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小学音乐教学中体态律动的运用探讨
范文

    单晗雪

    摘 要:小学音乐教育对培养小学生的艺术素养有着很关键的作用,在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下,很多教师都很注重培养小学生在音乐方面的能力,提高小学生在音乐方面的鉴赏能力。在当今社会迅速发展的同时,传统教育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小学生教育了,尤其是对小学生的艺术培养,教师能够有专门的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音律方面的感受。将体态律动引入小学生的教育当中,能够有效提升小學生的音乐综合素养,加深小学生对音乐的感受。

    关键词:小学音乐;体态律动;音乐教学

    现代教育提倡对小学生的素质进行培养,在素质教育增强的理念下,音乐教育对小学音乐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音乐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歌曲的唱法,还要增强小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培养学生艺术方面的修养和音乐方面的素养。小学教师要认识到这一重点,改变教学模式,构建有效的学习方法,提升音乐教学质量。体态律动正是一种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中心的教育方法,在提高学生身心素养方面有一定的作用,能够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的美,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增强学生对音乐内容的理解。体态律动能够让学生结合音乐的视听效果和动作效果,使学生能够找到学习音乐的欢乐,从而真正爱上音乐,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一、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意义

    近些年教育界提出将体态律动结合音乐来对小学生进行教学的模式,引得很多教师纷纷关注。体态教学最早是由国外教育家提出来的,后来传到我国,被我国所引用。体态律动的实行要求教师在教学当中能够配合身体的运动对小学生进行音乐教育,从而提高小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增强学生对音乐的认识,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时候感受音乐节奏的美,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听觉感受和对音乐动作的感知能力[1]。体态律动要求学生不仅要根据不同音乐类型做出相关的肢体动作,还要求学生能够分析音乐的种类和节奏,对音乐有一定的了解,对学生身体的柔韧度和舞蹈技术水平都有一定的要求。小学教师通过对学生的相关教育,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音乐鉴赏能力,从更深的角度去感受音乐的内在美,继而提升自己在音乐方面的艺术修养。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教师在上音乐课的时候会播放一些愉快的音乐,有些学生有好动的性格,会跟着音乐的节奏舞动起来,这就是他们天然律动的表现。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这种表现,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这不仅符合学生的性格特点,也增添了音乐教学活动的趣味性,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音乐的真实美感,继而加深对音乐的理解,提高对音乐的兴趣[2]。

    二、体现在音乐教学中的问题

    良好的音乐素养,不仅体现在对音乐的鉴赏水平上,对自身的个人素质修养也有很大的影响。在我们国家,音乐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八千年前,音乐的发展历程更是经历了原生态音乐、古典音乐到现代音乐的演变,国外还有爵士、乡村、摇滚、嘻哈等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音乐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填上了浓厚的色彩。

    音乐素养要从小培养。小学音乐除了要教授基本的音乐知识,还要求学生形成音乐的节奏感,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音乐、感受音乐,甚至通过音乐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

    但是我们国家对小学生的音乐教育不是很理想,有些学校深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没有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和开导,很多学校采取的教学方式大都是照本宣科,使学生的课堂生活变得枯燥。很多教师对音乐的教育还是停留在以唱和听为主的状态,教育方式没有真正与时俱进,教育观念没有得到提高[3]。学生在学习音乐的时候,也和学习其他知识一样坐在位置上,没有身体部位的参与,造成学生学习音乐的时候不积极,久而久之甚至失去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很多教师本身就缺少专业的音乐知识,对音乐知识只是停留在认识音符上面,对多种音乐的风格和形式认识不全,不会使用专业的音乐乐器,在教学时无法激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不能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导致很多小学生把音乐课当成副课来理解,甚至在上音乐课的时候昏昏欲睡。

    三、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提倡学生肢体的运动

    小学生天生是喜欢运动的,可是在小学课程教学中很少有运动项目,所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增加实践活动等运动项目,可以很好地迎合学生喜欢运动的天性,将对学生的教育与生活连接起来,使学生加强对音乐的学习兴趣。相关资料显示,现在很多学校对学生的实践教育和社会活动都不重视,使教育目标有脱离生活的现象,这是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因此在音乐课上加入体态律动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使课本上的知识与生活相连接,加强学习与生活的关系,增强学生身体方面的锻炼是很有必要的。避免了学生在学校只是一味地学习文化知识,缺少身体方面的锻炼。小学阶段的音乐教材往往覆盖内容比较广,学习内容多种多样,传统教育模式无法突出现代教材的新意,融合肢体运动,学生可以逐渐加强对音乐的理解,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音乐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模仿音乐中的角色行为,或者通过打节拍的形式加深学生对音乐情感的认知,最终提高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审美情趣。

    2.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音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相比于其他学科,学习音乐更需要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学生只有对音乐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学习音乐才更有趣味性。如果只是简单地听,不能敏锐地感觉到音乐给人的享受,那就体会不到音乐的美感,学生学习音乐就会变得枯燥,没有趣味,无法保证音乐教学的有效性。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保证教学课堂中良好的学习气氛,教师可以将音乐与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结合起来,让学生对音乐有更直观的了解,使音乐变得可视化。这种方法突破传统的形式,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4]。例如,在教学高中低音时,教师可以通过手臂的高低形势来表现高低音,在唱到高音的时候,让学生把手臂放高一点;在唱到低音的时候,让学生把手臂放在一个低的位置;在唱到中音的时候,将手臂放在中间的位置。通过这种具体的表现来凸显音乐的内在不同。这样可以在教学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将学生的被动位置转化为主动位置,增强学生的参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3.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情感理解

    小学生的年龄一般都比较小,在6~12岁之间,对音乐的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强,不能很好地对音乐产生共鸣,小学教师在教学音乐的时候,如果不能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很难理解音乐作品中的复杂情感,也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师教的音乐方面的知识,就减弱了音乐学习的实际效果。而这是不符合现代教学理念的。新课程标准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鉴赏能力,还要求对学生的音乐思维起到很好的开发作用。在音乐教学中加入体态律动,学生可以借助律动舞蹈动作,协调肢体运动,将动感的音乐与肢体动作相结合,通过这种形式,不仅凸显了体态律动的价值,还增强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内动力。

    4.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何时候兴趣都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但是受家庭、学校、个人偏好的影响,很多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不深,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不是很高,在教师教学的时候不能积极配合,这样是不利于音乐教学工作的,也无法使音乐教学获得很好的效果。因此,教師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积极配合,从而在音乐教学中学到真正的知识,增强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四、结语

    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始终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互动,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提供良好、和谐的学习环境,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要避免传统教育“填鸭式”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在音乐课堂中活跃起来,加入音乐的学习中,体会学习音乐的快乐,让学生通过肢体运动加深对音乐的理解,调动学生对音乐的探究欲望,使音乐课堂变得更生动、有趣味,这对教育小学生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只有通过互动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对音乐内涵的认识,才会对音乐产生兴趣,教师才能增强对小学生的音乐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聂冬梅.体态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J].北方音乐,2019(10):25-26.

    [2]罗羚嘉.试论体态律动应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4):52.

    [3]黄芩.小学音乐教学中体态律动的整合运用研究[J].才智,2018(11):37.

    [4]周倩倩.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有效运用研究[J].黄河之声,2019(23):115.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4: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