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在古诗词教学中种下文化自信的基因
范文

    朱晓彬

    [摘要]凝聚民族力量、寻求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撑离不开文化自信。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形式美的外衣和精神美的内核,在培养文化自信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感受韵律美、凝练美、意境美、思想美,在美的熏陶中使学生产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文化自信;韵律美;凝练美;意境美;思想美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06-0032-02

    文化自信指的是对国家、民族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凝聚民族力量、吸纳民族智慧、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动力之源。培育全民的文化自信、寻找整个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撑,应是当前各界的迫切任务,学校更是责无旁贷。而在整个中华文明的庞大体系中,韵律和谐、意蕴丰富、思想深刻、源远流长的古诗词不仅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现代文化的源头,是文化发展生生不息的发达根系。所以,语文教师要把古诗词作为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通过挖掘古诗词中蕴含的美学因子和价值内核,努力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亲近感、认同感,不断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在学生心中种下文化自信的基因。

    一、丰富诵读形式,在顿挫有致的韵律美中感受文化自信

    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几千年来绵延不绝,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始终是最具表现力的文学样式,具有句式整齐、韵律和谐、朗朗上口的特点,特别适宜吟诵。如果只是用常规的方法朗读,则难以表现其神韵。所以,我们必须要创新诵读方式,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其音韵之美。

    1.继承传统吟唱的合理成分,变朗诵为吟诵。教师要充分把握古诗词讲究平仄对仗、注意押韵的特点,按平长仄短、抑扬顿挫的规律,并辅以适当的肢体动作,让学生在字正腔圆、张弛有度的吟诵中,受到韵律美的熏陶,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2.在吟诵中融入现代艺术元素,提升表现力。教师可以把古诗词教学与音乐、经典诵读、舞蹈等课程整合起来,在不同表现形式的交叉渗透、有机融合中,表现诗词意境,展现诗词的独特魅力。例如,音乐课上,可以把古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通过优美的旋律表现出来;依托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经典诵读比赛,通过道具、音乐、舞蹈等多种表现形式,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诗词的美,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品评字词,在文字的凝练美中体会文化自信

    古诗词篇幅短小却意蕴深厚,这与诗人讲究炼字之功是分不开的。教师要通过比较、评析、画面再现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关键字词表情达意的精妙。比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一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用得特别传神,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与其他符合语境的动词“到”“过”“人”“满”进行比较、辨析,从而认识到“绿”字更具有视觉上的动感和美感,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象出一幅绿意盎然的画面,即春风所过之处,满眼绿色、充满生机。另外,可以联系王安石在做此诗时正大刀阔斧地推进“青苗法”改革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春风”喻指圣恩浩荡,“绿”字则生动地写出了推行“青苗法”后全国各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表现出王安石作为改革成功者的志满意得。一个“绿”字,语意双关,境界全出,古诗词语言的凝练可见一斑。其实,古诗词中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便下襄阳向洛阳”的“下”字,想象了水流之急、船行之快的归程,突出了作者归心似箭的急切心情。古诗词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在关键字词上舍得用力、重锤敲打,让学生在字词的凝练美中体会到文化自信。

    三、依托意象,在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中加深文化自信

    古诗词不仅有“诗中有画”的画面美、内容美,更有融入了作者主观体验后物我相合、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吟诵这些诗词,读者仿佛也能身临其境,不自觉地沉醉于诗人所描绘的情境中,与作者心相通、情相连,获得身心的愉悦。例如,学习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时,教师应紧扣“斜月、柄鸦、寒霜、江枫、渔火、客船、寺庙、钟声”等意象,一边播放呈现诗文画面的课件,一边和着舒缓、低沉、凄冷的音乐深情讲述:“诗人张继京城赶考回来,夜晚泊船于苏州枫桥岸边,深夜难眠,抬头看船外,只见斜月在灰暗的天际慢慢下沉,几只因天色变暗惊叫的乌鸦在低飞,寒意渐重,白霜渐浓,几盏渔火在黑夜中闪烁,株株枫树在岸边轻轻摇曳。诗人置身于这孤冷凄清的环境中,愁思更深了。这时,远处寒山寺的钟声又次第传来,诗人内心的愁绪更是浓得难以化开。诗人因愁而难眠,因难眠而现凄清之景,羁旅愁思在色彩与声音、动与静、远与近有机组合的画面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学生看意象,听故事,想情境,不知不觉沉浸在人与景高度契合的境界中,会情不自禁地感叹诗文意境之妙。古诗词教学时,教师要依托意象引导学生走入诗中,走入诗人心中,在与文本、诗人的心灵交融中发现美、感受美,获得审美愉悦,加深文化自信。

    四、挖掘精神内核,在闪烁光芒的思想美中增强文化自信

    “诗言志,歌咏言。”古诗词多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之作,承载着中华民族独有的人文情怀和精神世界。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精神;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豁达;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纯”的济世态度;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王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坚贞高洁;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为民情怀……这些优秀的精神品质依附于古诗词这一载体,代代相传,永续不绝,深刻影响着每一个炎黄子孙。正是这些思想营养的滋养,我们国家才能历经磨难而不垮,饱受欺凌而又重新崛起。它们是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认真挖掘古诗词中的德育点,理直气壮地将这些民族精神植入学生灵魂深处,成为流入学生血脉、影响学生一生行为的精神营养。

    五、模仿套作,在经典传承中弘扬文化自信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诗词学习多了,难免有模仿表达的冲动,教师在学生“愤”“悱”之际要趁热打铁,鼓励他们运用学到的表现技巧来描述生活、抒写心灵。一次,有学生在学习了《天净沙·秋思》后,看到操场上同学们快乐玩耍的场景,即兴做了小令一首:“蓝天白云晴空,高楼大树旗红,苗圃绿草香浓,红领巾在活动。”我当即表扬了他:“小令虽在意境上与原作相差甚远,但巧妙选取了校园景物,勾勒出同学们在美好春光下幸福奔跑的画面,既押韵也能使用借代的修辞。真不错!”其他学生也跃跃欲试。看着他们认真的态度、沉思的表情,我深感欣慰。语文教师要善于搭建平台,通过古诗创作擂台赛、当地诗词楹联学会组织的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古诗词创作的热情。当然,这种创作不是否定现有文化,而是在模仿中借鉴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做到古为今用,提高学生文字的表现力,达到在传承中弘扬文化自信的目的。

    总之,古诗词作为富有生命力的文学形式,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标识,是勤劳智慧的华夏民族追求美、歌颂美的结晶。我们必须在古诗词的赏读中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信。這份自信会不断积淀、发酵,汇聚成强大的精神力量,引领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责编 刘宇帆)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2:5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