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原型问题”追问导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范文

    姚垒

    

    

    [摘 ? 要]初中物理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应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原型问题”追问导学符合物理课程理念。研究认为,①“原型问题”追问导学优化了教学设计;②“原型问题”追问导学切合学生思维特点;③“原型问题”追问导学可以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

    [关键词]原型问题;追问导学;案例分析;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 ? ?G633.7 ? ? ? ?[文献标识码] ? ?A ? ? ? ?[文章编号] ? ?1674-6058(2021)02-0046-02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从2001年修订版到2011年正式版中“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始终没变,从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到物理认知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感到枯燥,但是理念的落实需要教学方式的支持与配合,一种好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适合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1]。我们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利用“追问导学”让“原始问题”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概念的要义解读

    1.原型问题

    心理学认为“问题”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对新情境、新课题进行研究思考时,发现它与主观需要相矛盾的一种心理过程。物理原型问题是指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需要解决的初始问题,如生活中的初始问题,科学技术应用活动中的初始問题,等等[2]。

    2.追问导学

    追问导学就是在学生回答了一个问题之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继续提问的一种教学形式,它是“对话式”教学的一种存在形式,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追问导学是学生通过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开展学习,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3]。

    二、“原型问题”追问导学模式

    对学生来说,现实生活中的物理问题不计其数,教师从中选择与教学相关的问题,创设简单的原型问题情境,结合探究的基本要素,提出原型问题、解决原型问题、得出结论、应用结论。在探究过程中有的结论可能没有达到教学目标,有的可能是错误的,有的可能有分歧,也可能是浅层的,通过“追问”导学就可以弥补大部分缺陷。追问可以是教师的预设,也可以是学生的思考,它必定是较复杂的物理问题,可以接着探究、解决、得出结论,追问的过程可以多次进行,直至达到我们所要求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能解释生活中相应的原型问题。“原型问题”追问导学基本环节如图1所示。

    三、教学实践案例分析

    以苏科版教材物理八年级下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第一课时“长度的测量”的教学为例。

    【教学片段】测量概念引入

    生活情境:两个小孩比身高。一个小孩说,我比你高,我钻到我家桌底下,站起来时头碰桌子了;另一个小孩说,我比你高,我站直了比我家窗台都高。

    原型问题1:目测并比较离得较远的两位同学的身高(如图2)。(学生回答)

    原型问题2:不用其他工具,验证你的目测结果。

    探究过程:

    让两位同学站在一起比较(如图3)。

    得出结论:左边同学高。

    追问1:如果两位同学差不多高(如图4),怎么比?

    探究过程:

    背对背,头靠头,站直紧靠。(如图5)

    追问2:如果不允许两位同学离开座位,又不用尺,怎么解决谁高的问题?

    探究过程(小组合作):利用身边的器材,一个手指的长、一铅笔的长等,与两位同学的身高比较。(两个追问,实践了测量的最基本要素“比较”)

    得出结论:左边同学高。

    追问3:左边同学高多少?

    得出结论:高一个手指、高四分之一根铅笔等,每一小组的结论都不一样。

    追问4:出现了什么问题?

    探究过程(讨论):各组的比较标准不统一。

    追问5:如何解决这种问题?

    探究过程(讨论):作为比较的标准应该统一,最好是全世界统一。

    得出结论:选择进行比较的量应该是公认的、统一的,测量就是将待测量与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这个公认的标准量就是单位。

    追问6:谁能解释两个小孩比身高的问题?(应用到实践生活中,解决生活问题)

    应用结论(解释):两个小孩进行比较时选择的标准不一样,结果也就不一样。不仅测量时要选取公认的标准量,生活中我们也要用同“一把尺”要求自己和他人。

    分析:“原型问题”在生活中有合理的解决方法,物理只是把这些解决方法用物理的方式去总结和梳理。“测量”自古就有,而且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但是人们没有给予它们明确的定义,物理就给予了测量明确的定义。本片段是借助生活中比较高矮的“原型问题”,通过“追问导学”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理解“测量”的定义。

    四、实践思考

    1.“原型问题”追问导学优化了教学设计

    教材的教学方式很简洁,先目测课桌的长、高、宽,比较它们的长度,然后验证你的目测结果,学生会觉得茫然,而且会认为方法单一(大多数学生直接用刻度尺验证),失去了公认的标准量引导环节,测量概念的得出就会死板,测量“前概念”中片面的或错误的思想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原型问题”追问导学把测量的要素引导得非常恰当,测量概念中的一个要素是“比较”,两个学生离得远时,不易判断高矮,只有靠近,才方便比较得出高矮,说明比较应该靠近、贴紧,这也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中“刻度线紧靠被测物”奠定了基础。测量概念中的另一个要素是“公认的标准量”也在追问中得以诠释,因各小组的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很自然地引出比较需要“公认的标准”,不仅解释了生活情境中的现象,也可以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

    2.“原型问题”追问导学切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人们认识自然世界,探寻其中的奥秘是从最初的解决原型问题开始的,初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的后期,是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解决问题,而追问关注的是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这个时期的学生对复杂、抽象的物理知识的掌握并不是一次探究就能完成的,通常是从生活现象中的原型问题出发,先经历形象思维,再经过多次分析、综合逐步深入,在修正、前进中达到教学目标,适时恰当地追问是符合中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实例中,“测量”这个物理概念或者这种实践,从人类最初的原始问题讲起,逐步领会其实质,那么在运用“测量”进行物理思维时,往往不会产生思维障碍。物理原型问题导学的策略是先用原型问题开启学生思维,这也符合学生个人的认知经验,在简单的追问中推动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最后在较复杂的追问中升华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理解测量的本质和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原型问题”追问导学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

    教学过程中通过“原型问题”的探究,教师运用“追问导学”模式,可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深度学习是通过多层处理,逐渐将初始的“低层”特征表示转化为“高层”特征表示后,用“简单问题”推动即可完成复杂的分类学习任务,“追问”在其中的作用是一步步分层,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不同层次困难,通过追问式教学达到学生的最终认知,原始物理问题不一定是枯燥的、抽象的问题。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种很接地气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主动状态,不断地探究知识奥秘,让学生体会探究学习过程的艰辛,也享受取得成就的喜悦。

    [参考文献]

    [1] ?苏明义.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初中物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 ?母小勇.物理教学实验的“原型”及设计原理[J ].物理教师,2010(4):1-4.

    [3] ?吴志明.以生活为主线的问题驱动教学策略[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9):12-14.

    (责任编辑 易志毅)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 8:3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