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渗透传统文化 提升语文素养
范文

    翟顺民

    摘 要: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教育,语文作为文化的载体,自然承担起了此项使命。语文即为交流、传承的载体,最基本的特点便是工具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关键词:渗透;汉字;诗词;活动;环境

    语文课标指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丰厚,吸收传统文化的智慧,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从中不难看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是当今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呢?笔者认为,应采取“四渗透”。

    一、渗透于“识字”教学中

    众所周知,汉字的造字方式主要有四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其中以“形声”字居多。教师在汉字教学中可以紧紧抓住汉字的造字特点,如字的成因、字的读音、字的含义等“字理”特征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逐步感知汉字的造字特征,感悟汉字的魅力。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规范书写汉字时,重点引导学生体验汉字方正、平衡、对称等特征,书写方方正正的汉字,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二、渗透于“诗词”教学中

    提起中华传统文化,就不能不提中国古典诗词,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典诗词无论从语言、意境,还是文化内涵而言都是“美”的彰显,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内涵,感受古典诗词所凝结的文化精髓。

    1.感知“韵律之美”

    古典诗词言简意赅、平仄有序,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教学古诗词时,教师可通过范读、自读、配乐读等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教师范读时,首先要求学生仔细聆听,感受每句古诗最后轻短的拖音、短暂的停顿。其次,教师范读时要注意语气的轻重、语调的升降等。之后,根据自己的聆听,模仿教师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验。如果教师能根据诗词所表述的意境选择合适的音乐,让学生配乐朗读,通过动听的音乐,从整体上感受诗中作者的真实情感,更会激发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学生在多次、多方式的朗读过程中感知语言之美,达到理解诗意、理解作者情感,让作者、文本、读者三者相融的目标。

    2.想象“意境之美”

    学习古典诗词,离不开想象。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呈现古诗描述的意境,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例如:在教学唐代诗人韩愈的《早春》时,教师可让学生闭上眼睛展开丰富的想象:长安街头,细雨蒙蒙。雨过天晴,遥望原野,绿意茸茸。走近再看,却只有稀疏的小草初芽,并未形成绿色一片。随之产生疑问:不是浓绿,但是在作者的心中却是“绝胜”,比“烟柳满皇都”更让人喜欢。为何?因为作者——韩愈喜爱早春,喜爱“草色”,其实是喜爱万物生生不息,喜爱生机,期盼希望。

    韩愈对早春“草色”的传神之笔,即使是最著名的画家恐怕也难以以具体的画面来展现吧,这就是诗的境界——“好诗胜画”。

    3.挖掘“内涵之美”

    古典诗词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它真实地传达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传统美德、亘古哲理、传统节日等都有所体现,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彰显。陆游的《示儿》,爱国情怀感人泪下;朱熹的《观书有感》,阐释的道理发人深省;王安石的《元日》,描述的欢庆场面历历在目,这些都是古典诗词中的千古绝唱。教师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时,除却语言文字等知识传授之外,更应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探究古诗词的内涵,让学生深入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如,在教学王安石的《元日》这首古诗时,我采取了逐层递进的教学方式:首先,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时查阅资料,了解古代人们在过年时有哪些风俗习惯,促使学生主动了解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其次,在学习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诗句的意思,并联系实际讲述古人此举和我们现在的哪种习俗相同。最后,我和学生重点探究“桃符”的渊源,挖掘从“桃符”到“春联”的详细演变过程,在探究的整个过程中,我根据内容随机插入提前搜集的有关“桃符”“春联”的有趣的故事、传说。我侃侃而谈,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三部曲”的教学方式,让“内涵之美”在教学中得到了滲透,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效。

    三、渗透于“活动”项目中

    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有很多,课堂学习是主阵地,“活动”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种方式。校园活动丰富多彩,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便可依托活动开展,例如:师生硬笔书法大赛、校园古诗词大赛、朗诵比赛、走进“五泉山”知识汇报等等,不同方式活动的开展,都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着传统文化。

    四、渗透于“环境”营造中

    校园文化也是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载体,学校可通过校园整体文化、楼道文化、班级文化、专栏文化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优秀传统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的气息在校园环境中处处呈现,随处可遇。学生置身于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之中,润物无声的效果自然而生。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渗透也并非一蹴而就,一朝一夕即达目标,它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充分利用课堂,特别是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优势,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真正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深刻认知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注:本文系2019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学中年段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融合之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19]GHB0204)的研究成果。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2:04:32