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不是陪写,是一起成长
范文

    刘红

    我是丫丫的班主任。前段时间,丫丫同学在作业上出了一些问题。抄写作业一开始还是工工整整,越到后面字迹就越潦草。学习最需要的是专注力,这是一个学生能否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坚持下来的基本能力。看到丫丫日渐下滑的学习劲头,我不由得急在心里。

    丫丫的爸爸是高中老师,在与他约谈的过程中,丫丫爸爸坦言,由于夫妻俩工作太忙,缺少对丫丫的关注。我为丫丫的父亲提出了陪孩子写作业的建议,丫丫的父亲欣然接受。

    在父母陪伴丫丫写作业的过程中,丫丫的妈妈与丫丫起了争执,最后又在父亲的调解下圆满收场。丫丫父亲将这个问题处理得很好,值得所有家长学习。

    其实,丫丫出现的问题,是很多家庭面临的共同问题,父母陪同孩子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争执。这时候,父母应该放平心态,调整好自己的角色,始终记得——不是陪伴,是一起成长。

    孩子是第一次做学生,父母也是第一次做家长,大家都是初学者,面对这个新角色难免会有不知“从何下手”的情况。父母“望子成龙”,希望孩子学习名列前茅的心态可以理解,与此同时,孩子刚刚开始学习,难免会有浮躁、不认真的情况,也需要父母的理解。一起完成家庭作业,就是父母与子女间沟通交流的过程。

    有人说:“陪孩子写作业,简直是在渡劫!”其实没那么恐怖。毕竟作业是孩子的作业,父母在辅导孩子写作业的过程中,做到的应该是“陪伴”和“监督”,而不是纠错。在孩子写作业的过程中一味地纠错,不仅会打压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会妨碍孩子的独立思考,一旦孩子对家长的纠错产生依赖,就会失去自己对自己作业的“责任感”,甚至因为作业没被家长检查而丧失“安全感”。这对于孩子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是极其不利的。

    陪伴和监督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定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方面,家长在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别怕,我们和你一起学习。”另一方面,也可以改掉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不专心的毛病,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家长应该先明确是“陪孩子写作业”,而不是“帮孩子写作业”。

    我有一个学生,从三年级带到五年级。小姑娘的作业写得相当好——字迹工整,正确率高,经常作为班里的模范作业被同学们传阅,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可是这个孩子,在考试中表现得并不理想,总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考试卷子与严谨认真的作业形成了鲜明对比。

    后来,我找她谈话,才知道她的父亲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陪她写作业。她写作业的时候,父亲就坐在旁边,一有错的地方就立即给她指出来,所以她的作业才会写得那么好。

    “那离开父亲的陪伴你是什么感觉?”我问她。

    “我觉得很不安。”她说,“考试的时候心里很慌,总在想这道题是不是错了,因为没有人给我指错误。”长期的“纠错”,已经让她失去了信心,对父亲产生了强烈的依赖,离开父亲竟然不知如何下笔,这是父母陪伴孩子写作业的大忌。

    后来,我找孩子的爸爸约谈,这位家长坦言,自己对女儿的期望很高,花在女儿身上的心思很多,希望女儿能在学业上出类拔萃,因此,不管多累,每天下班之后,他都会在女儿身边,陪孩子写作业。

    “那么,这个过程需要多长时间呢?”我问。

    “需要花很长时间。”家长坦言,“每天从六点半开始,至少要到十点,晚了的话,十一点都有可能。”

    错误的教育方式不仅没给孩子的学习带来促进,反而浪费了大量时间,使孩子和父母都身心俱疲。我于是给这位家长提出了“适当放手”的建议。

    我建议这位家长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只是单纯地陪在旁边,可以看报读书,而不要一味地关注孩子的作业情况,给孩子一定的空间,锻炼她自主学习的能力。

    家长听从了我的建议,自此之后,这位同学的作业虽然不似以往优秀,但明显看出是自己的劳动成果,考试中的失误也逐渐减少,一个月之后,她告诉我,自己已经完全摆脱了对父亲的“依赖”。“考试的时候感觉很踏实,再也不会胡思乱想了。”小姑娘很高兴地和我说。

    陪孩子写作业只是引导孩子学习的初级阶段,真正的引导应该过渡为“不陪”。正如家庭教育专家尹建莉在她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所言:“家长陪的目的是希望有兩个提高——效率提高、质量提高。家长陪着学习的时间越长,扮演的角色越接近监工,而孩子从骨子里是不喜欢监工在身边监督自己的。‘不陪才给孩子留下了让习惯在内心生长的空间,‘陪与其说是在帮助孩子,不如说是在给孩子制造麻烦。”这段话说得特别有道理,当孩子知道如何规划自己的时间,也就是开始独立的过程,家长就应该放开手,让孩子自己去“闯”。

    总体来说,陪孩子写作业只是家庭教育的一方面。父母与孩子的相处终究是一个渐渐摸索的过程。孩子熊性十足大把缺点,家长依然爱这样的他;妈妈怒发冲冠雌狮咆哮,孩子心里依然觉得她是最好的妈妈。总体来说,家长与孩子之间,应该畅所欲言,沟通无阻,可玩笑、可打闹、可同“疯”、可比试……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母子比试,重在切磋。

    最后,再用一句玩笑话做结——“江湖笑,恩怨了,人过招,笑藏刀。娃儿你小心,老娘下手不留情。”

    没关系,大家都是第一次,理应一视同仁,所以,一起长大吧!

    (责编 ?宋行军)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5 5: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