温、隔声等功能;门便于室内、室外交通联系及疏散;窗有通风、采光之作用。苏少版《美术》三下《门窗墙》一课呈现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年代房屋中多姿多彩、千变万化的门、窗、墙,信息量很大。笔者在对教材进行深度研读后,决定将陕北窑洞的门窗墙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并以“黄土地的眸子”为主题开展专题欣赏教学。一、江南到陕北,点亮兴趣 对于身处江南的孩子来说,黄土高原有些遥远。从江南到黄土高原,需要一条纽带。恰巧笔者在上美术课之前,学生们刚刚结束了音乐课,教学内容是《江南》。于是在课前,笔者和学生有了这样的聊天: 师:同学们,刚才的音乐课,你们行走在江南,听的是吴侬软语。现在你们听到的是陕北黄土高原上的民歌。和江南民歌区别大吗?这节课,老师就要带你们从江南飞到陕北,去黄土高原看看。同学们对黄土高原有了解吗? 生:…… 师:除了民歌,在黄土高原,还有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视频欣赏安塞腰鼓、榆林剪纸、宜君农民画) 课前短短几分钟,通过与学生的聊天,笔者让学生与黄土高原上的民间艺术有了亲密接触,感受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黄土地人民朴素豪放的性格。选准起点,激发兴趣,顺利带着学生迈进了黄土高原。二、印象黄土地,走近窑洞 与黄土融为一体的窑洞民居,是人类依托黄土高原造就的建筑景观。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动眼、动嘴、动脑,主动地获取知识。 1.出示地图,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 2.了解窑洞的相关信息。 欣赏微视频:航拍“黄土建筑”———窑洞。 自主学习:同学们对窑洞有了解吗?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学习资料,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窑洞。 交流:通过学习,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让我们把这些信息填入表格中(见下页表1)。 以上教学,笔者主要采用自主探究的學习方式。教学中,笔者出示地图,引导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的位置。通过微视频,学生看到在厚重的黄土地上有极具特色的“黄土建筑”———窑洞,它是陕北黄土高原的产物,是陕北劳动人民的象征,黄土高原厚实的大地,便是窑洞坚实的墙壁。然后引导学生阅读下发的学习单,了解窑洞的建筑类型、挖掘方式、建筑布局等,感受窑洞为什么被建筑界赞誉为“没有建筑师的建筑”。表1关于窑洞的信息 视频是动态的,图和文字是静态的,不管是动态还是静态,笔者都希望以直观易懂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窑洞。学生观看视频、阅读材料,加之联系实际生活,很快就对窑洞有了初步认识。三、窑洞门窗———黄土地的眸子 如果说黄土地是窑洞坚实的墙壁,那窑洞的门窗就是黄土地明亮的眸子。 1.门窗结构———体会设计之美。 了解:同学们,窑洞的门窗是安在哪儿的呢?对,门窗就安在这儿,这儿是窑洞的出入口,叫窑口或叫窑脸。 观察: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它是什么形状的?(圆拱形,有的顶上有一点尖,造型有细微的变化) 思考:为什么要设计成拱形呢? 观察:再来看看窑口的结构,思考三个问题:(1)窑口分为几个部分?(窑口中间一分为二,上部是高窗,下部扎山墙、安门窗)(2)门安在哪里?(门在下部的中间,也可以在一侧,门框直接顶到横梁)(3)这两扇高窗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分成几部分? 小结:看,白天,阳光穿过门窗,把窑洞照得温暖而舒适;晚上,窑洞的灯火又透过窗户,温暖了黄土地。 作为一种视觉形态,美广泛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中,而美术教学就是要通过对学生视觉感知能力、视觉理解能力、视觉运用能力的培养,让其感受到美的存在。以上教学,笔者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心理需求,指导观察,逐步引导,让学生在了解窑洞门窗的形状和结构的基础上,体会窑洞门窗的对称和平衡之美。在外形上,一是让学生认识到圆拱形结构符合力学原理,顶部压力分至两侧,重心稳定,具有极强的稳固性;二是让学生体会到在单调的黄土高原上,圆弧形的线条显得柔和轻巧;三是让学生理解天圆地方表征着中国古人对世界的认识。在结构上,一是让学生发现整面窗户的图案设计采用左右对称的形式;二是让学生理解那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发现对称最具稳定感和平衡感,同时,人们认为,对称能联合局部形成整体,并达到圆满。这是多么朴实的认识。 2.门窗纹样———品味文化内涵。 窑洞的门窗是黄土高原的眉眼,门窗上的纹样则是代代相传、构思别致的文化符号。 组内欣赏交流:看到了怎样的图案? 学生介绍:几何纹样、文字还有花卉图案。 思考: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纹样? 理解:在窑洞门窗中,点、线、面、三角形、四边形、圆形这些基本元素的运用,变化繁多,寓意丰富。文字纹样是通过巧妙的方式使汉字图案化,花卉纹样大都设计在整体图案的中心,形象抽象,线条简洁,梅花、海棠、莲花最为常见。木线条的拼拼搭搭中饱含生命气息,传递着陕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门窗在中国建筑装饰文化史上有着丰富的文化韵味。窑洞门窗的发展源远流长,其文化内涵是慢慢积累起来的,人们将情感倾注在门窗上,使门窗在居住环境乃至建筑艺术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看,条形纹(风调雨顺)、交叉纹(相依相护)、盘肠纹(长长久久)、方胜纹(延绵不断)、龟甲纹(吉祥长寿)、老虎盘(健康成长)、寿字格(富贵长寿)、双喜格(事事双喜)、梅花海棠莲花(吉祥富贵)。聪明的工匠采用象征、寓意、谐音、比拟等手法,创造出的几何纹样、文字与花卉纹样,构思别致,美观温馨,将朴素、实在的情感融于艺术创作中,而且窗格的纹样有一种独特的光、色、调相融合的形式与自然美,这让门窗成为窑洞中最讲究、最美观的部分。 3.画画我们眼里的门窗墙。 这些老式门窗每一个都似一幅画。学生对陕北窑洞门窗墙的学习后又有怎样的体悟呢?课尾,笔者设计了一个小练笔。 欣赏线描作品(见图1):用线条造型门窗,线条的运用灵活多变,有粗有细,有疏有密,疏疏朗朗间呈现出美妙的图案。山墙上堆着玉米、辣椒,窗上贴着窗花,门上贴对联、挂灯笼,洋溢着田园风光的情趣。 学生创作:你们眼里的窑洞门窗又是怎样的呢?老师给你们留了五分钟时间,我们一起来画一画。 学生用一支勾线笔创作自己眼中的窑洞门窗,并进行装饰,再将作品贴在那张介绍窑洞的学习单上,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体会到了建筑造型宏观的整合美和局部的装饰美,体会到了窑洞丰富的文化内涵。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晨光实验小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