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多方位引领学生作文 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 |
范文 | 作文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能力训练,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现在的小学生害怕写作文的现象比比皆是,到底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笔者认为,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引导学生感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立足文本,巧施小练笔;努力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引领学生博览群书;建立多元评改、激励机制,多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几年来,我在这些方面做了些尝试和努力,取得了较喜人的成果。 一、感悟生活,积累素材 古人认为作文是“萌一意,出一言”。即作文是在人对生活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有所感受所抒发的自己的情感。大千世界有写不尽的人、事、物、景,然而学生虽然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之中,为什么作文时却空洞无物呢?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切实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呢?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现实生活,热爱生活,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喜闻乐见的生活实践活动,尽可能地扩大他们的生活视野。如让学生走向大自然,开展春秋游研学、爬山、游泳、观景、赏月等活动,使他们的“情”与大自然的“景”达到相互交融。 记得有一次秋游时组织学生到集美的“南顺鳄鱼馆”参观,回来后学生便迫不及待地在春游日记中表达了自己在南顺鳄鱼馆的所见、所闻、所感,许多同学都表达了自己和老师、同学第一次钓鳄鱼时的那种奇特感受。由于很少有学生亲眼看过鳄鱼,更不用说有钓鳄鱼的经历了,因而他们游玩时情绪高涨,什么都想看一看、试一试、问一问、想一想,许多同学都发自内心地感慨道:钓鳄鱼真是新奇、刺激、有趣啊!试想,如果学生离开了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心灵感受,他们又怎能写出真实、动人的文章来呢?因此,老师应做有心人,创造各种机会,引导学生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如在春游时,引导学生观察河边柳树的形态、枝条、颜色;课间时,师生一起观察同学们的活动,留心校园里花草植物等的特点和变化;放学后,偶尔和学生一起欣赏日落奇观等。 正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有引领学生广泛接触自然,深入到生活中去,让多彩的社会生活和奇异的自然景物映入学生的脑海,让他们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观察、认识、体验,让他们在平凡中发现伟大,在平淡中寻找新奇,相信他们定会“言由心生”,写出的文章一定也会具有真实性、可读性。 二、立足文本,巧施练笔 新课程改革中,选编入教材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优、意蕴隽永、耐人寻味的好文章,教师应引领学生细细品读,品味其中的意境,品味其中的情感,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丰富语言的积累,趁机进行小练笔,使知识得到内化与迁移,使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及时有效的训练。下面就着重谈谈我的两种做法。 1.仿写 朱熹云:“古人作文写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善学之既久,自然纯属。”模仿是沟通读写的桥梁,他顺应了学生的写作心理。老师要引导学生去学习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匆匆》一课,全文语言清秀隽永,值得学生积累借鉴的佳句数不胜数。像文章开头一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让人读来朗朗上口。学生在充分感悟了文本内涵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也便即兴创作起来:太阳落了,有再升的时;月亮缺了,有再圆的时候;潮水退了,有再涨的时候……确实,学生的感悟与创造不能不令人叹服。再如六年级下册《伯牙绝弦》一文,知音钟子期赞叹伯牙的琴声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沒想到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个个诗兴大发,即兴作品又诞生了:善哉,皎皎兮若明月!善哉,依依兮若杨柳!善哉,袅袅兮若炊烟!善哉,皑皑兮若白雪……我们相信,如果学生能有长期如此的语言积淀,还用愁今后学生习作语言会苍白无力吗? 2.补白 在阅读教学中,巧妙地借助教材,从课文中挖掘素材,成为学生练笔的内容,学生也会兴趣倍增,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如六年级上册《最后一头战象》一文,写到嘎羧驻立江滩,凭吊战场的情景,“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透过文字,我们不难想象此时嘎羧极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放飞了想象的翅膀,填补了此处阅读空白: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它似乎看到了二十六年前那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战象们驮着抗日健儿,冒着枪林弹雨,排山倒海地冲向侵略者;日寇鬼哭狼嚎,丢盔弃甲;许多战象与战士也都纷纷中弹跌倒在江里……这是何等深情,何等悲壮!让学生对文本补白的过程,是加深学生对文本理解的过程,是挖掘学生丰富情感体验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又如在学完六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后,学生似乎有许多话想对文中的主人公说,于是,我便因势利导,让他们以《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凡卡,别哭》等为题进行小练笔,学生言由心生,用自己手中的笔表达了最真挚的情感,道出了自己的爱。 像这样的小练笔还有很多,不再一一列举。总之,通过这样的补白练笔,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紧随阅读教学,可谓是“作文快餐”,简单而实用,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大有裨益。 三、广泛阅读,以读促写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与写作密不可分,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写作好像蜜蜂酿蜜。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写作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1、2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3、4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5、6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所以教师应尽最大可能拓宽学生课外阅读渠道。如组织班级建立图书角;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引导网络阅读等。这样,老师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博览群书,可以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生活,感悟生活,丰富写作材料,真正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大量课外阅读的同时,还应倡导学生设置读书笔记本,对精彩词、句、段进行摘录,也可以写写读书体会。实践证明,通过这种有意识的摘抄活动,学生的语言积累、思维能力、写作水平都会有质的飞跃。 四、多元评改,扬长避短 “好文不厌百回改,佳作常从改中来。”作文不修改,如同果树不修枝不会结出硕果。一篇好文章,总要经过反复修改,才能臻于完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红楼梦》就是作者批阅十载的结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可见,在作文评改中,学生自改与互改显得尤为重要。 1.学生自改 学生作文的自我修改是一个自我重新认识、重新发现、重新创造的过程,我们应让学生养成自己动笔修改的好习惯。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从读者的角度,以读者的眼光修改习作,要让他們对自己的表达负责,力求让自己的表达更准确、更简洁。 2.学生互改 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它能给学生更多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互改作文是一种很好的合作探究形式。叶圣陶先生说:“教师改不如学生自己改,学生个人修改不如共同修改。”互改是一个观摩别人习作,与小组内成员共同分析别人作品,给出中肯评价的过程。当然,这并不是放羊式的互改,而是在互改前,教师应先浏览学生作文,找出本次作文中的优缺点,课堂上进行审题分析,标准讲评上、中、下有代表性的几篇,列出批改标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互评互改,重在鼓励。在学生批改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敢于放手,相信学生的潜能,学生的批阅修改能力往往超越了教师的想象。记得有一次,在学生的习作中出现了这样一句话“这是我一生中看到的最美的风景。”批改习作的学生在这句话中画下了一条横线,眉批写上:“你才几岁,可以用‘一生吗?可以把这句话改成‘这是我长这么大以来看到的最美的风景。”应该说,每一次的互批互改,对学生来说都是一次极具新鲜感的挑战。他们也在互帮互助的融洽氛围中,合作能力得到增强,作文水平得到提高,扬长避短,共同进步。 3.教师评改 在作文评改过程中,教师始终是起主导作用的,所以教师也不能之后就完全不管了,要知道,学生还是很在乎教师的评价的,不管是自己的作文水平还是对他人作文的批阅能力,他们都很渴望得到老师的评价与认可。因此,在每次学生自改互改完后,教师还应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做个总评或总批(也可以是等级),教师应重在鼓励,哪怕是他们某一方面的点滴进步,也都应给予肯定。要知道,好文章是夸出来的,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体验到习作成功带来的快乐,并逐步爱上习作。 除此之外,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途径还有很多。比如可以定期出版班级学生优秀作品集等,给学生展示的舞台: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向各类报刊投稿,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让社会力量来评价自己的习作水平。一旦有学生作品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教师应大力宣传、表扬,树立典型,学生也会充满自豪感,对以后的习作会信心倍增,他们的习作潜能将会被源源不断地挖掘出来。 参考文献: [1]黄倩.语文实践活动与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4(13). [2]徐艳.浅谈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学周刊,2015(1):172-173. 作者简介:叶秀梅(1975.10—),女,汉族,厦门人,本科学历,就职于厦门市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编辑 温雪莲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