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
范文 | 周艾琦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软件的推陈出新,就让信息技术学科的自学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信息技术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出以下四个注意点:创设学生感兴趣的任务,提供学生能借力的载体,培养学生爱自学的习惯,给予学生立体化的评价;并讨论如何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指在没有教师和其他人帮助的情况下自我学习的能力。随着人们对知识建构的深入研究,自学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探究型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我们平常所说的主题化拓展研究活动就属于探究型学习方式。那么,我们应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不断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呢? 一、创设学生感兴趣的任务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理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任务学习,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来驱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应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项有趣的任务或项目是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前提和保障。教师创设的情境、提出的任务都应贴近生活,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愿意了解,乐于探究。例如,在學习“艺术字”知识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个“为学校刊物设计封面”的任务;在学生学会综合排版后,可以设计一个“我的胸卡我来做”的任务;在画图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个“小小设计师”的任务等。学生为了完成这些有趣的“任务”,会主动引发探究需求,积极开展探究活动。 二、提供学生能借力的载体 要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就要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降低学习难度,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能借力的载体。目前,我们用得比较多的是文本型学案或互动学习平台,通过这些载体,可以帮助学生对要探究的内容先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再有细节的了解,同时还是解决疑难问题的求助热线。 无论采取哪种载体形式,都一定要融入教学者对学科、对整个知识单元的理解和整体把握。载体应包含清晰的任务流程、完善的技能训练、多元的评价体系、丰富的课后拓展、无限的自主创新、多彩的情感体验,应当是良好的“整体”与可行“细节”的载体。 以下是LOGO基础知识的学案节选: 请你输入下面这条命令,按回车后观察结果,并完成下面的填空。 rt 90 rt 90 这条命令的作用是:()其中rt的含义是(),90的含义是() 结论:右转命令的格式是() 这样的学案有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不仅能够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条理清晰,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三、培养学生爱自学的习惯 学习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系统性和稳定性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方式,培养自学习惯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从小培养。 有些信息技术教师认为年龄太小的孩子不适合自学,于是放弃了让学生自学的机会。殊不知,错过了从小培养自学的机会,等到学生大了,再想培养自学能力,学生会很难适应,因为他已经习惯了被动接受。在信息技术初学阶段,我们不妨鼓励学生多做尝试,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把更多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自学的乐趣。只要合理安排学习任务,让学生有自学成功的体验,相信一定可以激发起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爱上自学并形成习惯。 四、给予学生立体化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关系到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只是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应该转移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因此,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进行评价,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等因素进行评价。 例如,我在《添加文字》的教学过后就采用如下的评价方式: 这张表中的十几个问题,不仅注重了对结果的评价,还注重了对过程的评价,从学习目标的四个维度立体地衡量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 总之,信息技术发展之快令人目不暇接。我们要培养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去实际生活中运用,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能力,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提高了,碰到新的问题,就自然而然会去思考并找到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只有培养出这样的学生,他们将来才能够适应社会需求,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斜塘学校 江苏】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